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榮超
有一天,我翻看自己的朋友圈,突然發(fā)現里面除了心靈雞湯和工作上的事情,剩下的竟然少得可憐,我一下子就慌了,什么開始擠壓我的生活?至少我該很自戀地發(fā)點生活瑣碎,哪怕僅僅是自拍照,這才像我嘛!
可我不得不承認,這些心靈雞湯成功地把我變成一個正能量滿滿的人。
每當我們工作生活中遇到不如意事情的時候,總是會找出一篇雞湯文滋補一下自己的內心,給自己不安的靈魂帶來一些安穩(wěn),好讓自己的委屈被消化,就像是遇到了一個知己,明白了并不是只有自己才是這么命苦,他們和我們一樣,并且他們足夠勇敢。
除了朋友圈,暢銷書似乎也都是一些雞湯文,我也很認真地看過幾本,可是不知道為什么,看完后過一段時間就將這些全部忘了。我很認真地從自己身上尋找原因,我怕自己一不小心厭倦了這些,這些文字讓我很溫暖。
我原本每天晚上可以做很多自己想做的事情,現在卻喝著雞湯以為在成長。我無意間丟失了那些最美好的瞬間,不會在房間中捧一本名著,不會在旅途中望一眼路上的風景,手機中隨時更新的心靈雞湯讓我忘了這些。心靈雞湯在剝奪著我的時間和空間,可是為什么這些東西會不知不覺滲透到我的每一天?這真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文化泛濫。這似乎是一個合理的理由,網絡的充分發(fā)展,已經讓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將自己的感想發(fā)表出來。然而在這個世界,很難再出現李白、杜甫一樣的詩人,吳承恩、曹雪芹那樣的作家,因為“互聯網+”時代,已經不具備那樣的條件。
而大家想看什么,在法律允許的范圍之內,這些東西就會鋪天蓋地地襲來。就像我知道所有的成功學是騙人的,但是我依然很樂意聽他們講述的內容。他們給所有人畫了一個美好的藍圖,于是成功磨滅我們心底的想法,乖乖地給他們賣命。
不可否認,獲取信息的途徑越來越多,太多我們沒有見過的東西,沒有聽過的話語,沒有思考過的人生,都在這里上演。我們像是孩子,不斷地汲取這里面的營養(yǎng),每天晚上睡前還要夜讀,我們以為的努力,實際上已經成為他們綁架我們思想的武器。我也曾在微信中不斷收藏,可是后來,卻發(fā)現從來沒有回過頭去看看。
我們確實需要一些溫暖的文字,但這些東西如果成了烤人的火,那就不再具有什么價值。所以很多的心靈雞湯讓我產生了懷疑,我們的價值取向讓很多人不惜將故事編得很爛,人物寫得很慘,能量填得很滿,自己的一個朋友又一個朋友被填充到故事里面。我想了想自己,身邊似乎沒有這種朋友,是不是我自己確實很倒霉?他們身邊都有這么正的能量,我活得是多么悲哀??!
我已經很累了,你們還要騙我,這樣真的好嗎?
寫到這兒,我似乎明白了為什么那些心靈雞湯不會讓我記憶深刻。直白的灌輸,不如讓我們看故事自己去感悟——我感悟的東西是我自己的思想,不管它是對的還是錯的,不管它與作者表達的意思有沒有偏差。
心靈雞湯式的灌輸是在教育我,我們毫無意識地接受了別人的思想,并認為是極其正確的,可是它剝奪了我思考的權利,讓我失去了思考的快樂與價值。
當我們一致認為自己的孤獨雖敗猶榮的時候,就變得特別可笑了。我們可以偶爾認為自己不夠努力,但誰都不能否定我們的付出。
摘自《中國青年》2016年第2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