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曉春 張巍
摘要:唯物辯證法的教學實踐中可采用“參與式情境問題辯證實踐”的方式,即為學生設定情境性問題使之將自己作為問題的主體帶入情景之中去領悟辯證法的三個維度:從一部經(jīng)典看辯證法的來源和結構,從一個問題體驗辯證法的思想魅力,從一場辯論獲取辯證思維的思想方法,以使學生真正體驗到辯證法的思想魅力,進而使得學生在思考和實踐中掌握辯證法。
關鍵詞:唯物辯證法;經(jīng)典;辯論;參與式情境問題辯證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4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41-0213-02
唯物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以下簡稱《原理》課)的重要構成部分。為使學生真正體驗到辯證法的思想魅力,使學生在思考和實踐中掌握辯證方法,在參與式情境問題辯證實踐中可采用三位一體的方式來領會辯證法的三個維度:從一部經(jīng)典看辯證法的來源和結構,從一個問題體驗辯證法的思想魅力,從一場辯論獲取辯證思維的思想方法。
一、一部經(jīng)典:《小邏輯》與辯證法
在《小邏輯》中,黑格爾著重介紹了哲學作為一門科學,它是一種系統(tǒng)的體系,而這種體系就是人自身的一種思維的形式。在講述辯證法的來源的時候,教師應深入淺出地闡述黑格爾對研究思維的一般形式的邏輯學的用意所在,而辯證法正是邏輯學的精髓。在黑格爾看來,理念本身包含了矛盾,且理念的這種矛盾只有在其自身中得以解決,因此范疇向前推演的過程亦即理念認識自己的過程,實現(xiàn)思維和存在的統(tǒng)一,也是不斷走向真理的過程。邏輯學的任務就是讓人們擺脫一切感性的、物質的成分對邏輯范疇作純粹的思想考察,以求得對純粹思想理念的真知。
列寧在《談談辯證法問題》中提示我們,辯證法是黑格爾邏輯學的精髓。那么,什么是辯證法?要講清楚這個問題,不能全面鋪開,而要抓住辯證法是關于對立統(tǒng)一的學說。受形式邏輯影響較深的學生通常將辯證法戲稱為變戲法,或“詭辯”。所謂“用辯證法來看問題”,也被置入一種靜態(tài)邏輯結構中來加以理解。黑格爾的整個哲學體系以及他的哲學的每一部分都是按照這樣的邏輯過程建立起來的,都是一個自我否定、自我復歸的自身完整的圈。同時黑格爾也看到了,這種辯證的否定是對于知性思維形式的否定。“正確地認識并掌握辯證法是極關重要的。辯證法是現(xiàn)實世界中一切運動、一切生命、一切事業(yè)的推動原則。同樣,辯證法又是知識范圍內一切真正科學認識的靈魂?!保?)而這一階段必然要上升到肯定的理性思維形式。在此,思維在對立的固定中認識到他們的統(tǒng)一,或在對立雙方的分解和過渡中認識到他們肯定的一面。辯證法就是認識不斷運動,自我展開的一個歷史過程,它是動態(tài)的。
二、一個問題:為對立面辯護
在課堂教學中,即使教師能夠深入淺出地說明辯證法的來源和基本知識,但如何引導學生建立起一種對復雜性問題的辯證視野不是僅靠知識的灌輸便可達到的。因此,如何引導學生真正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成為必要環(huán)節(jié),教師的任務就是把辯證法作為一種思想方法來對學生的抽象思維和辯證思維能力進行一種實際的訓練。
在講述了辯證法及其三大規(guī)律之后,教師緊密結合辯證法的實質,著眼于那些對存在、對生命、對人類社會、對道德感等深入的哲學思考的“大問題”,選擇具有爭議性的社會問題。問題選定后,教師應當指導學生開始“預回答”環(huán)節(jié)。所謂預回答環(huán)節(jié),即要求每一個參與問題情境的同學書面寫下自己對同性戀的態(tài)度:贊成還是反對,并列出幾點基本理由。按照贊成和反對劃分出兩個小組,先讓不同立場的同學就自己的立場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當對立的雙方彼此通過“預回答”大致了解對方的立場和為自己辯護所持的論據(jù)之后,教師就可以暫時懸置問題的口頭討論,要求學生課后寫一篇小論文,為他們曾反對的觀點進行辯護。一般而言,學生不太適應這樣的方式,從未從自己論點的對立面來考慮過問題,但一旦他們學會了這種思考方式,那么他們整個思考問題的方式將發(fā)生霄壤之變,一旦這種思考方式成為一種習慣,那么學生也就能夠避免對社會輿論的情緒化和片面化的盲從,變得更加理性。
三、一場辯論:為真理而求證
課堂辯論業(yè)已成為理論課的一種可行的實踐教學手段。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問答”辯證法為我們樹立了典型范例,該辯證法在與人談話過程中,不直接告知對方所應知道的知識的結果,而是通過問答甚至彼此暴露對方矛盾的辯論方式來揭露對方認識中的缺漏,逐步引導對方通過自己的理性思考求證出真理。為真理而求證的課堂辯論,有助于激發(fā)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有助于將教師從傳授僵死的知識理論的單維度教學活動中解放出來。具體安排如下:
1.學生分組。為了使學生能夠更好地進行交流,根據(jù)學生的學科背景、對辯題的立場等,把學生分組,使其通過分工合作共同達到學習目標。
2.辯論的形式。為了使每位同學都能參與進來,把辯論會的表現(xiàn)視為期末總成績中平時成績的一部分。教師制定規(guī)則,引導學生進行辯論:首先,要求學生提出贊成或反對某命題的根據(jù);其次,按照邏輯結構證明觀點;第三,使用證據(jù)證明觀點;第四,說服或者影響反方。
3.辯論的環(huán)節(jié)。首先,教師指定要進行辯論的兩組同學,并給出辯題,但是不指定哪組同學代表正方,哪組代表反方。兩組同學在課前就相關話題進行資料搜集,并列舉出支持正方和反方的論據(jù)若干,使學生能對正反辯題都有大體對稱的信息。辯論結束后,學生把所收集的論據(jù)交給老師。課堂辯論開始的時候,教師隨機分配辯論的正方和反方,然后選擇任意一名同學開始辯論。每輪辯論約10分鐘或者更短即可。隨后,讓正反雙方互換立場,為自己曾經(jīng)反對過的觀點進行辯護,進行第二輪辯論。完成兩輪辯論后,教師做總結陳詞,引導學生獲得對辯題的辯證認識。
四、一個結論
《原理》課辯證法的教學也適用于其他章節(jié),如果將其作為一種教學模式的話,可以將其稱之為“參與式情境問題辯證實踐”教學法。它有以下四個特點:
第一,教學理念的更新。辯證實踐教學法在前提上就否定了以教師教室教材為中心的邏輯封閉性教學模式,它預先設定了真理的對立面,因此是一種更加開放的教學模式,使《原理》課能夠走進學生的生活世界中去。
第二,教學內容的整合?!对怼氛n的原理體系是相互關聯(lián)的,辯證法可以說是一條紅線,將本體論、認識論和歷史觀的理論緊密結合在一起。
第三,教學活動的多樣。參與式情境問題教學模式,通過對歷史環(huán)境和現(xiàn)實社會環(huán)境的問題式模擬,使學生親身參與各種對立沖突的“擬現(xiàn)性”活動中來,獲得直面問題的切身體驗。
第四,教學評價的合理。《原理》課應側重對學生三觀養(yǎng)成的考核,也要考慮到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的學習和運用能力的考核。而學生價值觀的最佳體現(xiàn)是在其日常語言和行為上,參與式情境問題的辯證教學法使得學生能夠在問題的問答求證過程中暴露自己的價值觀,并反思自己的價值觀,進而影響自己的價值觀,以此,教師也就比較容易綜合給予評價。
注:
(1)黑格爾.小邏輯[M].賀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第177頁。
參考文獻:
[1]易敬源.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當代教育論壇,2009,(3).
[2]田成義.關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的思考[N].光明日報,2005-01-04.
Participatory Situation Problem Dialectical Practice
—Research on the Dialectic Teaching Method About an Introduction to the Basic Principle of Marxism
WEN Xiao-Chun,ZhANG wei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hool of Social Science,Shanghai 200093,China)
Abstract:"participatory situation problem dialectical practice" can be used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materialist dialectics,namely the set situational questions for students to make themselves as the body of the question to the scene to understand dialectics of three dimensions:look from the classic source and structure of dialectics,experience dialectics thoughts charm,from a question from a debate the thinking method of dialectical thinking,in order to make students really experience the dialectics thoughts charm,enabling students to grasp the dialectics in the thinking and practice.
Key words:materialist dialectics;classic;debate;participatory situation problem dialectical pract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