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田娜
摘 要:這是一篇黃妙秋對2006年中央音樂出版社由藍玉崧著,吳大明整理的《中國古代音樂學》所寫的書評。這本書采用的是以年代順序與相應(yīng)時期的代表性音樂形式為復(fù)合雙線索,以這種線索為綱的好處,在于讓讀者一目了然地知道該時期最突出的代表性樂種。作者主要從著述的成書背景、研究理念、史料價值等方面展開評論。
關(guān)鍵詞:書評;成熟背景;研究理念;史料價值
中圖分類號:I60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1-0012-01
一、內(nèi)容綜述
這是一篇黃妙秋對2006年中央音樂出版社由藍玉崧著,吳大明整理的《中國古代音樂學》所寫的書評。作者主要從著述的成書背景、研究理念、史料價值等方面展開評論。
作者認為:在成書背景上,藍玉崧教授多年從事音樂史教育,盡管期間經(jīng)歷了57年的政治風波,但藍先生晚年一生都致力于中國音樂文化史的研究工作,曾計劃完成一部中國藝術(shù)通史方面的專著,可惜學術(shù)宿愿未能實現(xiàn)便因病去世。作為藍玉崧先生唯一的弟子吳大明聽到噩耗后,在老同學于潤洋教授的建議下,吳先生決心把筆記整理成書,使之公諸于眾,盡自己的一份責任替導師完成遺愿,并以此表達他對導師的一份敬意。年近古稀的吳先生艱苦工作,如編者所說:“他查閱和校對了導師所有引用過的近400條古文獻的原文出處,僅一條史料(關(guān)于清朝子弟書)未能找到原著,他也設(shè)法通過他人論文的引文進行查對。對藍先生講課中引用的、在古文獻中析出的部分圖片(如《碣石調(diào)幽蘭》唐抄本中的文字譜等),他查找相應(yīng)的古籍進行重新翻拍。書中有關(guān)馬克思、恩格斯論著引文的譯文,由于五十多年前的譯文與當前的譯文有較大出入,查證一兩句話猶如大海撈針,吳先生不僅一一將其查明,還為了保證譯文的準確性,將其按《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的最新譯文加以修訂。此外,為了便于讀者理解,書中除了藍先生原有的注釋外,吳先生還補充和修訂了一部分注釋,如對每則史料中比較生僻的、古今讀音和詞義有別的字詞,進行了拼音和詞義標注等工作。”
在研究理念上,(1)“述其然”與“述其所以然”,一方面它的內(nèi)容為綱要概述性質(zhì),直觀、概要地闡述了我國古代音樂史的核心內(nèi)容,即做到“述其然”。同時它又突破正面結(jié)論性的闡述模式,深入探究和闡析內(nèi)容和結(jié)論的實質(zhì);(2)“史”與“論”,它力求“論從史出”,文字描述部分極其簡潔,高度概括,而史料論證部分卻是材料詳實充分,言之鑿鑿,對每段所引用古代史料,均對其中重要的字詞讀音與詞義進行極為必要的附注及注解,尤其針對那些生僻的、古今讀音和意義有別的字詞,為讀者正確理解史料提供了極大的方便;(3)“史”與“文”,《中國古代音樂學》的文字敘述十分簡明,真正做到要言不煩,贅言不述,詳略得當。作者在行文中,不管是在具有高度概括性的一言直陳時,還是如講故事般娓娓道來時,都時刻力求文辭精致流暢,用詞準確,通俗易懂;(4)“史學縱深”與“多學科交融”,本書不僅是就音樂談音樂,而是對與之相關(guān)的民俗學、民族學、文學、語言學領(lǐng)域都有涉及。
在音樂史料價值上,在特定歷史中鑄就的音樂史料價值上,《中國古代音樂史》采用的是以年代順序與相應(yīng)時期的代表性音樂形式為復(fù)合雙線索,以這種線索為綱的好處,在于讓讀者一目了然地知道該時期最突出的代表性樂種,盡管在某些章節(jié)受到歷史唯物主義進化論音樂史觀的影響,但究其竟反應(yīng)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20世紀60年代以前中國古代音樂史研究的長處與不足,反映了當時的音樂史研究水平,所運用的方法論以及受到當時社會思潮影響的音樂史觀,作為我國古代音樂史研究歷程中一次有益的探索和嘗試。
二、寫作框架
1.前言:目錄描述(1段)、作者簡介(2段)。
2.成書背景(加入介紹):2位作者生平(3-4段)、成書原因(5-6段)。
3.研究理念:(1)“述其然”與“述其所以然”(8-9段)、(2)“史”與“論”(10段)、(3)“史”與“文”(11段)、(4)“史學縱深”與“多學科交融”(12-13)。
4.音樂史料價值(14-15段):真實反映音樂文化。
三、本人思考
1.就以“史”與“論”與“史”與“文”來說,“史”與“論”不可以以論述性的理論為主,要查閱和校對史料,像吳大明先生一樣對每一處都做到查對與核實。在有古今詞義有別時,要細心地標注出來。“史”與“文”就是做到:在文字敘述上要十分簡明扼要,言不煩,贅言不述,詳略得當,時刻力求文辭精致流暢,用詞準確,通俗易懂。
2.本書在彰顯知識的同時也被年近古稀的吳大明先生與自己而是藍玉崧間真摯師生情所感動。老師帶來知識的同時,也無形受到老師人格魅力的熏陶。
3.編一本書不光要涉足各種文學藝術(shù)領(lǐng)域,還需要足夠的文化背景、足夠的修養(yǎng)。總之,要求音樂學者必須是一個淵博的文化學者。我們也應(yīng)該多°書籍,在量的過程中國才能追求質(zhì)的升華。
參考文獻:
[1]藍玉崧.好學深思,博觀約取—寄語青年音樂學者[J].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1(02).
[2]藍玉崧.對近年來中國古代音樂史發(fā)展的一些思考—在江陰中國音樂史學會議的發(fā)言[J].北京:音樂研究,198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