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隆元
據(jù)我所知,在以往的中學美術教學中,“欣賞”作為特定的美育與隨堂技能技巧的術育截然分開,好像已成為大家普遍認可的美術課教學規(guī)律了。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我們的許多學生普遍感到每堂技能課是那樣的單調無趣,只能很勉強地學習老師所講解的那些生硬的基本技法,課后,往往拿不出質量好一點的美術作業(yè)來,更談不上讓他們開拓視野,提高欣賞和評價美術作品了。他們要想了解美術欣賞方面的知識內容,往往只能從教材上專題的欣賞文章中去學習,這對那些求知欲旺盛,對任何新鮮事物都充滿好奇的學生來講,已經很難滿足他們的求知需要了。對此,鑒于這樣的“欣賞”知識少,而又遠遠脫節(jié)于每堂技能教學的情形,我想,作為一個美術教師,尤其是今天大力提倡素質教育時期,應當很好地重視它,想法子來更好地解決它,讓每一堂美術課真正體現(xiàn)出“美”和“術”的內在教育聯(lián)系來。
怎樣才能更好地體現(xiàn)出每堂課的欣賞特點呢?我想這需要根據(jù)我們每堂課的教學內容來選取與之相關的其他一些優(yōu)秀的美術作品,乃至文學作品。
選取優(yōu)秀的美術作品,我們不能局限于編印在教材開頭部分的欣賞范畫,因為它畫幅少,題材窄,同時畫面小,不能吸引學生,達到激發(fā)他們審美感受情趣的效果。因此,需要我們教師再尋找其他較為可行的辦法。我在這一點上采取的方法,一是運用好現(xiàn)代化的多媒體器材。多媒體教學以聲、像、動畫、美感等于一體,這種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對提高授課質量和效果極有幫助,例如:我在講“如實地再現(xiàn)客觀世界——走向具象藝術”這一課的時候,當講到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時,我就下載了中央3臺任志宏解說的國寶檔案,其中有一集就是對《清明上河圖》進行講解、評價、分析。因為節(jié)目中把作品做成動畫,又有配音和解說,并且對不同時期的《清明上河圖》進行比較分析,補充了書中只有一張圖片的局限性,因為同學們在欣賞這幅畫時,視覺、聽覺和思維都被積極的調動起來了。從這一點上看,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很難取得這樣的教學效果。二是利用好以往學生的優(yōu)秀繪畫作品。我自己平時都有把歷屆學生優(yōu)秀繪畫作品、手工制作收集、整理、歸類保存的習慣,以備教學之用,教學時,根據(jù)每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分別把它們利用到教學中去。這樣一來,既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為學生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起到很好的誘導作用,也能寓審美欣賞于教學之中。
在結合利用文學作品方面,我根據(jù)實際教學內容,選取一些在藝術風格上具有某種類似特點的文學作品來進行比較分析,讓學生能夠從中尋找美、發(fā)現(xiàn)美、感受美。
我在上“剪紙”這一教學內容的時候,要講到剪紙藝術的風格特征。就“剪紙”的風格特征而言,剪紙可分為南北兩大流派。北派剪紙比較粗獷,感情激烈奔放,制作較為簡練,形象傳神;而南派剪紙則細膩清秀,線條流暢,富麗多彩,玲瓏剔透。對這些風格特征,我先結合文學中我國南北朝民歌的藝術風格,慢慢引導學生來進行比較分析,進而加深他們對剪紙這一門藝術的南北不同藝術風格的理解。
另外,我在講到圖案的藝術風格內容的時候,涉及到其中的“樸素”風格,這一風格特征,常常要以民間的藍印花布或民間剪紙為代表。與云錦相比,民間藍印花布和剪紙顯得形拙,線條不流暢,色彩也單純無華,不尚精工雕琢,呈現(xiàn)出一派天真、質樸、爛漫的藝術風格。為了更好的理解這一風格特征,我先引導學生借助《天凈沙·秋思》這一首元曲來進行聯(lián)系和比較。通過比較,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這首詩除了“斷腸”二字外,通篇找不出一句思鄉(xiāng)感嘆的詩句。它沒有修飾,沒有雕琢,僅僅是通過各種自然景物的組合,卻編織出強烈的思鄉(xiāng)情緒。通過這樣欣賞,再與圖案的藝術風格進行比較,學生就易于接受新的本來較為枯燥乏味的東西了。同時,學生自己也不知不覺地感受到了一次效果不錯的審美教育。
總之,在每一堂美術課教學中,我們不論采取何種方式,若能巧妙地把“欣賞”與所教的教學內容有機結合起來,不僅能拓展學生的藝術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提高學生的美術技能,而且對深化學生的審美素質教育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貴州獨山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