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思琪
人生如雪中觀鶴,有清凈,亦有混雜。從不同角度看世界,自是俗雅鬧靜各不相同;透過心窗看世界,不爭不怒,沉靜樂觀,才能贏得世界的溫度。
《維摩詰經(jīng)》里有這樣一個故事。佛的弟子舍利佛抱怨他所在的婆娑世界:這個世界如此污穢,如此崎嶇,充斥著邪惡與貪婪、貧窮與愚昧、陰謀與猜忌,眾生陷于生老病死的痛苦中不能自拔,令人無法忍受。他身邊的一位大乘菩薩便勸他:“舍利佛,勿作是語,我見此土,莊嚴清凈。”在修為高深的菩薩眼中,世界與極樂世界一般無二:美麗、尊貴、莊嚴。種種痛苦與混亂不過是遮蓋,它們并不能改變世界的美好。
因此,佛說:“菩薩心凈,則佛土凈?!?/p>
正如材料中的小李,用消極、憤懣的心態(tài)看待同學,自然只能記得“最恐怖的瞬間”,誠如老師言:“你看世界的角度決定了世界給你的溫度?!?/p>
今天,21世紀的伊拉克,我又看到了一種積極樂觀的力量——在巴格達的八歲少年卡馬爾·哈希姆身上。他行走在哀鴻遍野、民不聊生的那片土地,有這么一首詩歌形容當時的中東:“山坡上的靈車來來往往,日以繼夜?!睕]有少年的玩樂,沒有吃得飽的熱飯,只有硝煙與戰(zhàn)火、饑餓和疾病,多少人在難民營里祈禱:“來生不要生在這里!”可是卡馬爾沒有,他拿著相機記錄著伊拉克的點點滴滴,記錄著每一個溫情的畫面:老人坐在書店門口閱讀;太陽從棕櫚樹后徐徐升起;咖啡館門口擺著一杯免費飲料……這算是一個糟糕的時代,但卡馬爾卻用微薄的力量鼓勵著每一個伊拉克人努力活下去。
不對這個世界失望,他用孩子澄澈的眼看這個世界的溫暖,這是在最不合適的時期最合適的救贖。
有如李清照“心似繁花艷照,身如古樹不驚”,有如賈平凹“我在地面寫詩,不在云端跳舞”,有如弘一法師“華枝春滿,天心月圓”……用心生活,這個世界便與苦難無關(guān),與名利無關(guān),與庸俗罪惡無關(guān)。
透過心窗看世界,用沉靜執(zhí)著看淡世間榮辱,用積極樂觀品人情溫暖……角度人生,智者總善于發(fā)現(xiàn)生活中點滴的美。
【借而鑒之】
本文最大的特點是以小見大的典型論據(jù)和禪意的說理,充分展現(xiàn)了作者閱讀積累的豐富和素材運用的巧妙:舍利佛的宗教例子含蓄雋永,伊拉克小孩的例子給人以震撼和感動;引用提高了文章的內(nèi)涵和品位,不必說菩薩和佛的語言,也不必說形容中東現(xiàn)實的一句詩歌的引用,只是李清照等三位名人名句的引用就足以讓文章生色添香不少。另外,文章語言既簡潔又生動,理性與詩性十足,讀來韻味無窮。其實生活中的道理也就只有那么多,學生對問題的看法大多很相似,關(guān)鍵是如何把道理論說深刻,把自己的閱讀和思考積累展示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