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冬梅
歷史課程改革以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核心,注重對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進程與方法,使學生學會學習,鼓勵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學習歷史,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歷史問題和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養(yǎng)成探究性學習的習慣。
一、努力營造民主、和諧的氣氛,使學生敢于自主探究
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是自主探究學習的沃土。建立和諧、融洽、民主的師生關系,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是上好一堂歷史課的前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導演,學生是演員,學生能否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取決于課堂的教學氣氛。教師態(tài)度和藹、親切、不粗暴專橫,熱愛學生,師生關系融洽,學生精神放松,則能有效地調動學生探討問題的熱情與積極性。因此作為新時期的歷史教師,應該找準自己的定位,要徹底放下“師道尊嚴”,重視教學相長,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把微笑和激勵帶進課堂,相信每個學生都有發(fā)展的潛能。
二、真實再現(xiàn)歷史,不片面化,不形式化
歷史之所以能成為一門重要的基礎性學科,與它的客觀真實性有著不可密分的關系。歷史記載的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客觀事實,是人類用于認識和改造社會的重要方法論。正是由于社會歷史發(fā)展自身所具有的客觀真實性,因此,歷史教師在向學生講授歷史文化知識的時候,不能用片面、形式化的語言和思維去向學生解釋歷史事件。歷史教師應該將歷史發(fā)展的史實作為講授的依據(jù),使得歷史場景獲得生動真實的再現(xiàn),進而使得學生在認識歷史和研究歷史的時候,觀點更加客觀正確。只有站在客觀真實的角度去考查歷史中人類的活動,歷史的真實面貌才能被描繪出來。所以,歷史教師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要從整體出發(fā),從全局上研究歷史的結構和規(guī)律。
三、轉變教學方式實施研究性教學
課堂教學是由多環(huán)節(jié)組成的整體,包括備課、上課、布置作業(yè)和評價機制,所以教師得按研究性學習的思想設計課堂教學的全過程。
(1)備課時要深挖教材、調整教學思路,又得注意同其他學科知識的嫁接和移植,是備課的關鍵。高中歷史教材有兩個趨向:重在事件型的過程類(如“二戰(zhàn)”)及重在理論型的結論類(如英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標志著世界近代史的開端)。教師對過程類的歷史要引導學生總結歸納;對結論類的要引導學生演繹。當然,備課除了備教材外,還得備學生、備教學手段及教學目標等。
(2)上課時營造良好的研究性教學的氛圍并把握契機、捕捉問題。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和自主意識,教學過程中,學生會有意想不到的思想火花,也許是幼稚的或根本離題的,教師要以此為契機,激勵更妙更切教學實際的火花迸發(fā),因為這些火花可能是問題意識的起源。問題意識是指學生在認知活動中意識到一些難以解決的、疑惑的實際問題或理論問題時產(chǎn)生的一種懷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狀態(tài)。捕捉問題意識是教學的把脈,是研究的根基。
(3)積極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與歷史學科的整合。歷史本身的生動性、趣味性、不可重復性及深刻啟迪性,教師一支粉筆、一張口是難以描述的。歷史學科只所以被學生認為是枯燥、乏味和最不喜歡的科目之一,問題的關鍵不在于歷史本身,而是我們的教學方式和手段。網(wǎng)絡世界為我們復原了歷史、豐富了信息,多媒體技術彌補了我們無法完成的缺陷。因此實現(xiàn)歷史教學與多媒體手段的最佳整合,才能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
四、不斷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要想有效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的主動參與性,課堂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場所。所以,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課堂這一教學陣地,讓學生在興趣的激勵下,更加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去。為此,歷史教師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1)講解史實要生動具體。歷史教師在敘述歷史事件的時候,要做到形象生動。將歷史概念通過故事化的方式,生動地展示出來,使得學生認識到的歷史人物更加地豐滿和形象。通俗的語言也是十分必要的,只有歷史教師通過運用通俗的語言將歷史事件敘述出來,學生才能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歷史場面,留下的印象也更加地深刻和具體。
(2)設置課堂活動,使得學生的興趣得到有效地培養(yǎng)和提升。歷史教師可以通過設置一系列有趣的活動,讓學生參與到活動中去,進而學習興趣大大地提高。如:歷史教師可以設置謎語競猜等活動,讓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得到有效的培養(yǎng),同時思考問題的能力也得到提升。
五、極力推行研究性課堂教學的模式
.問題探究性教學模式。教師對歷史教材的深挖及大膽處理之下,以問題為主導,啟發(fā)學生進行研究,按照“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提出問題→探求問題的解決方法→得出科學的結論→運用新知解決新問題”的程序展開。這種問題就內(nèi)容而言可以是對教學重難點的淺處探問、明知故問,也可以是對教學內(nèi)容細節(jié)、常識的善疑巧問、無中生有等;就來源而言,既可以是教師預設,也可以是學生自主探究的。教師預設的問題稱為“講授探究”,以教師提出的問題為思考研究核心,逐步指導學生解答,其實是問答式教學,教師的指導給學生提供了思考問題的思路和方法,也是一種探究方式;學生自主探究的稱為“親歷探究”,新教材提供了許多供學生分析與思考的范例或素材,意在促進敘述自主學習與探索。比如在教學“九·一八事件”過程,教師以日本幾千軍隊侵入東北,而東北軍有20萬進行情境教學時,學生立馬會有疑問:“那中國為何還會敗?”從而又引發(fā)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學生于是又產(chǎn)生蔣介石為何拋出不抵抗政策等實質性問題,教師可以采用課后材料解析題:“蔣的四個理由”讓學生分析,學生在分析過程中就會豁然開朗。親歷探究最高級的形式是先給學生一定時間讓他們自主開展非指導性的探究,這種活動式的自主探究可以激發(fā)個性化思維和獨特見解,前提是學生的基礎較好。
要想讓學生更加客觀地認識歷史、了解歷史,歷史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努力,積極思考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不斷提高自身的素養(yǎng),使得教學目的更好地得以實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