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ylan Thomas
我切開的面包
我切開的面包曾是燕麥,
喝的酒親自那異鄉(xiāng)的藤
果實在上時它垂垂欲墜;
白晝的男人或夜里的風
吹倒了莊稼,搗碎了葡萄的歡樂。
曾經(jīng)在這酒中,夏日的血
淌入那裝飾著蔓藤的肉軀,
曾經(jīng),在這片面包里
燕麥在風中歡欣搖曳;
人掰開了太陽,扯下了風
你搗碎肉軀,讓鮮血流盡
讓血液注滿凄涼,
你們喝的酒,撕咬的面包
是那生自血肉之根與汁的
燕麥和葡萄。
評介
狄蘭·托馬斯(1914--1953)出生在英國威爾士的中產(chǎn)階級家庭,但是由于他本人天生頑皮,很快就沾染上酗酒吸煙的習慣。青年時候的托馬斯就經(jīng)常在詩歌中探索生、欲、死這類嚴肅主題?!段仪虚_的面包》這首詩選自1936年出版的《二十五首詩歌》,讀者也可以領悟到托馬斯對“自然”、“宗教”以及“藝術家身份”的看法。詩意來源于日常的觀察和反思。當詩人正吃著面包、喝著紅酒時,他突然追溯其起源,即面包來自昔日莊稼地里的燕麥,紅酒則源于掛在異鄉(xiāng)藤枝上的葡萄,于是就有了本詩中意在探討的三層意蘊。
首先,托馬斯在詩中傳達出深刻的生態(tài)思想:燕麥制作的面包和葡萄釀制的紅酒都是自然給予人類的食物,然而詩人選用諸如“掰開”(break)、“吹倒”(ldy)以及“撕咬”(snap)等充滿“人類中心主義”特征的詞來加強語氣,曾經(jīng)在風中歡唱的燕麥被制作成為面包,在藤枝上享受陽光的葡萄也被搗碎后釀制成人類享用的瓊漿,可見托馬斯極具諷刺意味地揭露了人類為了滿足私欲,而肆意征用大自然資源的行徑,與此同時也是為自然發(fā)聲號召建構生態(tài)秩序。
然而,本詩并非僅停留在生態(tài)批判這個層面上,讀者從“紅酒”和“面包”兩個意象也很自然聯(lián)想到基督教中的經(jīng)典教義。在《圣經(jīng)》中提及最后的晚餐時,耶穌拿起面包,致謝后將其掰開,并分給自己的信徒們,稱其為自己的身體。隨后又拿出杯子,告訴弟子們杯子中承載著自己的血液。通過引用經(jīng)典意象,托馬斯實則提醒追隨者在每次食用美食的時候,勿忘精神世界的救贖之路。與生態(tài)意義相呼應,自然與耶穌都扮演了救世主的角色,經(jīng)受人類暴力壓榨后,卻仍在救贖著人類。
最為重要的是,本詩探討了藝術家的身份問題。消費是現(xiàn)代社會的基本特征之一,對于藝術品的消費無疑也包括在內(nèi)。然而與古典時期不同,現(xiàn)代社會中的文化生產(chǎn)包括詩歌創(chuàng)作、繪畫以及音樂等藝術形式,都必須盡可能快地去滿足大眾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這必然要求藝術家殫精竭慮去完成藝術創(chuàng)作,繼而由讀者去消耗藝術家用生命孕育的作品。正如人類消耗著大自然無私給予的食物一樣,托馬斯在這首《我切開的面包》中也在傳達這一信息。詩人認為自己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你們喝的酒,撕咬的面包/是那生自血肉之根與汁的/燕麥和葡萄”,燕麥和葡萄的養(yǎng)分都存在于植物的根莖之中,“sap”一語雙關,不僅指代植物的“樹液”,也代表了藝術家的活力和元氣:更為巧妙的是,“sap”一詞也暗示出“衰竭”的意思。藝術創(chuàng)作就是一種生產(chǎn)作品就是珍貴的精神食糧:與自然孕育物質(zhì)食糧一樣,都需要讀者去品味和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