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停
正確對待寶寶發(fā)燒
●對于寶寶來說,發(fā)熱是機體對抗感染的一種自然反應,除非寶寶曾經有過癲癇病或其他慢性病,否則只是體溫稍微高一些的話可繼續(xù)觀察。
●觀察寶寶的行為和精神狀態(tài)更為重要,如寶寶規(guī)律地吃飯、睡覺、玩耍,多是不需要特別治療的。
●當寶寶出現發(fā)熱,并且看起來相當煩躁或很不舒服,可以進行治療。
家長需要做的
1.給寶寶補充足夠的液體,包括水、湯、果汁、口服補液鹽等,寶寶體內水分充足,多出汗,多排尿,可以增加散熱。
2.保持寶寶房間涼爽舒適,可以給寶寶少穿一些衣服。
3.盡量讓寶寶多休息,少到戶外活動。
4.如已確定寶寶發(fā)熱是由于高傳染性疾病引起的(比如水痘和流感),就要讓其盡量遠離其他寶寶。
如何合理應用退燒藥?
常用的退燒藥
對乙酰氨基酚 是一種比較安全的退熱藥,是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推薦的3個月以上嬰兒和兒童高熱時首選退熱藥,常用劑量是10~15mg/kg(每次<600mg),4~6小時服一次,每天最多用4次。其退熱效果與劑量成正比,但劑量過大會引起肝毒性。對乙酰氨基酚可能會引起患有G-6-PD缺陷癥(蠶豆?。┑膶殞毎l(fā)生急性溶血反應,所以,有蠶豆病的寶寶應該慎用。代表藥如泰諾林、小兒百服寧、小兒退熱栓等。
布洛芬 是另一種比較安全的退熱藥,常用劑量是5~10mg/kg(每天<400mg),6小時服一次,每天最多用4次。不良反應主要為胃腸道出血、胃燒灼感、惡心和嘔吐等。代表藥如美林、托恩等。
如何選擇退燒藥
●目前常用的退燒藥有兩類,一類是對乙酰氨基酚(國內常用的一種是泰諾林),另一類為布洛芬(國內常用的一種是美林)。就算是從國外帶回來的退燒藥,也只是藥名不同,但里面的成分也是對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
●3個月以上的寶寶可以應用對乙酰氨基酚;6個月以上的寶寶可以應用布洛芬,當然也可以應用對乙酰氨基酚。相對于布洛芬而言,對乙酰氨基酚的安全性更高一些。
●3個月以下的寶寶如出現發(fā)熱,因這么小的寶寶出現發(fā)熱可能是比較嚴重的疾病,所以一定要及時就醫(yī)并在醫(yī)生指導下用藥。
退燒藥應用時的注意事項
●使用退燒藥之前需仔細閱讀藥品說明書,并遵照執(zhí)行。
●應用退燒藥時應按寶寶的體重計算藥物劑量,而不是按寶寶的年齡。
●口服退熱藥一般可4~6小時/次,每日不能多于5次。
●盡量飯后服用,不宜空腹給藥,以避免藥物對胃腸道的刺激。
●服用時應多飲水,及時補充電解質(可用口服補液鹽)。
什么情況下需要帶寶寶看醫(yī)生?
家長不需要著急帶寶寶看醫(yī)生的情況:
●3個月以上的寶寶發(fā)熱持續(xù)小于3天,寶寶表現與平時相同,精神好、能玩、吃喝正常。
●3個月以上的寶寶,體溫未超過39℃,寶寶發(fā)燒通常是感冒或其他普通疾病引起的。
●剛剛注射過疫苗,持續(xù)不超過24小時的低熱,通常是預防接種后的正常反應。
家長需要帶寶寶看醫(yī)生的情況:
●小于3個月的寶寶突然出現發(fā)熱,有可能是嚴重疾病造成的。
●持續(xù)超過5天的發(fā)熱,提示可能不是普通感冒引起的,需要查找引起發(fā)熱的原因。
●體溫超過39℃,應用對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2個小時后仍不退熱。
●寶寶行為發(fā)生改變,比如不愛玩耍,很少說話,沒有食欲,對周圍事物漠不關心等。
●出現脫水癥狀:小的嬰兒換尿不濕的次數減少,或大的寶寶小便的次數減少。
●注射疫苗后體溫超過39℃,發(fā)熱時間超過24小時,需要找醫(yī)生判斷下是不是疫苗反應引起的。
●寶寶出現抽搐。
家長任何時候覺得出現自己判斷不了的情況,不要管上面敘述的內容,及時帶寶寶看醫(yī)生。
關于交替應用退燒藥
建議病程中只用一種退燒藥,不要聯合用藥或交替用藥,以減少吃錯或吃過量的風險(因為家長一次給寶寶吃這種,另一次又給寶寶吃另一種,這樣很容易混淆)。除非應用一種退燒藥3~4個小時后還沒有效果,可考慮應用另一種退燒藥。
能否應用退燒貼?
無論是中國的兒童發(fā)熱指南,還是美國兒科協會的發(fā)熱治療指南都未提及退燒貼。退熱貼里面添加了冰片、薄荷、桉葉油之類的物質,會讓寶寶局部皮膚感覺涼意,但對寶寶整體降溫幫助不大,有時還會引起寶寶局部過敏,因此不推薦特別使用。
能否應用物理降溫?
酒精擦浴可以降溫,但酒精可能引起寶寶皮膚過敏,也有可能經皮膚或呼吸吸收而造成寶寶中毒,應禁止使用。
至于溫水擦浴或泡澡,寶寶高燒時還是先吃退燒藥,但如果寶寶對退燒藥過敏,或者不能耐受(罕見)可以優(yōu)先選用擦浴。如果發(fā)燒讓寶寶極度不適,或者孩子嘔吐,可以配合退燒藥使用擦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