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松
語文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和條件,從學習生活和社會實踐中選擇并確定語文研究專題,獨立地開展研究,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研究性學習是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的一種學習方式,是顯現(xiàn)學生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一條有效途徑。
一、研究性學習體現(xiàn)了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
《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語文學科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和發(fā)展,應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這就要培養(yǎng)語文的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研究性學習為學生學習語文提供一種嶄新的學習方式,它能夠充分利用現(xiàn)實生活中語文資源,優(yōu)化語文學習的環(huán)境,努力構建課內外聯(lián)系、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一堂精彩的語文課,一場激烈的辯論會,一次調查活動,一篇課題小論文……無不是在進行語文實踐。語文學科是研究性學習最便于開展的學科,語文研究性學習能夠真正促成語文課程目標的具體落實。
二、研究性學習體現(xiàn)了語文教學的回歸
研究性學習具有開放性、探究性、實踐性的特點,它改變了以往單一的被動接受知識轉向主動的獲取知識,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在廣闊的空間里學語文、用語文,讓學生盡情地朗讀,默默地思考,大膽的探索,自主合作,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語文實踐活動不斷地表現(xiàn)自我、實現(xiàn)自我、超越自我?,F(xiàn)代語文教學的理念告訴我們,語文教學應“重感悟”,不把現(xiàn)成的答案告訴學生,讓學生都參與進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用大量的時間安排學生讀、寫、說,使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獲得個性化的體驗,培養(yǎng)他們創(chuàng)造能力和實踐能力?!爸胤e累”,學文如積沙,收集信息,積累語文知識,學生的積累過程同樣是學生學習的過程,構建開放型的語文知識體系,厚積才能薄發(fā)。
三、研究性學習拓寬了語文學習的視野
“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學生語文學習的視野應是廣闊的。通過補充、探究收集、調查了解等多種方式進行吐故納新。讓學生在專題性研究的收集、整理、講座時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這樣的研究性學習使學生把在課堂上習得的技能在實踐中轉化,同時在研究過程中對課本教材的內容進行印證和強化,并在廣泛收集資料時豐富詞匯,積累感性經驗,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語文素養(yǎng)。如:學習了《紙的故事》后,學生著手對紙進行研究,通過查閱書籍、上網來了解紙的發(fā)展史,通過調查問卷來調查人們用紙情況,并寫了節(jié)約用紙的倡議書。在研究性語文學習中,有一個重要的舉措,就是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語文與生活的聯(lián)系,并指導學生用研究的方式踐行“語文是生活的一部分”的理念。學生利用文獻資料可以展開研究,而社會生活現(xiàn)象、問題更是研究的不竭源泉。許多與學生的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的“課題”都能成為學生研究性語文學習的對象。而且在研究的方法各有特色,如研究廢電池的小組,他們通過調查、上網下載很多有關廢電池的資料;蜜橘研究的小組,他們通過電話訪問橘農,了解蜜橘的生長過程,研究小學生胖墩現(xiàn)象的小組,通過上網查資料、采訪學校的小胖墩、家長、校醫(yī),了解小學生的胖墩的形成的原因及應采取的措施。這樣的研究性學習除了具有認識功能外,更具有實踐性功能,它豐富了學生的情意體驗,促動學生用內化了的或生成中的語文素養(yǎng)進行歷練,由此獲得提高。
四、研究性學習使語文學習的課堂更精彩
課堂乃是研究性語文學習的基地。在課堂上是要習得運用語言的本領的,所以要發(fā)揮好“范文是一個例子”的功效,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如何準確使用語言。在這個過程中研究性的學習方法、途徑是貼近學生需要的,在實踐中,我在課堂上讓學生做“小先生”,自己鉆研教材并上課;創(chuàng)設更多表演的情境,使學生在形象的層面上感受,在理性的思維中領悟文章遣詞造句的精確;走出教室,在大自然中、社會的大課堂里學習語文。
五、實施語文研究性學習需要防止幾種傾向
1.研究的“問題”不在于大或小,而是在于看重它的深刻性。有些教師在幫助學生確立研究問題的時候,總習慣著眼于宏觀性的東西,似乎唯此才能引人注目且值得探究一番。其實,對于學生而言,研究問題本身的大或小并不意味什么,引起學生注意是對問題的興趣。因而選擇問題需要真正考慮的是,是否適合孩子的胃口,在此基礎上,再有意識地幫助孩子選擇一些富有一定深度的研究問題。
2.研究性學習活動不宜搞得過于頻繁,我們主張“因學而宜”。所謂的因“學”而宜即為研究性應為學生學習的需要而設計,而某些時候,許多教師卻反過來讓孩子的學習為研究性學習服務,這實在是一種本末倒置的認識與實踐誤區(qū)。事實證明,任何先進的理論一旦滑向一種極端的邊緣,則其不僅沒有起到原先應有的先進性,相反它連對最常規(guī)的一些東西也產生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