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仕倫
所謂細節(jié)描寫,就是抓住社會生活、自然景物以及人物外貌、語言、動作、心理活動中典型的細枝末節(jié),進行生動細致的描繪。著名作家李準說:“沒有細節(jié)就不可能有藝術作品。真實的細節(jié)描寫是塑造人物,達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币虼?,寫作文時,為了創(chuàng)造典型環(huán)境、突出景物特征、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刻畫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主題,使事件更具體、形象更鮮明、作品更具感染力,就必須努力培養(yǎng)自己發(fā)現(xiàn)細節(jié)、進行細節(jié)描寫的能力。細節(jié)描寫,全在一個“細”字。
同學們在進行細節(jié)描寫時,常常出現(xiàn)的失誤有以下幾個方面:觀察不仔細、情節(jié)不典型、描寫不細膩、不善用修辭、語句缺打磨。
【以案說法】
與父親冷戰(zhàn)兩周后,放寒假了。我低頭走在回家的路上。父親扛著我的被褥跟在后面。走了很久,突然失去了父親的氣息。那是種很奇妙的感覺:兩個血脈相連的人之間系著一根無形的線,距離遠了,一下子就能感覺到。
我回過頭看見父親扛著包裹走在人群中。那包裹打得不好,總有一片布打到父親臉上,父親用力把頭偏向一邊,額上暴起了青筋。陽光下,父親臉上的汗水直往下流。那一縷翹起的頭發(fā),黑中夾白。
我忽然后悔自己戴了眼鏡,痛恨它讓我清晰地看見了父親的老態(tài)。千般思緒涌上心頭,那一瞬,成永恒?;厥资湃サ臍q月,不知何時,時光在父親的臉上刻下了滄桑,年華在父親的發(fā)上染上了風霜。我轉過身,淚如雨下。
現(xiàn)在,我終于深深地理解了,原來父親的背上有一座山。
這是一位同學講述永遠定格在自己記憶中的感人情景:放寒假時,父親到學校來接自己回家,自己近距離接觸父親,深刻感受父愛如山的偉大,將它深深地烙印在心中……文章在講到自己與父親“走了很久”,“突然失去了父親的氣息”,回過頭去看父親,發(fā)現(xiàn)“扛著包裹走在人群中”的父親時,有一段細節(jié)描寫:“那包裹打得不好,總有一片布打到父親臉上,父親用力把頭偏向一邊。陽光下,父親臉上的汗水直往下流。那一縷翹起的頭發(fā),黑中夾白?!?/p>
從總體上講,這些細節(jié)描寫還是不錯的,但仔細分析,它還是存在觀察不仔細、情節(jié)不典型、描寫不細膩、不善用修辭、語句缺打磨等毛病。
先說觀察不細致?!澳且豢|翹起的頭發(fā),黑中夾白”,怎樣“黑中夾白”,太籠統(tǒng)了。因為作者觀察不夠仔細,所以導致描寫很不具體,很不細膩。這也是很多同學常犯的錯誤。
再說情節(jié)不典型,描寫不細膩。比如,“陽光下,父親臉上的汗水直往下流”。這么寫,既不細膩,也不典型,更沒有個性感。這樣平常的描寫,根本讓人看不出父親“飽經風霜”的人生經歷,也不能表現(xiàn)出自己父親與天下其他父親的區(qū)別。
至于不善用修辭、語句缺打磨,在這里也都是存在的。比如,陽光下,父親直往下流汗水的臉有何特征呢?其流汗水是怎么流淌的呢?從作者的描寫中,讀者根本感受不到。再如,“那一縷翹起的頭發(fā)”一句,如果能在“翹起”前加上一個修飾性定語“調皮的”,不但用上了擬人修辭手法,而且還能使行文更加風趣詼諧,更具親和力和感染力。這就是不善于使用修辭手法的具體表現(xiàn)。而以上所說的各個語句,都不同程度存在著語句缺乏打磨的弊病。
綜合以上的分析,如果將上面的那段細節(jié)描寫修改如下,效果就會截然不同。
我回過頭看見父親扛著包裹走在人群中。那包裹打得不好,總有一片布打到父親臉上。父親不時用力把頭偏向一邊。這時,只見他額上暴起了一條條青筋。陽光下,他的臉泛起一層油光,汗水順著那飽經風霜的皮膚上的一條條溝壑直往下流。那一縷調皮的翹起的頭發(fā),發(fā)梢還是黑色的,發(fā)根卻已經白了。
這樣一改,與原文相比,就有了質的提升。作者通過對父親所扛的包裹、包裹布片打到父親臉上、父親額上暴起的一條條青筋、陽光下泛著油光的臉、那順著飽經風霜的皮膚上的一條條溝壑往下流的汗水以及發(fā)梢還是黑色的發(fā)根卻已經白了等細節(jié)的描寫,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了父親背負家庭大山、飽經滄桑、痛并快樂地前行的高大形象,從而熱情贊美了父親堅強、默默奉獻的偉大精神。
【美文賞“細”】
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會啪的一聲,從后竅噴出一陣煙霧。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著,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臃腫的根。有人說,何首烏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來,牽連不斷地拔起來,也曾因此弄壞了泥墻,卻從來沒有見過有一塊根像人樣。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遠。
——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節(jié)選
作者緊緊抓住百草園的景物特征,運用細節(jié)描寫,充分調動身體的視覺、觸覺、味覺等器官,從下到上、由近及遠、由靜到動,再從上到下、由動到靜進行渲染,將點與面有機相結合,層次分明地描寫百草園的景物,將自己兒時的樂園——百草園的景物描寫得既生動可感,又形象逼真,讓人如臨其境。行文中,作者還恰當?shù)剡x用一系列動詞和形容詞,嫻熟地運用排比、比喻、擬人、對偶等修辭手法,對百草園的景物進行了細膩精準的描寫,將景物描摹得形象逼真、生動可人。
商販一落擔,最先圍攏過來的是我們這些蹦蹦跳跳的孩子。孩子們調皮地學著賣力吆喝,“賒小雞嘍——賒小雞喲——”嬸子大娘們趕過來了,商販趕忙招呼說:“嬸子大娘,這頭茬雞便宜賣。母雞兩毛,公雞一毛五?!贝蠹覈j筐,問明賒法,便圍著籮筐像一群小雞一樣嘰嘰喳喳地挑選?;j筐里滿滿的雞崽,鵝黃色、絨絨球似的,張著黃黃的小嘴,發(fā)出“嘰嘰嘰”的細弱嘈雜的叫聲。小雛雞一邊鳴叫著,一邊拼命往邊上擠,煞是可愛。伸手摸觸,柔軟得讓人心里癢癢的。
我娘挑雛雞,我大都跟著當勤務,主要是挎著竹提籃盛小雞。只見上了年紀的老奶奶瞇縫著眼挑小雞,一邊挑還一邊討著賒雞的價錢。娘先在大籮筐邊觀察,看哪幾只叫得歡,然后伸手在籮筐里挑,把挺精神的幾只,拿出來放在腳前的地上,讓它們跑,讓它們叫。那些不活潑的,順手又送回籮筐里,再換出幾只。有一只特別調皮,放在地下就往遠處跑,娘笑嘻嘻地把它捉回來,嘴里嘟囔著:“我讓你跑!我讓你跑!”一把抓起來,放進自家的提籃里。
——厲彥林《賒小雞》節(jié)選
這里,作者生動描述了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剛開春時,自己童年記憶中故鄉(xiāng)沂蒙山區(qū)有趣的“賒小雞”的場景。
第一段是生動鮮活的“賒小雞”的場面描寫。作者通過仔細觀察,充分運用行動、語言、心理描寫,繪聲繪色地將小孩子們跑來湊熱鬧,嬸子、大娘們爭先恐后地趕過來“賒小雞”、籮筐里滿滿的雞崽活蹦亂跳的情景寫得靈動鮮活、細膩感人,讓人如臨其境,如體其情。
而第二段中,作者則運用神態(tài)、動作、語言等描寫,由人到雞,生動細膩、層次分明地描寫了自己母親挑雛雞的場面,細節(jié)描寫更是繪聲繪色、真實可感。特別是“觀察”“看”“伸手”“挑”“放”“讓”“送回”“換出”“捉”“嘟囔”“抓”等一系列動詞的運用,以及母親那句看似平凡普通的“我讓你跑!我讓你跑!”的嘟囔,可謂生動傳神,頗具層次感、生活感、真實感,讓一位生活經驗豐富的母親形象躍然紙上。
【名師點睛】
試想,如果一個人不留心生活,不仔細觀察,不善于抓住典型情節(jié),不善于嫻熟地運用各種修辭手法,不在平時精心打磨自己的語言,不善于對細節(jié)進行細膩描寫,能將那一個個溫暖動人的畫面、真實感人的場景、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精彩地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嗎?
實際上,在我們所學的課文中,這樣的細節(jié)描寫可謂比比皆是。比如,魯迅先生的《社戲》中關于小伙伴們兒時偷羅漢豆的描寫、《孔乙己》中關于孔乙己吃茴香豆的描寫,《范進中舉》中關于范進中舉后,喜極發(fā)瘋,清醒后,在回家路上,其岳父胡屠戶一路低頭為他扯了幾十回滾皺了的后襟的描寫,《麥琪的禮物》中關于德拉和杰姆這對貧窮的小夫妻家中兩扇窗戶中間的“一面壁鏡”的描寫,《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有關林沖兩次熄火的描寫等等,都是細節(jié)描寫的經典范例,值得我們好好琢磨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