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問天
北大、清華無疑是今日中國最著名的兩所大學。說到北大,人們就會想起蔡元培(1868—1940),想起他“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教授治?!钡闹鲝?。說到清華,人們就會想起曾經(jīng)長期擔任其校長的梅貽琦(1889—1962),想起他的名言:“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013年10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溫家寶談教育》,關(guān)于辦大學,便談及“張伯苓、梅貽琦那樣的校長”。然而,說到中國的大學,尤其是說到清華,我以為還有一個人不該被遺忘,那就是周貽春(1883—1958)。
“人才搖籃”清華學堂
2011年清華大學以“校慶年”方式熱烈慶祝了建校百年。清華百年,是從1911年4月用美國退還的部分庚子賠款建立留美預備學?!扒迦A學堂”算起的。應該注意的是,在梅貽琦執(zhí)掌校政之前,二十年間(1911至1931)清華對中國教育、科技、文化已經(jīng)做出了重大貢獻,包括清華在內(nèi)中國多所大學之所以“有大師”,便與那二十年的清華有直接關(guān)系。這里面三個人功不可沒,即唐國安(1858—1913)、周貽春和曹云祥(1881—1937),其中周貽春又最為重要。
周貽春(1883—1958),安徽休寧人。1904年以優(yōu)異成績畢業(yè)于上海圣約翰書院(后來的圣約翰大學,1952年院校調(diào)整之前是上海最好的大學之一),旋即赴美留學,先后就讀于威斯康星大學和耶魯大學,1909年獲碩士學位?;貒髴逋ⅰ坝螌W畢業(yè)生考試”,得“進士出身”,授翰林,是清末“洋翰林”之一。當時規(guī)定“考列最優(yōu)等者,給予進士出身,考列優(yōu)等及中等者,給予舉人出身”。其他“洋翰林”有后來當過民國政府國務總理的顏惠慶(1877—1950),還有嚴復、詹天佑等人,均一時才俊。顏惠慶是周貽春在圣約翰書院的老師,主編了國人自纂第一部《英華大字典》,光緒三十四年(1908)由商務印書館出版,有他自己和嚴復的序。在中國近代文化史上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而參與編纂的便有周貽春。
辛亥革命后周貽春曾短暫擔任孫中山先生英文秘書,1912年4月被外交部派往清華學堂,接替胡敦復任教務長。胡敦復,江蘇無錫人,1907年赴美留學,在康奈爾大學學習數(shù)學,兩年后獲得理學學士學位。當時清華監(jiān)督唐國安先生是1873年清政府第二批公派留美幼童之一,1881年回國,曾在上海圣約翰書院任主講,和周貽春也有師生之誼。1905年唐先生和顏惠慶一起為上海《南方報》增辟面向旅居上海外國人的英文版,在中國新聞史上是開創(chuàng)之舉。1907年入京,任外務部司員,開始從事外交工作。
也就在這一年,美國總統(tǒng)西奧多·羅斯福采納來華傳教士阿瑟·史密斯(中文名“明恩溥”)、伊利諾伊大學校長埃德蒙·詹姆斯等人建議,將部分庚子賠款退還中國,用于派遣學生赴美留學,以“造就親美人才,控制中國發(fā)展”。翌年與中國達成協(xié)議,從1909年起,每年用此款派遣一百名學生赴美學習。從第五年起減為每年不少于五十名,至1940年結(jié)束,共計三十二年。代表中國政府在協(xié)議書上簽字的是外務部尚書梁敦彥,他是1872年清政府首批公派留美幼童之一。根據(jù)這個協(xié)議,以外務部為主,會同學部組建“游美學務處”負責其事。留美生、外務部左丞參周自齊任總辦,留日生、學部員外郎范源濂和唐國安任會辦。周、范二人兼半職,唐國安為全職,實際負責游美學務處的工作。
1909年8月在北京史家胡同第一次招考庚款赴美留學生,從報名的六百三十人中錄取了四十七名。1910年7月第二次開考,錄取學生七十名(其中之一是胡適,第五十五名)。1911年6月在清華園第三次開考,錄取學生六十三名,另外還保送幼童生十二名。三批均未達百名之數(shù),是因為本“寧缺毋濫”的原則,堅持標準。由于保證了學生質(zhì)量,赴美后大多學有所成,后來(1948年)中央研究院第一次推選院士,便有多人入選,包括動物學家秉志,物理學家胡剛復,數(shù)學家姜立夫,氣象學家竺可楨,植物學家錢崇澍,語言學家趙元任,冶金學家和陶瓷學家周仁,還有人們熟悉的新文化運動重要人物胡適。在未當選首批院士的人里,也不乏值得注意的人物,其中一個便是梅貽琦,另外一個是胡敦復之弟、胡剛復之兄胡明復,他是中國學生在美學習數(shù)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的第一人(哈佛大學),也是在美權(quán)威學術(shù)期刊上發(fā)表論文的第一人,可惜1927年溺水身亡,年僅三十六歲。
為了把留學生赴美前的準備工作做得更好,1909年內(nèi)務府將原皇家園林清華園撥給游美學務處,用以籌辦“肄業(yè)館”。1910年底教學用房、辦公用房、學生宿舍、洋教習住宅相繼竣工,1911年4月29日肄業(yè)館正式成立,以后清華園稱“清華學堂”。周自齊任學堂監(jiān)督,范源濂、唐國安任副監(jiān)督,胡敦復任教務長。
辛亥革命后,周、范兩先生及一度代理校務的顏惠慶均離去。1912年初唐國安作為中國代表團成員參加在荷蘭海牙舉行的第二屆萬國禁煙會議,歸來即被任命為監(jiān)督。5月23日外務部決定撤銷游美學務處,將原來分別由學務處、學堂、駐美監(jiān)督處三個部門負責的工作(招生、國內(nèi)準備、派遣、留學監(jiān)督等)交由學堂統(tǒng)一管理。10月17日清華學堂更名為清華學校,唐國安任校長,周貽春任副校長。第二年(1913)8月21日,重病中的唐先生向外務部請辭,并且推薦周貽春繼任,次日不幸逝世,年僅五十五歲。
從1912年4月到清華任教務長到1913年8月接任校長,再到1918年1月被外務部內(nèi)親日派排擠離開,周先生在清華工作四年有余,時間雖不算長,貢獻卻不小。那期間的清華學子,后來很多都成為各領(lǐng)域的“領(lǐng)軍人物”,其中當選中央研究院首批院士的就有化學家侯德榜和曾昭掄,物理學家葉企蓀和饒毓泰,橋梁學家茅以升,哲學家金岳霖和湯用彤,考古學家李濟,真菌學家和植物病理學家戴芳瀾,生物化學家和營養(yǎng)學家吳憲,植物學家張景鉞,藥理學家陳克恢,建筑學家梁思成和其胞弟、考古學家梁思永,法學家錢端升,政治學家蕭公權(quán)。2015年屠呦呦因?qū)η噍锼氐难芯砍蔀橹袊谝晃猾@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的人,這應該讓人想起陳克恢,因為他是開創(chuàng)以現(xiàn)代科學方法研究中藥藥理的人,首先發(fā)現(xiàn)麻黃素的藥理作用,應該視為屠呦呦的先行者。
此外,化學家楊石先、教育家陳鶴琴、文學家吳宓和陳衡哲也都是有突出貢獻的人物。其中陳衡哲是中國第一位公費留美女大學生、第一位新文學女作家,筆名莎菲,1920年回國擔任北京大學西洋史教授,是中國第一位女教授。
重精神,重“齋務”,重體育
周貽春任清華校長四年有余,建樹多多。作為留美預備學校,清華自然十分重視英語。從當教務長到任校長,每屆招生他都親自對考生進行口試,“把關(guān)”極嚴。清華學生畢業(yè)后赴美留學沒有因語言影響學習的,大都學有所成,這應該是原因之一。這也讓他熟悉學生,每一個人都叫得出名字。
周先生對學生的關(guān)注并不僅限于課業(yè),1914年11月5日,請梁啟超先生到校以“君子”為題發(fā)表講演,梁先生以《周易》“乾”、“坤”二卦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為中心,勉勵清華學子樹立遠大理想,培養(yǎng)完全人格。清華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即由此得來,在此基礎(chǔ)上形成了日后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清華精神”。
課堂之外,周貽春非常注意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齋務”管理極其嚴格,目的是讓學生學會文明、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并且養(yǎng)成習慣。吾生也晚,但對這一點也間接受益多多。原來,抗戰(zhàn)期間他應國民黨元老、當時全國唯一非軍人省主席吳鼎昌之邀到貴州,擔任省政府委員兼財政廳長,在他的全力支持下,一批清華校友辦起貴陽清華中學。建校經(jīng)費絕大部分是他籌集的,在黔七年他沒帶家眷,大多數(shù)休假日都在清華中學度過,可說是傾注了全部心血。學校種種做法無不體現(xiàn)了他的教育思想,與當年清華學堂一脈相承,也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為校訓,還沿用清華原校歌,只歌詞第一段略有修改。
按我的膚淺體會,清華的“齋務”管理主要有守時、依規(guī)、自律三點。
守時,注意效率。一切作息都嚴格準時,時間安排得十分緊湊。起床鐘響后一刻鐘在操場集合,跑步做操,但不許提前起床。上課鐘最后一下響過沒進教室即算遲到,熄燈鐘最后一下響過即不許說話,下午兩節(jié)課后一律到操場參加體育活動,所有作業(yè)都必須在自習時間內(nèi)完成,不許開“夜車”。初三年級叫“鐘兒班”,這個班的學生輪流打鐘報時,每人一周。有一個鬧鐘,每天按收音機所報時間校準,打鐘分秒不差。
依規(guī),一切按規(guī)矩辦。注重整潔,個人衛(wèi)生、集體衛(wèi)生檢查都很嚴格。當時只收男生,一律光頭,標準是用手指捏不起頭發(fā)來。不許進理發(fā)店,每個班都用班費買了理發(fā)器具,由同學互相理發(fā)。每天都要把被子折疊成平整的豆腐塊形狀,再用一塊白布包起來,四四方方,有棱有角。著裝整齊,風紀扣必須扣上,不許把手插在衣袋里。不許罵人說臟話,行走時不許吃東西。必須走“路”,不許走捷徑。一日三餐,把飯盛好后要等“團勤務”一聲哨響才開始吃,吃飯時不許說話。
自律,在個人自律的基礎(chǔ)上自治。清華規(guī)矩多多,又很嚴格,但執(zhí)行完全靠自覺。實際上并沒有成文的校規(guī),所有規(guī)矩,都是一屆屆學生身體力行傳承下來的,是一種“習慣法”。雖然設(shè)有班導師,但很少管學生的事,班里的事,班里同學自己管,全校的事,大家商量著辦。常規(guī)性的全?;顒?,例如每天集合出操、升旗都由“團勤務”負責?!皥F勤務”由高二同學輪流擔任,和“鐘兒”一樣,也是每人一周??傊巳硕技仁枪芾碚咭彩潜还苷?。學生犯了什么錯誤,或者什么事情做得不好,都采取自責、自罰的辦法。旗桿下偶爾會見有同學默默站著,那是在自罰低頭思過。思過之外,往往還會貼出告示自罰,一般是做公益性的事。還自制了一根“校杖”,由高三同學保管,最重的處罰便是用它輕擊一下。不過只有在犯了有損校譽的重大錯誤時才會受此處罰,我在清華期間就沒見動用過它。
周先生非常重視體育,清華學堂規(guī)定體育不及格不能畢業(yè),也就不能出國留學。每天下午四點以后為體育活動時間,教室、圖書館、宿舍一律鎖門,學生都要上操場參加體育活動。1914年他聘請上海圣約翰大學畢業(yè)生馬約翰到校教體育,是我國大學開設(shè)體育課的濫觴。后來他又送馬先生到美國留學,使馬先生成為我國第一個在國外學體育的人。1916年周先生籌劃建立起著名的清華四大建筑,其中之一便是體育館(另外三個是圖書館、科學館和大禮堂)。體育館建得非常好,有室內(nèi)游泳池,就連當時的美國也只有少數(shù)大學可以和它相比。
在重視體育這一點上,周貽春與張伯苓(1876—1951)是“知音”。張先生認為:“教育里沒有了體育就不完全”,他自己早年就讀于天津北洋水師學堂,便以“爬竿最快”聞名。當南開大學校長,有“體育校長”之稱。當然兩人也略有差異,群眾體育之外,張先生還注意到競技體育,最早提出中國要進入奧林匹克國際大家庭,促成中國運動員劉長春和教練宋君復參加1932年在美國洛杉磯舉行的第七屆奧運會。
忽視生活習慣,輕視體育,已經(jīng)成為今日中國教育的重大弊端。外國游客到中國,一大感觸便是我們的“硬件”與發(fā)達國家相比也不遜色,所差者“軟件”,而且相差甚遠,具體說便是人們的文明素質(zhì)。中國游客出國旅行,給人最壞的印象也是“不文明”。這些恐怕都不是僅靠中央電視臺公益廣告“給你提個醒”所能解決的。至于體育,更是從小學到大學都不被重視,一些大學的“重視”也不過是招收少數(shù)特長生做做門面。
清華擴建為大學的倡議者
1916年7月周先生向外交部提出建議,把清華學堂逐步擴建為大學,這樣可以提高出國留學人員的程度,縮短在國外學習的時間,既節(jié)省了留學經(jīng)費,又不致因在國外學習時間過長而不諳國情。這個建議得到外交部同意,但遺憾的是,1918年1月他即因外交部內(nèi)親日派得勢而被排擠出清華學校。此后清華校長更迭頻繁,接連換了七任校長,其中一人(留學日本的范源濂)因美國駐華公使反對,一人因?qū)W生拒絕,很快離任,三人為“代理”。直到1922年4月曹云祥先生“代理”、次月轉(zhuǎn)為正式并任職五年有余至1927年12月,才算穩(wěn)定下來,周先生將清華擴建為大學的建議也才得以付諸實施。1925年清華設(shè)大學部、留美預備部、研究院三部分,共十七個系。1928年正式改稱國立清華大學,1929年宣布留美預備部結(jié)束。
清華國學研究院建立之初,負責人吳宓便宣稱與其他大學不同之處在于重視“科學方法”,由他出面,聘請王國維、梁啟超、趙元任、陳寅恪、李濟等為導師,迎來清華文科的“黃金時代”。王、梁、趙、陳號稱清華“四大導師”。其實與陳寅恪、湯用彤并稱“哈佛三杰”的吳宓自己,還有被譽為“中國考古學之父”的李濟,又何嘗不是大師?
值得注意的是,周貽春執(zhí)掌清華期間已經(jīng)為辦大學做了許多準備。學校章程規(guī)定學制八年(中等科、高等科各四年),中等科(高小程度入學)畢業(yè)達到美國高中一、二年級水平,高等科開設(shè)一些大學基礎(chǔ)課程,畢業(yè)生達到美國大學一、二年級水平,亦即相當于美國的初級學院,這樣學生赴美后可直接上三、四年級,縮短了學習時間,為早日進入研究院攻讀碩士、博士學位創(chuàng)造條件。各年級還都招收插班生,所以不少人赴美前在清華上學不足八年,例如葉企孫是1913年入清華學校的,1918年高等科畢業(yè)赴美,1920年6月獲得芝加哥大學理學學士學位,1923年6月獲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清華改為大學后周貽春沒有再做過校長,但卻做了燕京大學校長。原來,國民政府定都南京以后規(guī)定教會學校必須重新注冊,校長須由中國人擔任。那時周先生是燕京大學董事會主席,于是由他兼任校長,原校長司徒雷登改任“校務長”。不過周先生情之所系始終在清華,人們也一直記得他對清華的貢獻,直到抗戰(zhàn)時期,清華教授和學生以及社會各界還都稱他為清華“老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