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瑜
【摘 要】新課改要求高中歷史教師進一步更新教育觀念、解放教育觀念,推進教學方法的多樣化,從而為高中歷史教學提供了廣闊的教學空間和更多的教學方式,同時,歷史教學不再是完全以升學考試為目的,而是在兼顧升學的同時,更多的以學生為主體、更多的培養(yǎng)重視素質教育的教育思想,這就為廣大歷史教師提出了很多新問題。因此,本文從如何實現(xiàn)高中歷史教學目標出發(fā),從歷史教師自身綜合素養(yǎng)提升、構建科學的教學模式以及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等幾個方面開展論述,從而提高高中歷史的教學效率。
【關鍵詞】新課改;高中歷史;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
新課改要求教師要轉變角色, 徹底放棄傳統(tǒng)“滿堂灌”唱“獨角戲”課堂主宰者身份,要充分體現(xiàn)學生學習主體地位,全面落實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新模式。針對新課改精神,一些創(chuàng)新教法也如雨后春筍,像情境教學法、精問琢思教學法、互動教學法等,都帶有新課改理念的烙印,也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但是,學生的接受能力不同,教師的教學特點不同,班級學習氣氛不同,任何生搬硬套都不可能有好效果。因此,我們不僅要學習人家的先進教法,還要注意改造和自我創(chuàng)新。筆者根據(jù)多年教學實踐,結合學生實際,對互動教學方法進行探索,推出“聯(lián)動教學法”,比較適合課堂教學。
一、當前高中歷史教學的現(xiàn)狀與問題
1.歷史教育教學模式存在落后與不足
長期以來,高中歷史教學形成一種較固定、封閉的僵化教學模式。由于當前較多的高中歷史教學沒有明確歷史教學的目的,忽視了高中歷史教學對學生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本質目的,因而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上不能從多角度進行考慮,導致教學目標的出發(fā)點、教學目標編制等缺乏實際的操作性。在高中歷史教材編寫方面,盡管當前高中歷史教材編寫在形式、結構及內容設計上取得了一定進展,但其在編寫內容及體系體例上仍存在較大問題,內容枯燥空洞、歷史試題機械單一,不能很好地為歷史教學提供理論基礎。在教學資源與教學手段上,受高中歷史現(xiàn)代教學觀念滯后的影響,加之有些高中學校資源條件有限,導致高中歷史教學中對電子資源的利用少,計算機多媒體平臺及相關配套教學設施與器材缺乏。加之很多高中歷史教師不愿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致使歷史課堂枯燥乏味,效率低下。
2.歷史教學中未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傳統(tǒng)的高中歷史教學設計方式中,教師是課堂主導的核心,是知識的傳遞者與能力培養(yǎng)者,學生屬于被動的接受者與聆聽者,師生之間交流與互動的機會少。在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下,高中歷史教師的角色被過分強化,“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是其課堂教學的主要手段,對如何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引導學生掌握系統(tǒng)知識缺乏科學的探討。與此同時,在新媒體技術迅猛發(fā)展的時代,高中歷史教師雖然在其教學過程中應用了新媒體技術,但沒有充分體現(xiàn)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未參與到多媒體訓練中,教師也缺乏對良性的個性化教學氛圍的構建,不能再致力于應用教學設備的同時加強個性化教學,進而不利于學生在歷史學習中個性的培養(yǎng)。
二、新課標下高中歷史教學的幾點思考
針對目前我國新課標下歷史教學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為了讓高中生對歷史知識有一個系統(tǒng)的掌握,教師應該在歷史教學工作中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以提高學生的歷史文化水平。
1.創(chuàng)設活躍的歷史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講授過程中,教師可以對我國的歷史文化中較為突出的特點進行仔細講解,并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多講述一些貼近學生生活的故事,還可以通過積極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多發(fā)言、多討論,活躍課堂氣氛。例如,在進行高中歷史必修一課本的專題九“近現(xiàn)代歷史格局”的講解時,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討論“近現(xiàn)代歷史的格局”,并進一步探討這一歷史格局中我國如何做才能加快發(fā)展。這樣一來,學生可以在課堂上暢所欲言,各抒己見,既提高了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又提高了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增強了學生的愛國情懷。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方面,教師要改變原有的知識注入模式,教學工作要開放化、創(chuàng)新化、自由化,只有這樣才能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樹立正確的世界觀與人生觀,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進行歷史劇的表演,鼓勵學生對歷史劇中角色的把握,從而促進學生對整個朝代歷史知識的了解與掌握。另外,教學工作不能一味地口述與板書,要結合學生的興趣有側重點地進行歷史知識的講解,學生只有在活躍的氛圍中才不會感到歷史知識的抽象,才能激發(fā)出學生的學習興趣。
2.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首先,鼓勵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學習與閱讀。新課標明確規(guī)定: 歷史教學工作要著眼于實際,提高教學工作的時代特點。要達到這一教學目的,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在歷史學習的過程中帶著問題進行學習,并在學習過程中鼓勵學生說出自己對歷史問題的想法與見解。這樣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問題的認識,還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質量。其次,提高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高中時期正是學生思維活躍的時期,在這一階段的歷史教學工作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多進行歷史問題的思考,在思考問題以后,教師可以通過了解學生的想法及意見進行相應的教學工作。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對歷史知識有一個系統(tǒng)全面的了解,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能力。最后,引導學生走進生活,到生活中了解歷史,學習歷史。例可以組織學生參觀一些名人紀念館,帶領學生走進紅色旅游基地等。這樣學生對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歷史就會更加深刻。
3.改變原來布置作業(yè)的方式,將作業(yè)的重點轉向探索
在我國實行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對學生的綜合能力以及探索能力有了更高層次的要求。因此,在新課標下,歷史教學中作業(yè)的布置要改變原有的抄寫與背誦模式,將作業(yè)的重心轉向對歷史問題的探索上,并積極鼓勵學生多實踐。如鼓勵學生去歷史博物館、歷史古跡等地方。這樣不僅可以增加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還可以使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到相關的歷史知識。
總之,新課改下,高中歷史教學工作要不斷與時俱進,教師要轉變其教學理念與方法,充分運用多元化的現(xiàn)代教學模式實現(xiàn)高效的課堂教學,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從而達到培養(yǎng)人才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靳彩玲.淺談新課改背景下的高中歷史教學[J].課堂教學,2013(11).
[2]唐岸映.新課改條件下高中歷史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J].科教文匯,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