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顯濤
摘 要:李漁是清代擬話本小說成就最高者,對于他的擬話本小說,許多人關注的是他的《無聲戲》而忽略了他的《十二樓》,而在《十二樓》的研究史中,一直以來偏重于敘事結構、思想內容、創(chuàng)作特征等,而《十二樓》中每一篇小說都有完整的入話,從這些入話中可以直接或間接的反映作者的各方面,對研究李漁本人提供了極大的方便。論文通過選取《十二樓》的入話部為觀察點,解讀入話之外所體現出來的作者思想,進一步加強作家作品的研究。該論文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分析“入話”的起源和演變;第二部分分析《十二樓》入話的特點;第三部分分析《十二樓》的入話所反映的李漁思想。
關鍵詞:擬話本;《十二樓》;入話;李漁
中圖分類號:I207.4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17-0003-02
李漁(1611-1680年)字謫凡,號笠翁。生于江蘇如皋,是明末清初的文學家、戲曲家。一生多次遷居,后居于杭州,其居所為后人熟知的是南京的“芥子園”。他開設書鋪,編刻圖籍,喜交達官貴人、文壇名流。著有《凰求鳳》、《玉搔頭》等戲劇,與《閑情偶寄》等書。其中《十二樓》是其創(chuàng)作的一部擬話本小說集,其中每一篇小說都有完整的入話,從這些入話中可以直接或間接的反映作者的思想,對研究李漁本人提供了極大的方便。但目前學界對《十二樓》的研究,大部分集中于從整部小說來探討它的敘事結構和成因。本文在前人對“入話”研究的基礎上,重點探究《十二樓》的入話部分對前人的繼承與發(fā)展,進而通過入話部分所體現出來的思想傾向來探討李漁其人。
一、“入話”的起源和演變
“入話”一詞雖然最早見于《清平山堂話本》,僅表明它位于篇首,獨占一行以引起開篇詩詞,而沒有明確表明它僅指詩詞還是指正話前的整個引導性成分,這一引導性成分的稱謂在學術界有不同的看法:有人把正話前的整個引導性成分詳細劃分,也就是只將詩詞獨立化,把對詩詞加以解釋以引入正話的部分稱為入話。比如胡士瑩先生在《話本小說概論》中將其細分為:“一題目、二篇首、三入話、四頭回、五正話、六篇尾?!雹儆腥税颜捛罢麄€引導性成分稱為“入話”,如鄭振鐸在《中國文學研究·明清二代的平話集》中說道“他們在開頭敘述正文之前,往往先有一段入話以為引起正文?!雹谑窃谥蟮摹叭浴焙汀岸摹钡刃≌f集中,出現“入話”并明確指入話即正話之前所有的引導性成分。本文采用鄭振鐸的的分法認為“入話”為正話前整個引導性成分,包括篇首、入話、頭回三部分。
二、《十二樓》入話的特點
(一)入話部分篇幅加長
入話篇幅的加長雖然在“二拍”、《西湖二集》等明末擬話本中已顯露, 但《十二樓》在這點上更明顯。首先,在篇首詩詞上,有的小說中,作者并非按照前人慣用一首詩或詞,而是詩詞量不等,少則一篇多則六篇,像《夏宜樓》中就用了六首七絕。其次,從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中對話本結構體制的分類上看,《十二樓》小說集中極少使用頭回,僅有《三與樓》、《歸正樓》、《拂云樓》三篇小說有頭回,其余均省略了這個部分。但也是因為這些的省略,作者有了更多小故事的引用,漸而使入話部分篇幅加長。最后,在《十二樓》入話部分中,作者在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時,并不是僅僅用一個故事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像《佛云樓》中用正反兩個故事來說明“梅香”并非只會毀自家小姐的名聲也有能造就美姻緣的。綜上,這些都在字數上使入話篇幅加長。
(二)入話部分中內容的變化
《十二樓》中入話部分內容的新變主要表現在兩方面,其一是篇首詩詞中除了詩詞題材的豐富外還具有很強的原創(chuàng)性,比如在《夏宜樓》的篇首詩后作者寫道“這六首絕句,名為《采蓮歌》, 乃不肖兒時所作。”③又如在《萃雅樓》入話
部分寫道“這首詩乃覺世稗官二十年前所作”④不難看出,有刻意強調作品中詩詞的原創(chuàng)性。其二是《十二樓》中的入話部分有許多作者的議論,但不同于明人擬話本中以揭示主題、突出勸懲的議論方式,作者在入話中的議論常常是用來介紹自己的生活喜好、人生經歷和經驗以及自己的人生哲學。在這方面, 李漁與中國古代小說強調客觀陳述的傳統(tǒng)大異其趣。
三、《十二樓》中的入話部分所反映的李漁思想
(一)李漁追求強烈的自我意識和獨特的個性色彩
李漁追求獨特的個性色彩,在創(chuàng)作中融入了自己的生活經歷和體驗,以此來表達其人生哲學。首先在《聞過樓》的入話中有這樣一段文字“予生半百之年, 也曾在深山中做過十年宰相,所以極諳鄉(xiāng)居之樂?!雹萦匈Y料記載, 這段文字所講的確是李漁在金華參加保衛(wèi)戰(zhàn),戰(zhàn)敗之后,他帶著家人隨難民逃進深山數載,在確信無生命之虞再返回夏李村隱居山村的真實人生經歷。其次《鶴歸樓》中的入話中李漁論述了對待“離別”的態(tài)度就是“知足守分”。從順治八年起以《無聲戲》的出版為標志,李漁的名聲開始聞名,之后他成立了自己的家庭戲班子,他經常受邀帶著姬妾到外地演出,這一去時間不定,對于姬妾眾多的李漁而言,不是所有都能帶出,故對“離別”有自己看法且與常人不同。最后《三與樓》入話中的議論部分,在別人看來賣樓、賣自己的家當是苦事,但李漁卻不這么認為,而認為“沒有千年不變的江山,沒有百年不賣的樓屋。與其在子孫手里爛賤的送與別人,不若自尋售主?!雹捱@也是李漁在幾次遷居賣園的真實經歷,為后人所知的是“芥子園”。
綜上,在《十二樓》中不管是婚姻愛情還是戰(zhàn)亂及其為糊口奔波的描寫都深深印上了李漁自身經歷的烙印,李漁的這些感受及想法正如他在《閑情偶寄》中提出的“我以為貧,更有貧于我者;我以為賤, 更有賤于我者。以此居心,則苦海盡成樂地。”⑦的“退一步法”相一致。李漁在入話部分自覺融入自己的生活經歷和體驗,以“我”的視覺,過來人的眼光敘事,這使得他的小說因烙上作家的體驗而具有獨特的個性。
(二)李漁追求的教化觀
一是禮教觀,在《十二樓》中的一些入話中,李漁在對待婚姻和愛情上鼓勵人們自由追求,比如《奪錦樓》的入話部分中李漁以“做父母的,哪一個不愿兒女榮華,女婿顯貴。他改許之意,原是為愛女不過,所以如此,并沒有什么歹心……但要用在未許之先,不可行在既許之后……忽然勢力起來,改弦易轍,毀裂前盟,這位女兒就不能勾自安其身,反要受盛德之累了?!雹嗟淖h論來表現其痛惡父母不顧兒女終生而亂許婚姻的行為。如此看來,李漁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痛惡的,這與他自身的遭遇是密切相關的,據資料記載,他一生雖然姬妾眾多,但在他娶正妻時,是母親一手為他操辦的,連妻子都是母親自己去看并定下來的,也正是這一段經歷讓他崇尚自由的戀愛、婚姻觀。
二是善惡觀,在《歸正樓》的入話中,李漁所表達的善惡觀有自己的特點,入話中引用“《四書》的‘雖有惡人,齋戒沐浴,亦可以事上帝?!雹峒词撬值纳茞河^,在與正話故事的結合后,不難看出,李漁在這里具有宣揚道義的意圖。另外在《奉先樓》的入話中,李漁提出為善不必定要披緇削發(fā),并提出自己認為可行的行善方式,即“但存一粒菩提種,能使心苗長法華?!雹庵灰汛缺荒羁炭谭旁谛念^,見了善事即行便可的思想觀念。這更能體現其對道義的宣揚。
(三)李漁追求的功名利祿觀
李漁是生活在封建社會末期的一個文人,思想從根本性質來說,還是被他所處時代的統(tǒng)治思想規(guī)范化了,在《閑情偶寄》凡例中,他提到“方今海甸澄清,太平有象,正文人點綴之秋也?!?1在他心目中“圣天子”和封建君主制度是神圣的。再加上他從小飽讀詩書,跟當時許多書生一樣,也是要追求功名利祿的“草莽微臣,敢辭粉藻之力?!痹趹?zhàn)亂禍及浙民時,他寫了一首律詩《應試中途聞警歸》慨嘆戰(zhàn)亂把他的科舉美夢和詩書生活打破,無奈悲嘆“詩書逢喪亂,耕釣俟生平?!?2被迫棄功名。此外他還寫過《甲申紀亂》和《甲申避亂》等幾首詩,以述他和鄉(xiāng)民到山中避難遭受“兵賊”兩害,這里他指的“兵”是清兵而“賊”大半是農民起義軍。在飽受戰(zhàn)亂的磨難后,他在《避兵行》中寫道“八幅裙拖改作囊,朝朝暮暮裹糇糧,只待一聲鼙鼓近,全家盡徙山之岡。新時戍馬不如故。搜山熟識桃源路,始信秦時法網寬,尚有先民容足處……上帝邇來亦好殺,不然見此胡茫然?!?3憤怒地揭示官兵的暴行,而且描述了自己疲于逃命的慘痛景象。亂后歸來,他在《婺城亂后感懷》中寫道“戰(zhàn)后尋故友,灰里認居停?!?4是對清兵占領李漁的家鄉(xiāng)蘭溪后,他的家產大約被侵占,親人和鄉(xiāng)人被殺不計其數的感慨。在另一首《婺城亂后感懷》中,李漁還寫道“荒域極目費長吁,不道重來尚有予。大索旅餐惟麥食,偏租僧舍少蓬居。故交只剩雙溪月,幻泡猶存一片虛。有土無民誰播種,孑遺翻為國躊躇。”這讓李漁的科舉夢更遠了,更使他傷心的,是他的著述和藏書都被焚毀,他感慨到“始信焚坑非兩事,世間書盡自無儒”“國事盡由章句誤,功名不自揣摩來”“切記從今休落筆,興來咄咄只書空”,總之,幾年的戰(zhàn)亂,現實生活的巨大變化,特別是戰(zhàn)亂中的所見所聞及與平民的接觸,李漁原先始終維護的“圣天子”及粉太平的思想逐漸淡化,這時的他功名觀念也淡薄了,而且也是無望了,實際生活逼迫他不得不為糊口奔忙。所以在《聞過樓》中他提出:“秀才只可做二十年, 科場只好進五、六次, 若還到強仕之年而不能強仕, 就該棄了諸生, 該從別業(yè)?!钡恼f法,以此來表明他對功名熱忱追求而又被迫放棄的感慨。
《十二樓》是話本體制發(fā)展到較成熟階段的產物,它的入話部分所體現出的,李漁強烈的自我意識、教化觀、對功名利祿的態(tài)度,無疑將李漁整個人的形象變得立體化,更易了解其生平。此外李漁《十二樓》也表現出對晚明話本和擬話本形式結構的超越,這種超越代表了古代白話短篇小說和小說集形式結構發(fā)展的新方向。最后對《十二樓》擬話本小說入話部分與李漁之間的研究不會僅僅止步于此。它還有很多值得挖掘的研究點。值得我們以更加廣闊的視野作進一步的研究。
注釋:
①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上冊)[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80:132.
②鄭振鐸.中國文學研究·明清二代的平話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361-362.
③李漁.十二樓[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63.
④李漁.十二樓[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16.
⑤李漁.十二樓[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63.
⑥李漁.十二樓[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1.
⑦李漁.閑情偶寄[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380.
⑧李漁.十二樓[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6.
⑨李漁.十二樓[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7.
⑩李漁.十二樓[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25.
11李漁.閑情偶寄[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01.
12李漁.笠翁一家言全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94.
13李漁.笠翁一家言全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42-43.
14李漁.笠翁一家言全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