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俊平
在中國歷史的發(fā)展長河中出現(xiàn)了許多富可敵國的商人,在這些商人中有些是靠搜刮民膏發(fā)財?shù)?,有的是為官貪污及腐敗發(fā)財?shù)?,也有的是靠勤奮和智慧發(fā)達的,發(fā)財?shù)耐緩讲灰粯?,所以他們對待財富的認識也不盡相同,有的暴富以后,窮奢極欲和為非作歹。有的則是義利并舉,回報于社會和百姓,歷史上被中國人稱為商圣的范蠡及子貢就是這方面的典范。
回報社會的善舉
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記載了被中國人奉為財神爺?shù)姆扼坏墓适隆7扼灰簧校?次將掙來的財富分給朋友和百姓,分完以后又重新創(chuàng)業(yè),而且在創(chuàng)業(yè)中始終以誠信和仁義為經(jīng)營的出發(fā)點,他從來不像一般商家那樣精打細算,盤剝斂財,而是對合作者謙和禮讓,對待雇工十分慷慨。遇到災年減產(chǎn),就減免地租,同時,開粥場賑濟災民。
在年初,和一些農(nóng)民、商人簽訂商品收購合約,到年底如果商品價格上漲,范蠡按照市場現(xiàn)價收購,如果價格下跌,就嚴格履行合約價格。所以由于他的誠信和仁義使他3次千金散盡后很快又能取得商業(yè)上的成功。范蠡這種樂善好施回報社會的善舉,更使范蠡的經(jīng)商之道和誠信仁義遠近聞名、流傳后世。正因為他仗義疏財,從事各種公益事業(yè),從而獲得“富而行其德”的美名,成為幾千年來的商業(yè)楷模,史稱“商圣”。所以被后人推崇為能帶來財富的財神爺?shù)幕怼?/p>
古代另一個被稱為商圣的人是孔子的弟子子貢,子貢不僅聰明好學,仁義孝道,更是一個商業(yè)奇才,孔子曾稱其為“瑚璉之器”。子貢非常善于經(jīng)商之道,曾經(jīng)經(jīng)商于曹、魯兩國之間,富致千金,是孔子弟子中的首富。子貢把財富用來資助老師孔子。
在司馬遷作《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對子貢描述的最多,其傳記就篇幅而言在孔門眾弟子中是最長的。子貢不僅是一個大學問家,還是一個外交家,在他的周旋下,許多干戈化作了玉帛,除在學業(yè)、政績方面有突出的成就外,子貢理財經(jīng)商上還有著卓越的天賦。子貢依據(jù)市場行情的變化,賤買貴賣從中獲利,以成巨富。雖然子貢在經(jīng)商上大獲成功,但他在經(jīng)商過程中始終堅持誠信原則,而且把財富作為他實現(xiàn)理想抱負的工具,在得知老師孔子去世后,子貢從南方趕回來,把南方的楷樹移栽到老師墓邊,并在孔子墓旁搭了個茅棚,守孝3年,3年后子貢又加了3年,一共為老師守孝6年。
所以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以相當?shù)墓P墨對這位商業(yè)巨子予以表彰,肯定他在經(jīng)濟發(fā)展上所起的作用和仁義、誠信上的修為。因為子貢復姓端木,所以被稱為“端木遺風”。“端木遺風”的中心意思被司馬遷總結(jié)為:“君之愛財,取之有道”的財富理念。子貢經(jīng)商始終秉承“誠信和誠實”的原則。
仁者以財發(fā)身
范蠡及子貢的財富觀用孔子在《大學》最后一段有一句話比喻的再恰當不過了。這句話道出了中國人的財富觀?!叭收咭载敯l(fā)身,不仁者以身發(fā)財”這句話的意思是:仁者利用財富達到自己的理想,不仁者以自己作為獲取財富的工具。孔子用財富觀來衡量一個人是否具有“仁”的特性?!耙载敯l(fā)身”和“以身發(fā)財”道出了我們所說的不同的兩種人的財富觀,“以財發(fā)身”其實體現(xiàn)了中國古人對待財富的認識和哲學上的思考。利用財富完成人生的理想,財富的終極意義不是奢華的生活,它的終極意義是為實現(xiàn)一個人社會價值和實現(xiàn)人生意義的一個儲備和工具。
“仁者以財發(fā)身”是儒家哲學中對待財富的認識論,是中國古人在人生意義上的哲學定位和定義,范蠡和子貢就是“以財發(fā)身”的典范。在儒家看來一個人的終極理想是齊家,治國和平天下,財富是實現(xiàn)這一理想的一個手段,財富不是用來揮霍和奢侈的,而是回報社會回報大眾的。著有《呂氏春秋》的秦國一代名相呂不韋是有名的大商人,但是他的理想和人生目標不是財富,而是治國和平天下,是史冊留名,他用財富完成了秦國的強大和崛起,他用財富完成了名垂千古的《呂氏春秋》,歷史上的商人都成為歷史的塵埃時,因為他的財富觀而把自己的名字定格在了歷史的空間隧道中。
孔子提出“仁者以財發(fā)身”的財富觀對中國人的影響深遠,古人不僅把它作為修身的一個標準,在行動上也在踐行這個理念。
財富認識決定生活態(tài)度
如今在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許多人把財富作為人生的終極意義。視擁有財富的多少為衡量一個人是否成功的條件,一切向錢看,人變成了財富的工具,成為利益的奴仆。這就是孔子所說的“不仁者以身發(fā)財”的表現(xiàn)?,F(xiàn)代人奉行“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的原則,為了追求財富不擇手段,把誠信和道義丟在了一邊,有些人甚至不惜以生命為代價去斂錢發(fā)財,或貪贓枉法,或鋌而走險。在擁有大量財富后,不僅沒有社會責任感,反而對金錢的追求變得更加貪婪,有些人為富不仁,積聚大量財富后大肆揮霍,奢侈縱欲,醉生夢死。我們現(xiàn)在社會上一些仇富的心態(tài),雖然有很多深層次的原因,但與富人的道德品行有很大關(guān)系,這違背了我們古人的財富觀。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對財富及仁義有著非常辨證的認識?!叭柿x”在儒家那里雖然是頭等重要的,但是儒家并不反對對“利”的追求,認為“義”和“利”并不沖突,只是對“利”的獲取應該符合“義”的原則。《論語》中孔子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笨鬃诱J為獲取“富和貴”(即利益)是人人都想要的,但利益一定要取得的有道義,如果違反道義的去獲取財富,是不可以的,所以儒家認為一定是在遵守道義的情況下去取利?!墩撜Z》中還有許多關(guān)于義與利的論述,如“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等,這些都不是對“利”的排斥,而只是主張先義后利,強調(diào)“義利并生”,強調(diào)經(jīng)濟生活的道德原則,認為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精神價值重于物質(zhì)價值。
一個人對財富的認識,決定了一個人的生活態(tài)度,范蠡2次入相,然后棄官從商,3次散盡千金,最后歸隱山水之間成了一個“打漁翁”。人生何等的瀟灑和暢快淋漓。子貢作為一個大富商,能為老師守孝6年。這些都值得我們思考,我們?nèi)缃裼行┤宋镔|(zhì)很富有,但精神上很貧瘠,把財富變成貪婪的代名詞,沒有精神上的追求,所以變得物質(zhì)富了,幸福感卻降低了,就是因為我們的人生觀出現(xiàn)了問題。物質(zhì)和精神,富有和貧窮始終是我們每個人一生中離不開的話題,選擇什么樣的財富觀決定我們每個人的人生軌跡和幸福指數(shù),或許古人的財富觀會帶給你一些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