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方六
有信史可考,快遞在中國上古周代時便已出現(xiàn)。據(jù) 《周禮·秋官》 記載,當時周王朝的官職中,便設(shè)置了主管郵驛、物流的官員“行夫”,對其職責要求是,“雖道有難,而不時必達”。實際上,早在商朝已有近似于快遞的傳制度,并已在殷墟甲骨文中得到證實。
古代快遞,主要用于政令、軍情的傳遞,民間使用遠沒有現(xiàn)代廣泛。古代最原始最主要的快遞方式之一是“步傳”,即靠人工步行投遞。這在周代叫“徒遽”,與用郵車投遞的“傳遽”正好相對。
步傳又叫“步遞”?!板帷迸c“郵”、“驛”、“館”、“置”意思差不多,都是郵傳、速遞機構(gòu)。如春秋時,齊桓公在齊國大路上,每30里設(shè)一個“遽”,漢代則30里設(shè)一“置”。
“健步”是古人對快遞員的最常用稱呼之一,《通鑒》 注稱,“健步,能疾走者,今謂之急腳子,又謂之快行子”。健步其實就是郵差,不同時代叫法也不同,秦代叫“輕足”,漢代叫“郵人”、“驛足”,宋代叫“遞夫”,明清叫“驛夫”……。據(jù) 《隋書》 記載,陳末隋初有一位叫麥鐵杖的“投遞員”,“日行五百里,走及奔馬”,曾由京城夜送詔書到徐州,“夜至旦還”。
(選自《北京晚報》2013年1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