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國富
高考地理試題中涉及氣候的試題頻繁出現,氣候考查中常見考點有氣候形成因素、主要氣候類型的特點、分布規(guī)律、氣象災害及對人類活動的影響的具體分析等。高考試題經常利用數據或者圖像進行對該部分知識的考查,雖然命題的題目形式變化多樣,但考查的落腳點還是在氣候類型的判讀上。中學地理教材把世界的氣候類型分成了13種類型。如何判斷氣候類型成為氣候部分學習的難點和易錯點。要么根據氣溫降水的特征來判斷;要么根據所在的地區(qū)分布的位置來判斷。下面我就以熱帶雨林氣候的判讀為例談談:
熱帶雨林氣候(赤道多雨氣候)各月平均氣溫在25-28℃之間,年降水量可達2000毫米以上。季節(jié)分配均勻,無干旱期。要想正確的判斷關鍵是要弄清楚分布、特征、成因、植被等情況。
1分布
熱帶雨林氣候主要分布在①南美洲的亞馬遜河流域, ②非洲的剛果河流域、幾內亞灣北岸, ③馬來半島南部,馬來群島,菲律賓群島南部,伊里安島,印度尼西亞,大洋洲的蘇門答臘島至新幾內亞島一帶④巴西的東南部,⑤中美東部,⑥澳大利亞的東北部部分, ⑦馬達加斯加島東部,總共七大區(qū)域。
2特征
全年高溫多雨。太陽輻射年變化小,并由于太陽在一年內的春分、秋分前后兩次通過天頂,所以氣象要素的年變化都具有雙峰型的特點。一年內各月平均氣溫在24-28℃之間變化,年溫差一般不超過5℃,尤其是大洋上,通常不超過1℃。氣溫日變化比年變化大,日較差可達10-15℃。但日最高氣溫很少超過35℃,日最低氣溫很少低于20℃。全年濕度較高,就亞馬遜河下游而言,相對濕度年平均達90%以上。降水充沛,多伴有雷雨,年降水量達1500-3000毫米,山地最多達6000毫米以上,如非洲喀麥隆火山山麓代本賈的年降水量達9470毫米。降水的季節(jié)分配比較均勻,但個別地區(qū)仍有顯著差異。如非洲剛果河流域比亞洲和南美洲的熱帶雨林氣候更顯示了大陸性,有的地方雨量較少,如加蓬的利伯維爾從10月至次年5月期間,月雨量200-300毫米,而6、7月每月僅5毫米。另外,在大洋上也會出現干旱少雨地區(qū),如太平洋上的莫爾登島(南緯4°,西經155°),年降水量僅730毫米。具有熱帶雨林氣候的高山地區(qū),氣溫較低,但其年變化仍很小。這些地區(qū),從山麓到山頂,可以出現熱帶雨林到終年積雪的氣候,呈現出類似從赤道到極地的各種自然景觀,垂直分布最為豐富多彩。分旱雨兩季。
3成因
熱帶雨林在成因上,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其主導因素還是有區(qū)別的。
(一)普通的熱帶雨林氣候
①在赤道地區(qū)南北緯10度的范圍內,總的趨勢主要受太陽輻射的影響,(熱帶雨林氣候的太陽輻射量一般在10至180千卡平方厘米)赤道低壓帶,信風在赤道附近聚集,輻合上升,所含水汽容易成云致雨。氣候變化單調,全年皆夏。一般早晨晴朗,午前炎熱,午后下雨,黃昏雨歇,天氣稍涼。但在世界同類型地區(qū)中,亞馬遜平原的熱帶常綠雨林不僅面積最廣,而且發(fā)育也最為充分和典型,這是由于亞馬遜平原所在的地理位置是赤道橫穿其間,地形結構上北有圭亞那高原,南有巴西高原、西有安第斯山脈,呈圍椅狀東低西高的地勢,敞開著懷抱接納由東北東南信風和南北赤道暖流帶來的豐沛的暖濕氣流。使它具有特別有利于該類型發(fā)育的現代氣條件,另一方面也與它發(fā)育歷史悠久、在形成過程中自然地理條件相對比較穩(wěn)定有關。亞馬遜河是世界上第二長的河流。它由西向東貫穿整個南美洲,流域面積廣達600萬平方千米,上面布滿濃密的叢林。亞馬遜河的主流有時候會泛濫成災,淹沒廣達數千平方千米的林地,是世界上徑流量最大的河流,成因上的綜合性特征非常顯著。
②非洲的熱帶雨林氣候由于受地形、洋流和季風的影響,僅局限在非洲剛果盆地的剛果河流域,幾內亞灣沿岸地區(qū),在成因上主要原因在于赤道通過(赤道通過中非剛果盆地及東非,由于東非為高原地形,故氣候上屬熱帶高地。受西南季風和幾內亞暖流的影響,濕潤的水氣將從河口深入到盆地內部,在赤道低氣壓的影響下,輻合上升,全年降雨豐沛,因此流經該地的河川-剛果河水量豐穩(wěn),極富航行之利。熱帶雨林的大陸性特征比較明顯。
③亞洲的菲律賓群島和伊里安島,大洋州從蘇門答臘島至新幾內亞島一帶。大小島嶼星羅旗布散落在海洋上,主要受太陽的輻射影響,加之海洋面積廣闊,對流運動旺盛,這兒的雨林氣候具有突出的海洋性特征。(印度半島西南沿海,馬來半島,中南半島西海岸我們教材叫做熱帶季風氣候)但植被是熱帶季雨林。
(二)特殊的熱帶雨林氣候
④有些地區(qū)雖然不在南北緯10°之間,不受赤道低氣壓的影響,但由于大氣環(huán)流和洋流的共同作用,有時熱帶雨林氣候呈現出非地帶性特征。如澳大利亞局部地區(qū)、馬達加斯加島和美國的佛羅里達半島等地區(qū)的雨林的形成就與地形和洋流有密切的關系。如馬達加斯加島山脈東部由于受南赤道暖流和東南信風的影響,暖濕氣流沿著迎風坡爬升,盡管南回歸線穿越其間,但東南沿海為熱帶雨林氣候,中部為熱帶高原氣候,西部屬熱帶草原氣候。年平均18-26℃,年降水量由東部2000-2000毫米減到西部的750-1000毫米。再則象澳大利亞東北部的熱帶雨林的形成也是受地形和東澳大利亞暖流及東南信風的共同影響。同樣的道理,中國云南、臺灣、海南(熱帶季風氣候)以及美國的佛羅里達半島等地區(qū)(亞熱帶季風氣候)的季雨林的形成都與上述有類似的特征。
⑤即便是赤道附近的地區(qū)東非高原,由于地形的緣故,形成熱帶草原氣候,西海岸的剛果盆地以南的沿岸地區(qū),受本格拉寒流和南赤道離岸流的影響,就形成了熱帶沙漠氣候。同樣是受寒流(秘魯寒流)的影響,南美西海岸分布著世界上南北延伸最長、最靠近赤道的熱帶荒漠,氣候干旱,氣溫較低。
4生物(植被)
熱帶雨林是地球上一種常見于赤道附近熱帶地區(qū)的森林生態(tài)系統,主要分布于東南亞、澳大利亞北部、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非洲剛果河流域、中美洲和眾多太平洋島嶼。
熱帶雨林是地球上抵抗力穩(wěn)定性最高的生物群落,長年氣候炎熱,雨量充沛,季節(jié)差異極不明顯,生物群落演替速度極快,是世界上大于一半的動植物物種的棲息地。
熱帶雨林主要的作用是調節(jié)氣候,防止水土流失,凈化空氣,保證地球生物圈的物質循環(huán)有序進行。
熱帶雨林蘊育著豐富的生物資源,但世界上熱帶雨林卻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壞,熱帶地區(qū)高溫多雨,有機物質分解快,物質循環(huán)強烈。
熱帶雨林是全球最大的生物基因庫,也是碳素生物循環(huán)轉化和儲存的巨大活動庫。它的盛衰消長不僅是地表自然環(huán)境變遷的反映,而且直接影響全球環(huán)境、特別是人類生存條件。雨林的保護已成為當前最緊迫的生態(tài)問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