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前國
我和我們
柴靜在《看見》中寫道“我們終將溶合難分,像水溶于水一樣”。我們每個人在社會中都是其中一分子,但有的人只想到自己,而有的人心里裝的是他人和大家。
安徽淮南女大學生“攙扶老人被訛”的事件,為何最終會判女大學生承擔主要責任,她又為何在事后說自己被訛?我想,這一切都源于她為保全小我而推卸責任的可笑做法。在事故發(fā)生的時候,當事人對所發(fā)生的一切想必再清楚不過了。反觀馬拉拉,一個來自巴基斯坦的17歲女孩,為了婦女兒童的受教育權利不惜犧牲自我的生命,頭部中彈卻只發(fā)出“死亡的只是悲傷、絕望和恐懼,生出的是勇氣、力量和希望”的激昂之詞。她為自己的國家奉獻了青春,為人民灑下熱血。她舍棄小我,成就大我,在“我”和“我們”中堅定地選擇了“我們”。
“攙扶老人被訛”這一類事件近年來接連發(fā)生,人們的社會責任感嚴重缺失,這樣的社會是可怕的社會,這樣的人際關系是可怕的人際關系,這樣的道德素質(zhì)也是可怕的!好在,這個時代并非沒有有識之士,他們心懷天下,兼濟蒼生,對世界保有一顆悲憫之心。
記得在《我是演說家》的舞臺上,聽過這樣一個真實的事件,演說者是一位自殺援助專家,他的工作就是給那些企圖自殺的人提供引導、勸說和援助。他接手過無數(shù)個自殺案例。通過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有近一半的人最終決定自殺都是迫于現(xiàn)場看客言論的壓力。其中有一個案例是一個女孩晚上10點在17樓準備跳樓自殺,在旁邊的看客湊熱鬧,等了好一會兒女孩還沒有跳,便紛紛起哄說“你要跳就跳,不跳就別在這兒耽誤我們的時間”之類的言語。聽到這些,女孩當即縱身一跳,消逝在凄冷的風中。選擇自殺的人大多是對生命失去了希望,他們希望得到溫暖,聽到這些冰冷的言語,一定會對這個世界灰心,對自己絕望,最終結束生命。演說者的目的是想喚起我們對這個世界的愛,希望我們能有最起碼的責任感,尊重他人的生命,把我們當作家人給予溫暖和幫助。
真正的文明是什么?不是不扔垃圾和隨地小便,而是你內(nèi)心的責任感和對世界的愛,當你舍棄小“我”成就“我們”時,你就會得到真正的文明。
【考場得分】42分
內(nèi)容:本文緊扣社會熱點,闡發(fā)要敢于承擔社會責任這一要點。文中既有對熱點的分析說理,又用作者看到和聽到的事例來佐證觀點,材料豐實,內(nèi)容給16分。
表達:本文是一篇規(guī)范的議論文,議論的觀點與事例相吻合,但文中結尾部分顯得啰嗦,議論缺乏深度,論證方式略顯單一。表達給16分。
發(fā)展:文章語言流暢,能圍繞觀點展開論述,但挖掘事物本質(zhì)的力度不夠。此項可得6分。
【場外分析】
本文是一篇關于社會熱點的議論文。特別是對復雜事件背后的真相,需要我們用智慧去發(fā)現(xiàn)、挖掘,層層分析,抽絲剝繭。既要有對事件產(chǎn)生結果的評價,還有要從這個事件中總結出來的反思,它究竟能給人們帶來哪些啟示,我們又該怎么做。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最理想的效果。
但本文論證分析的角度未能充分展開,多是對所引事例的剖析,缺少新意。層次上也未能向縱深方向發(fā)展。
我和我們
柴靜在《看見》中寫道:“我們終將溶合難分,像水溶于水一樣。”為了自己的孩子,也為了更多的人,她辭去央視工作,花費一年多的時間研究霧霾:霧霾是什么?從哪兒來?該怎么辦?她讓靈魂鞭策軀體前行,終于成就了《穹頂之下》。
誠然,生活在龐雜的社會中,我們與他人密不可分,我們本就是社會的一部分。然而,有時在利益的驅(qū)使之下,“我們”就只剩下了“我”。若這種風氣仍在蔓延,“我們”終將變成一個個可怕的“我”。
在利益面前不計得失?;嫉没际У娜?,往往是從自身考慮。人總是希望得到或隱藏,有的人甚至為之不擇手段。安徽淮南女大學生“攙扶老人被訛”的事件,為何最終會判女大學生承擔主要責任,她又為何在事后說自己被訛?我想,這一切都源于她為保全小我而推卸責任。為什么她不愿面對真相勇于承擔責任呢?原因就在于她的內(nèi)心只有自我,讓自己迷失在了小我利益的叢林中。
反觀馬拉拉,一個來自巴基斯坦的17歲女孩,為了婦女兒童的受教育權不惜犧牲自我,她頭部中彈卻只發(fā)出“死亡的只是悲傷、絕望和恐懼,生出的是勇氣、力量和希望”的激昂之詞。她為自己的國家奉獻了青春,為人民灑下了熱血,只是因為她的內(nèi)心有對祖國的滿腔熱忱,對人民的強烈熱愛。她舍棄小我,成就大我,在“我”和“我們”中堅定地選擇了“我們”。
在弱者面前心存悲憫。做一點善事很容易,但悲憫的情懷并不容易。悲憫的念頭里,沒有一點點自己的優(yōu)越感,沒有一點點貪圖回報的念頭。我?guī)椭@受難的人,就像在幫助我自己,我懂得他所遇到的一切,所以,我心生悲憫。這個時代并不缺少有識之士,他們心懷天下,兼濟蒼生,對世界保有一顆悲憫之心?!段沂茄菡f家》的舞臺上,有一位自殺援助專家,他的工作就是給那些企圖自殺的人提供引導、勸說和援助。他接手過無數(shù)個自殺案例。通過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有近一半的人最終決定自殺都是迫于現(xiàn)場看客言論的壓力。演說者的目的是想喚起我們對這個世界的愛,希望我們能有最起碼的責任感——尊重他人的生命,把身邊的每一個人包括與我們素不相識的人,當作我們的家人一樣給予溫暖和幫助。
在錯誤面前敢于坦誠。不少人總是認為錯誤會有損自己的形象。錯誤不是我們最關心的,對待錯誤的正確態(tài)度才是人們最需要的。德國作為二戰(zhàn)的戰(zhàn)敗國,敢于反省自身。勃蘭特承擔了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廣泛意義上的責任,由此產(chǎn)生一個不同的德國人形象,一個不同的德國。相比之下,日本的態(tài)度卻讓世人費解。
真正的文明是什么?是你內(nèi)心的責任感和對世界的愛。當你舍棄“我”成就“我們”時,你就會得到真正的文明。
【跳級要點】
經(jīng)過修改后的文章和原作相比,有幾點提升。
一是增加了探究分析原因的文字。比如第二段轉(zhuǎn)折部分,分析“我們”終將會變成一個個可怕的“我”的深層次原因,可謂一語中的。再如第三段分析17歲女孩為什么能堅定地選擇了“我們”:“她的內(nèi)心有對祖國的滿腔熱忱,對人民的強烈熱愛。”
二是對《我是演說家》中的事例進行了刪減。展開論證,展開的不是事例,而是分析。議論文的事例不必翔實,應簡潔有力,而能論證觀點的話不僅要多說,而且要說透。
三是在結構上增添了三個相對應的觀點。從內(nèi)容上講,每一部分的事例或說理,都有了一個明確的論證的目的和方向;從形式上看,文章有了明顯的層次感。
【應考攻略】
一、論證角度多樣化。論證時可以揭示例子包含的道理,可以評析引用的道理;可以分析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深刻原因,可以指出事件的積極意義,可以剖析錯誤做法的弊端和危害,可以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等。行文時不妨列出問題清單:為什么會這樣?根源在哪里?該怎么解決?
二、論證層次立體感。整個結構順序,可以總分,可以并列,更可以遞進。特別要注意遞進式,它是縱向的、非可逆的,最能體現(xiàn)作者嚴謹?shù)乃季S過程??梢韵葟默F(xiàn)象談起,一步步地分析成因,一步步地評論意義和價值,最后的落腳點是聯(lián)系社會現(xiàn)實。
三、論證方法多樣化。運用例證法,要注意事例與觀點是否一致、能否印證觀點等;運用引證法時,所引用的道理要清晰明朗;運用比喻論證時,要注意所選喻體能否化抽象為形象;運用對比論證,要考慮到兩者是否具有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