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良
摘 要:關于公共性概念,馬克思并沒有使用過,但關于公共活動、公共利益等與公共性問題相關的概念可以在馬克思的著作中看到。從這些概念和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到馬克思關于公共性問題的豐富思想,還可以看出馬克思所揭示的代表公共利益的共同體將經歷的一個歷史發(fā)展過程,即由“虛幻的共同體”向“自由人的聯合體”發(fā)展的歷史趨勢。馬克思的社會公共性思想在當代仍然體現出巨大的價值,提出了大力發(fā)展經濟以建立高度發(fā)展的物質生產條件和人的本質是人的真正的共同體是馬克思公共性思想的當代價值體現。
關鍵詞:公共性;公共領域;公共利益;共同體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4-0023-02
我們知道,馬克思的市民社會理論來源于黑格爾的市民社會思想,而馬克思的市民社會理論超越和發(fā)展了黑格爾的市民社會思想,并且補充和發(fā)展了黑格爾的市民社會思想。黑格爾對國家與社會或者說對國家與資產階級市民社會的區(qū)分,以及黑格爾關于國家與市民社會的關系理論,被馬克思吸收和發(fā)展。馬克思曾經指出,市民社會是一個由社會存在決定的領域,特別是資產階級的市民社會領域,是一個非政治的社會領域,資本主義的社會現狀是怎么樣的,由此相應的市民社會就是什么樣的。這就決定了由市民社會所產生的公共領域會隨著市民社會的發(fā)展而發(fā)展。所以市民社會為公共領域和公共利益的存在提供了物質性的基礎,也提供了合法性的基礎。同時,市民社會又是建立在私有財產之上的利己的“市民社會的人”的活動領域?!懊總€人不是把他人看作自己自由的實現,而是看作自己自由的限制”。
市民社會的本義是指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城市平民的社會生活和觀念形態(tài)。城市平民包括城市資產階級、手工業(yè)者、幫工與師傅、城市無業(yè)者等被排斥在封建政權之外的人群,從這里我們可以認為資產階級的市民社會一開始就是作為與封建政治相對立的領域而存在,是一個從封建社會關系中自發(fā)產生和發(fā)展的私人自治的領域。而封建權力的邊界在市民社會那里止步,正如馬克思所說,“市民生活和市民活動在哪里開始,行政管理機構的權力也就在哪里告終。”市民社會與封建的國家和權力是分開的,市民社會獨立于封建國家與封建權力之外。從這個角度看,市民社會是非政治的和私人的領域。這樣,市民社會的出現意味著社會存在的基礎發(fā)生了重大變化,而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市民社會的存在必然要求建立與其相適應的上層建筑包括反映其共同利益的公共領域。馬克思在論及政治革命時指出,“政治解放同時也是同人民相異化的國家制度即統(tǒng)治者的權力所依據的舊社會的解體。政治革命是市民社會的革命?!睆拇丝梢钥闯?,市民社會必然要求建立相應的公共領域,即建立公共權力體系。
一、市民社會與公共領域、公共利益
在資本主義社會,社會存在如個人、家庭、工廠、生產生活的方式,已經不是像以前的封建社會那樣由封建君主、地主或大地主官僚資產階級所擁有,這些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的要素上升為國家生活的要素,即大多已經由私人所擁有,個人也擁有無限多的自由權利。他們對國家的關系,決定了他們在政治生活中的關系,這種關系可以簡要的概括為資本主義的市民社會與國家相分離和排斥的關系。資本主義社會在18世紀沒有把個人的勞動或家庭的私有財產這些社會存在的要素上升到社會或國家的層面,但卻完成了市民社會與國家整體的分離,使它成為社會中的特殊社會。政治解放就是這個特殊社會的革命。資本主義的政治革命解放了資本主義社會,每個人都從與國家的關系中解放了出來,成了自由自在的人,具有更多的主體性,可以為自己的一切利益而不懈追求。與此同時,新產生的資本主義社會的市民,產生了新的政治要求,獲得了新的政治參與,每個人都有義務和要求去參與公共事務,分享公共權力,這樣必然發(fā)展出適合其要求的公共領域。資本主義市民社會把他們所要求的原則上升為普遍的原則,把他們的要求上升為普遍的要求。這樣,隨著資本主義社會的市民社會這種社會存在的擴大,資產階級公共領域也就擴大,公共領域根源于市民社會,是以市民社會為基礎的,市民社會的局限必然帶來資產階級公共領域的局限。馬克思之所以批判鮑威爾混淆政治解放與人類解放之間的關系,指出政治解放與人類解放的區(qū)別,就是為了指出市民社會以及建立于其上的資產階級公共領域的局限性。現實的人成了利己的個體和抽象的公民,從而使得資產階級公共利益具有虛幻性,資產階級公共領域只是形式上平等的虛偽的公共領域。由此馬克思揭示了建立在市民社會基礎之上的資產階級公共領域這一最大的歷史局限,就是構成市民社會的無產階級被排斥在公共領域之外。
二、公共利益、人類共同體和國家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人類共同體這種形式也不斷發(fā)展。馬克思揭示了這種人類共同體發(fā)展的歷史現象,就是從一開始的原始社會的自在自然的共同體發(fā)展到奴隸社會的人身依附共同體到封建社會的有一定自主性的人身依附共同體,再到資本主義社會的社會依附共同體最后到共產主義社會的自由人的聯合體這樣的發(fā)展邏輯,其所面對的人與自然的關系大致可以劃分為自然依賴關系、物的依賴關系和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關系這三種關系形式。由此我們知道,國家共同體的這種形式不是一開始就有的,是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人與自然的關系不斷變化,人改造自然的手段不斷進步,在社會分工和階級出現之后才出現的一種社會組織形式?!罢螄沂且环N組織形式”“國家是建筑在社會生活和私人生活之間的矛盾上,建筑在普遍利益和私人利益之間的矛盾上的?!睆倪@里我們可以知道,國家共同體的形式是為了緩和社會的個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以及普遍利益之間的關系的必然結果,是社會矛盾發(fā)展的不可調和的產物。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對國家共同體的概念作了描述和概括。在書里面他把國家看成是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社會陷入了不可調和的矛盾當中,而社會又無法擺脫這些矛盾,解決這些問題,包括社會中經濟利益互相沖突的階級不至于在各種斗爭中把自己和社會全部毀滅,就需要有一種凌駕于社會之上的力量,緩和沖突和矛盾,解決社會問題,使社會維持秩序和保持穩(wěn)定,這種從社會中產生出來而又居于社會之上的力量就是國家。這種共同體就是國家共同體,它具有公共權力,可以代表公共利益和普遍利益。
三、國家共同體公共利益:現實性與虛幻性
馬克思認為,國家共同體產生之后,社會公共利益就由國家共同體來代表和實現。國家共同體一方面是以普遍利益、公共利益的形式來解決個人利益與共同利益以及不同共同體利益之間的矛盾,體現了國家共同體作為解決社會沖突、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角色作用。但是,國家共同體實質是占統(tǒng)治地位的階級共同體用來維護和實現本階級共同利益的工具。國家所代表和實現的公共利益實質是居于統(tǒng)治地位的階級共同體的利益,這種資本主義社會的國家對于其他的被統(tǒng)治階級共同體,特別是無產階級共同體來說是虛幻的、不真實的。“正是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間的這種矛盾,共同利益才采取國家這種與實際的單個利益和全體利益相脫離的獨立形式,同時采取虛幻的共同體的形式,而這始終是在每一個家庭集團或部落集團中現有的骨肉聯系、語言聯系、較大規(guī)模的分工聯系以及其他利益聯系的現實基礎上,特別是在我們以后將要闡明的已經由分工決定的階級的基礎上產生的,這些階級是通過每一個這樣的人群分離開來的,其中一個階級統(tǒng)治著其他一切階級?!痹谫Y本主義社會,國家成了虛幻的共同體,國家所代表和實現的公共利益也成了虛幻的公共利益。
四、馬克思社會公共性思想的當代價值體現
(一)人的本質是人的真正的共同體
私有制的條件下,借助共同利益而實現的人類結合體,從根本上看是與現實的個體的人相對立的。國家共同體或政治共同體作為虛幻的人的聯合形式,只是人類共同體發(fā)展的一個階段,人類最終要向符合人的需要的聯合體形式發(fā)展。只有自由人的聯合體才是符合人的需要的真正的人類共同體形式,它需要兩個基本的條件,就是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和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徹底消除。只有在這種條件下,人的本質才在人的真正的共同體中得以實現和得到保障。在當代中國,我國的生產力還不是很發(fā)達,科技水平還不是很高,還要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以發(fā)展我國的生產力?,F階段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改革,就是為了更好地破除制約生產力發(fā)展的體制機制,以讓一切有利于生產力發(fā)展的源泉充分涌流,創(chuàng)造更多更好的適合于我國人民群眾需要的產品,促進我國當前社會主要矛盾——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的解決。
生產資料私有制在我國現階段還有存在的必要,我國目前生產力發(fā)展水平和經濟發(fā)展水平不是很高,私有制的存在有利于我國的生產力發(fā)展。我國可以越過資本主義的發(fā)展階段而通過三大改造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但生產力的發(fā)展階段無法逾越,借助私有制的存在發(fā)展經濟最終有利于我國到21世紀中葉建成中等發(fā)達的社會主義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二)建立高度發(fā)展的物質生產條件
馬克思立足于近代資本主義社會勞動創(chuàng)造了社會財富這一事實,認識到人類勞動特別是無產階級勞動在推動人類社會發(fā)展和進步中的巨大作用,高度贊揚了人類勞動以及無產階級勞動,勞動在馬克思的思想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勞動在馬克思的視野中具有雙重含義,他認為,一種勞動只是人類謀生的手段,體現著人類的不自由和動物性的一面;另一種勞動意味著它成為人的類本質,成為自由自覺的活動,成為目的本身。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把前一種勞動稱為“物質生活的生產”,而把后一種勞動稱為“自主活動”或“自由自覺的活動”。馬克思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物質生活的生產成為手段,物質生活成為目的的現象,他認為資本主義社會工人們“只能用摧毀生命的方式來維持他們的生命”。馬克思也有對資本主義生產勞動肯定的一面,即馬克思認為人的自主活動還需要建立在高度發(fā)展的物質生活生產上。對于我國現階段來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的主要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又高度體現了我國以人為本,把人當作目的而不是手段的思想,而我國現階段一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體現了我國建立高度發(fā)展的物質生產的思想,我國集中精力一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思想正是馬克思關于建立高度發(fā)展的物質生產的根本體現。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郁建興.馬克思的市民社會概念[J].社會學研究,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