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明朕
摘 要:地不愛寶,近世出土了大量歷代碑志,其中尤以唐墓志為多, 它們對于研究當時的歷史及其書法風格特征提供了一些相對有價值的參考信息,所以更顯珍貴。筆者現(xiàn)就新見唐代《秦仁昉墓志》,從其墓志文信息及其書法風格,試作簡單介紹分析,以顯其價值之所在。
關鍵詞:唐代;秦仁昉墓志;書法
中圖分類號: K877.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18-0075-01
《秦仁昉墓志》全稱《故秦府君墓志銘》,出土時間不詳,目前出版的有關唐代墓志相關書籍均無收錄,現(xiàn)為私人所藏。墓志青石質(zhì),方形,長、寬均39厘米,志文豎排有淺格,共16行,滿行16字,計267字,字體楷書。內(nèi)容主要包括墓志主秦仁昉之家世、生平仕歷、卒葬時間等要素,對于填補史料空缺及研究唐代書法提供了相應的參考價值?,F(xiàn)將墓志文移錄并點校如下:
故秦府君墓志銘并序
君諱仁昉,字知什,隴西郡人也。昌緒赫弈,聲明陸離。曾祖利,隋任建州司功參軍,因官而居,今為澤州人焉。祖則,將仕郎,鴻儒洞漢,雅量悠邈。君前帳內(nèi),詞端鳳起,揮札鸞驚,不構榮寵,簫條霞月,春秋七十有一,開元九年八月終于私第,未龜安措,歲便權居。夫人和氏,神用韶華,雅懷貞正,年十有九,調(diào)露二年四月及乎大漸。夫人郝氏,夙秉賢明,幼摽閑淑,桂芬蘭馥,婦德備儀,春秋八十有三,心精大乘,歸依三寶,護持旬重,不觸馀輕,開元廿九年六月終于私室,以其年七月一日營厥宅兆,合葬于澤州城西南一里平原,禮也。嗣子元輝,思岵屺而長號,摧容扣地,恐陵谷之遷質(zhì),刊石為銘云:圣人制禮兮,塟者藏,南俯湖池兮,臨太行,西平川兮,北京路,東流水兮,地久天長。
一、墓志文信息
據(jù)志文可知,墓志主秦仁昉,字知什,郡望隴西郡,即今甘肅隴西一帶,祖上因官而現(xiàn)居澤州(今山西晉城市)。官任唐代帳內(nèi),帳內(nèi)即軍幕中的將佐。關于帳內(nèi)一職,在《隋書·百官志下》中有云:"王公已下,三品已上,又并有親信、帳內(nèi),各隨品高卑而制員。秦仁昉“開元九年八月終于私第,春秋七十有一”,可推知其生于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50 年),關于秦仁昉及墓志中涉及人物,史書均無傳。其曾祖秦利,志記其隋時官任建州司功參軍,建州乃為北魏永安中置,治所在高都城(今山西晉城市東北三十里高都鎮(zhèn))。北齊廢,南朝梁置,南朝陳稱南建州為建州,治所在高平郡高平縣(今河南商城縣東)。隋開皇三年(583年),廢郡制復為州制,建州改為澤州。司功參軍一職,即司功參軍事。北齊及隋初稱功曹參軍,隋文帝改司功參軍,煬帝改司功書佐。唐于府稱功曹參軍,州稱司功參軍,縣稱司功佐。掌官員、考課、祭祀、禮樂、學校、選舉、表疏、醫(yī)筮、考課、喪葬等事?!端鍟?、兩《唐書》記此官名。祖秦則,官任將仕郎,將仕郎即文散官名。隋始置,唐為文官第二十九階,即最低一階,從九品下?!缎绿茣ぐ俟僦疽弧酚写私榻B。
志中載:“夫人和氏,神用韶華,雅懷貞正,年十有九,調(diào)露二年四月及乎大漸。夫人郝氏,夙秉賢明,幼摽閑淑,桂芬蘭馥,婦德備儀,春秋八十有三,心精大乘,歸依三寶,護持旬重,不觸馀輕,開元廿九年六月終于私室?!庇纱丝芍厝蕰P有兩位夫人,即夫人和氏與郝氏,且原配為和夫人,因和氏于調(diào)露二年(680年)四月,年僅十九因病早逝,后有夫人郝氏,郝氏信佛,恭敬虔誠,于開元廿九年(741年),八十三歲終于私室。文中又載:“嗣子元輝,思岵屺而長號,摧容扣地恐陵谷之遷質(zhì),”可見秦仁昉有一子,名為秦元輝。以上皆為墓志所記墓主家庭之信息。其余皆為墓志常用套話,不再錄文簡述。
二、墓志書法
據(jù)墓志內(nèi)容推斷而知,其墓志書刻于開元廿九年,即唐玄宗李隆基時期,當屬盛唐。關于開元時期書法,朱關田先生認為:“唐代書法隨著社會經(jīng)濟、文化的繁榮發(fā)展,與文學、繪畫諸藝術同聲同氣,互為影響,由沿襲陳隋而自開新境,因百花齊放而高峰競起,至開元、天寶年間乃為中國書法發(fā)展史上的鼎盛時期?!笨梢姡_元時期書法已趨于成熟完備,更加端莊符合唐楷之法度。再看《秦仁昉墓志》書法,用筆橫細豎粗,變化明顯,結(jié)體偏方,端莊秀麗,與唐代書法精品《王居士磚塔銘》風格有相似之處,《王居士磚塔銘》為唐代楷書名碑,書刻于唐高宗顯慶三年(658年),所以從時間來看,《秦仁昉墓志》書法風格受其影響當屬正常,但又有不同,整體相比,略顯硬朗,中間又不時穿插一些行書筆意,顯然與唐太宗“行書入碑”影響有關,如墓志中“今”、“為”、“終”、“遷”、“俯”等字,皆從《蘭亭序》出且形神兼?zhèn)?,可見《秦仁昉墓志》不失為唐代墓志之精品,可納為重要碑帖以供世人臨摹學習。
參考文獻:
[1]魏徵(唐).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
[2]歐陽修,宋祁(宋).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3]朱關田.中國書法史·隋唐五代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