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智瑤
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集知識傳授、心理體驗與行為訓練為一體的公共課程。課程的根本目的,是增強學生的心理保健意識、提高心理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目前部分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流于形式,或者淪為思想教育的工具,致使學生對課程缺乏重視,缺乏興趣,對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并沒有起到實質的作用。因此,我們要著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質量,必須給學生全方位的積極體驗,讓課程落到實處,產生實效。
如何給學生全方位的積極體驗呢?所謂積極體驗,是指整個教學活動給學生帶來積極正面的感受。而這感受并不是被動地接受灌輸,而是通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其自發(fā)產生各種心理體驗,并最終學會積極正向地面對人生中的各種困難與挑戰(zhàn)。只有當學生通過課堂、課后的學習和實踐,建立并內化積極正向的認知模式、歸因模式,學會積極調動自身和環(huán)境的正能量建設性地應對壓力與困境,心理健康課程的實效性才能得以體現(xiàn)。因此,強調積極體驗,不僅僅在于課堂活動,而是貫穿于整個教學體系中,從教材的使用到教師的授課,再到課后鞏固實踐,最后,還必須通過評估體系對其實效性進行檢驗。
一、課程建設
提高課程實效首先從課程建設開始,從教材的使用到教學方法的選取,再到課外活動覆蓋,都要強調積極體驗,以提高課程實效。
1. 教材建設
市面上大多數(shù)心理健康教育教材都是比較傳統(tǒng)、成熟的教材,這些教材一般都是對理論知識點詳細介紹,并帶有濃重的思想政治教育色彩,而缺乏能夠激發(fā)讀者主動性的體驗活動。為了提高課程實效性,心理健康課程的教材至少要滿足兩個方面的要求:首先,能夠充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并能夠引發(fā)思考,而不是使其被動地接受價值觀灌輸。其次,能夠引發(fā)其內在正能量的活動,激發(fā)出每個學生積極的方面,使其能夠從積極角度認識自己、認識環(huán)境。這就要求教師對教材進行精心挑選,必要的時候可根據(jù)所在院校學生特點自行編寫適合的教材。
2. 課堂教學方法探索
多數(shù)學校教學方法主要采用傳統(tǒng)的講授法, 教師講、學生聽, 師生互動不夠, 學生參與、體驗不足。事實上,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對實踐性和操作性要求極高,很多知識和理念,學生唯有“親身體驗”過,才能真正內化。這要求教師首先要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多樣性的教學方法,如小組討論法、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心理影視賞析等,并要注重啟發(fā)引導學生,使學生帶著自己的思考投入到問題或情境當中,積極主動地體驗當前情景帶給自己的感受,唯此,才能加深學生對心理理念的認識,并進一步提升其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教師要充分關注學生積極正面的特質,在與其互動的過程中,多給予正面的評價和鼓勵,激發(fā)學生內在積極性。
3.課外實踐活動建設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實效性要求學生能夠將課堂知識學以致用,在實際生活和工作情境中不斷提高心理素質。因此,可以大學生心理健康協(xié)會為陣地,舉辦各種各樣的課外實踐及拓展活動,并結合個體咨詢和團體輔導,幫助學生鞏固課堂所學知識與理念,內化更具社會適應性的認知導向和行為模式,進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實效性。
二、師資建設
教師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導,師資水平的高低對教學效果有著重要的影響。然而,由于高職規(guī)?;瘮U張較快,很多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發(fā)展滯后,很多高職院校由思政干部充當心理健康教師,還有些學校由于重視程度不夠,將心理健康課程隨意安排給課程不足的非專業(yè)教師,導致開課實效性差。
1.提升教師專業(yè)化水平,建設學習型教學梯隊
由于很多學校采用專兼方式組建教師隊伍,因此必須要加強對教師的培訓、考核與管理,建立完善集體備課制度,組織授課教師進行教學內容研討及教學方法研究,以專業(yè)教師帶動兼職教師。另一方面,要鼓勵非心理學專業(yè)的心理健康教師積極學習心理健康知識,并建立相應的激勵與淘汰機制。通過這些措施,逐步形成一支以專業(yè)教師帶頭、兼職教師補充、教學水平不斷提高的學習型教師梯隊。
2. 提升教師心理素質,不斷加強自我成長
心理健康教師與其他教師的不同之處在于除了具備一定的學歷、教學能力、科研能力之外,自身的心理素質也十分重要。而對心理健康課程實效性要求越高,對教師自身心理素質的要求也越高。如果一名心理健康教師本身不能為人師表,那么對學生的教育將會淪為空洞的說教。因此,心理健康教師要不斷進行自我成長,完善自身人格,才能不斷給學生帶來正能量,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
三、評估體系
學生心理素質的提高,看不見摸不著,這就要求我們要對課程實效性進行系統(tǒng)的量化評估。
1.學生期末考試成績應該要真實反應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課程與其他課程的不同之處就在于其實效性體現(xiàn)在學生是否將課堂所學的知識、理念內化,并能遷移到日常生活情境中,否則無異于紙上談兵。因此,期末考試應該強調對學生內化程度的檢驗以及真實心理健康水平的測量??梢酝ㄟ^情景模擬題和案例題來考察學生的內化程度,同時可以重測SCL-90和UPI并與開學進行對比,觀察其心理狀態(tài)的變化。
2.將教學實效性評估結果與教師管理掛鉤
學生期末考試成績和心理測驗結果構成了教學實效性評估結果,這一結果應該用于教師管理之中,作為激勵機制的考核標準,對實效性高的教師進行獎勵,對實效性低的教師進行培訓,從而推動教學水平不斷提高。
(責編 周繼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