熟悉我的讀者也許還記得,前幾篇文章中我提到過,孩子的游戲不是簡單的游戲,而是一項非常嚴肅認真的活動。事實上,孩子的“游戲”好比成年人現實中的“工作”。那么,有趣的問題出現了:生命中第一個游戲是什么?它也是一種重要的活動嗎?它是什么時候出現的?
生命中第一個游戲是什么?
弗洛伊德是第一個給予兒童游戲科學關注的人,他觀察過自己18個月大的侄子。在弗洛伊德的描述中,這個孩子喜歡玩繞著線的小木塊,也就是現在很多女性和裁縫縫紉時用的木質線圈,在當時很常見。孩子喜歡把木線圈扔到床上的毯子邊,直到看不見,然后再自己撿回來。當木線圈不見時,孩子常常發(fā)出一個“oh”的音,弗洛伊德和孩子的母親都意識到他在模仿一個德文發(fā)音,意思是“離開,到一邊去”(德語“fort”);相反,當它又出現時,孩子會快樂地喊出“da”,這是德語中更簡單的一個音,意思是“這兒”。孩子習慣重復這個游戲很多遍,這種重復,包括最后那個愉快的“da”,都說明這個游戲對孩子非常重要。
弗洛伊德解讀了這個游戲。他認為,孩子的母親長時間外出工作,不能陪在孩子身邊,孩子對母親的缺席自然感到難過。而且,孩子還有一種“再也見不到母親”的擔心。在弗洛伊德看來,對孩子而言,這個繞著線的小木頭象征著母親,消失代表著母親的缺席,重現則意味著母親回來了。但重點是,通過游戲,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決定母親的去留。這樣,孩子就能控制自己對“被拋棄”的恐懼,也能更平和地接受母親的缺席。
我很贊同這個解讀,但我覺得這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個游戲。弗洛伊德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但作為自己研究領域的先行者,他卻無法發(fā)現其中隱含的全部深意。我們作為他的追隨者,經過幾代的研究才發(fā)現,他觀察到的現象遠比他的解讀復雜得多(雖然他的解釋也從未簡單過)。
其實,弗洛伊德所說的游戲出現在很多其他游戲之后。它們在結構上具有相似性,但細微的含義卻差別較大。而且,我認為游戲的含義也不必總是一樣。另一方面,所有的孩子都會玩弗洛伊德提到的游戲,但并不是所有的孩子母親(或照顧者)都長期缺席。
馬龍解析
生命中的
第一個游戲
好,那么孩子生命中的第一個游戲是什么呢?我們必須回到嬰兒出生后的第一天看一下。許多母親和觀察者發(fā)現,喂奶后,很多嬰兒會玩一會兒乳頭,摸一摸,或者聚精會神的看一會兒。這是一個真正的游戲嗎?是的,但它更像一種持續(xù)的探究,一種接觸的方式,去了解“這是什么?”“這么多滿足和快樂從哪里來的?”于是,成長的進程中,嬰兒一個認真的行為對應了一個重要的成果。另外,持續(xù)地觀察發(fā)現,幾周后,嬰兒花在這種活動上的時間會更長,當然他們的反應也變化了:臉上出現了笑的表情,也會發(fā)出類似笑聲的聲音。這說明嬰兒的“快樂”和“增長的自信”取代了好奇和猶豫。現在我們可以宣布:“認真的發(fā)現之旅”變成了一個游戲。但大家別忘了,那種“自信”正是建立在游戲時刻,所以,在完善孩子的小小人格方面,這個游戲具有重要的作用。
有一點需要注意:出生后幾個月的時間,嬰兒其實意識不到自己和母親是兩個人,他也意識不到外在的世界。他的行為處于無意識,也不了解自己的行為和行為的意義。所以,把這么小的孩子做的事稱作游戲有點奇怪,當然,我只能說它“類似游戲”。真正的游戲出現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也就是8~9個月,嬰兒開始“用四只腳走路”的時候。具有爬的能力后,孩子更加自由,也能開始探索一下外面的世界。雖然,此時他還無法完全區(qū)分“外在世界”和“內在世界”,正是各種游戲的出現,幫助他開始了這種區(qū)分。這種游戲和弗洛伊德提到的那些很像,但含義卻不一樣。
8~9個月時,孩子習慣了奶嘴。此時,游戲變成了“把奶嘴丟出去,然后撿回來”。當然了,這種游戲在一天中分成無數個“小節(jié)”重復多次。有時候奶嘴掉到家具下面,而孩子又被床邊的護欄擋住,奶嘴就回不來了。他們接下來的行為很值得我們探究,嬰兒們開始哭喊,我們發(fā)現他們哭喊不光是因為想把奶嘴拿回來,或者因為自己做不到而難過,他們是真的被嚇到了。相反,如果奶嘴很容易就拿回來,游戲會一直重復,不斷繼續(xù)下去,就像弗洛伊德觀察到的一樣。
游戲對孩子的心理意義
現在,讓我們深入其中,理解一下游戲在不同階段的心理意義。
我們從一個基本觀點開始,小嬰兒區(qū)分不了身體的內外,也就是說,他們不知道哪些屬于身體,哪些是外來物。在早期的困惑中,奶嘴正好扮演一個“居中”的角色。它顯然不屬于身體,但卻讓嬰兒很熟悉。同時,奶嘴放在嘴里很舒服,小嬰兒的嘴是身上最敏感的器官,所以,奶嘴似乎也成了嬰兒身體的一部分?!皝G和撿”的游戲是一種將自己投到外在世界,并再次發(fā)現自己的過程。如此一來,頻繁地穿梭于兩個對立的世界,小嬰兒逐漸就開始意識到自己和外在世界的邊界。
但是,幾個星期以后,嬰兒的行為產生了變化。他開始使勁丟奶嘴,甚至有點生氣的樣子。同時,他也不準備馬上把奶嘴撿回來。這個時刻就很接近弗洛伊德提到的游戲階段了,因為現在“奶嘴”開始代表“母親”。但是,和弗洛伊德的侄子不同,此時嬰兒的行為表達的是對母親的拒絕:他終于找到了一個機會拒絕母親,把自己解放出來。
馬龍解讀
這里我強調一下:家長總是忘了(或不想承認)嬰兒也需要自由、獨處的時光。嬰兒天真無邪,但也很自私:需要時,母親必須時刻在身邊;不需要時,又想讓母親給他們自由。但照顧者們很少給嬰兒自由,嬰兒也渴望自由。
接下來的游戲中,表現出了更復雜的心理狀況:此刻,嬰兒才開始對“撿不回奶嘴”感到了害怕。因為在“丟奶嘴”的游戲中,他不僅拒絕母親,還想在更多細節(jié)上控制母親,于是,他用象征的方式滿足了愿望,隨自己所愿“拒絕她或擁有她”。但這種“撿不回奶嘴”,也就是“無法讓母親回來”時產生的恐懼,卻是在害怕母親的報復,擔心母親用“永遠不回來”報復他。
但是,游戲的發(fā)展并沒有結束,隨著另一個階段的到來,更多地進入了游戲。孩子把奶嘴丟出去,然后盼望著別人從地上撿起來還給他。奶嘴起初代表了他的身體,接下來在愛的游戲中代表了母親,現在,奶嘴變成了游戲中用來交換的物體。此時的游戲就有了互動。如果大人不把奶嘴撿回去,孩子就會哭鬧,這一刻,孩子需要的不再是奶嘴,而是一種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