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梅芳
【核心提示】
電影《狼圖騰》改編自姜戎同名小說,采用3D實景拍攝,于2015年2月19日在中國大陸上映。影片講述在內(nèi)蒙古大草原上,牧民與狼相互制約而又相依相存的故事?!独菆D騰》的導演是法國讓·雅克·阿諾,馮紹峰、竇驍?shù)戎餮?。該片將參與2016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項的角逐。
【導演簡介】
讓·雅克·阿諾,1943年生,法國導演,在藝術(shù)的道路上精益求精,完美追求藝術(shù)質(zhì)量,在自己30年創(chuàng)作生涯中只拍攝了10部影片。但部部經(jīng)典!處女作《高歌勝利》,一鳴驚人,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人類創(chuàng)世》,獲愷撒獎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獎;《情人》、《兵臨城下》、《熊的故事》、《虎兄虎弟》等片為中國影迷所熟悉。
阿諾籌備7年,養(yǎng)狼3年,實景真狼拍攝2年,用電影重新詮釋著名小說《狼圖騰》中的精神與文化,他憑借該片獲得第五屆國際北京電影節(jié)最佳導演、第22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jié)最佳導演獎。
【劇情梗概】
上世紀60年代,北京知青陳陣和楊克響應(yīng)國家上山下鄉(xiāng)的號召,來到了內(nèi)蒙古額侖大草原插隊,加入了畢利格老人的生產(chǎn)隊,從此開始若干年的放牧生活。在大草原上,他們見識到了草原上最令蒙古人敬畏的敵人——狼。蒙古人熱愛草原,崇敬狼,把狼作為自己民族的圖騰,認為狼是他們相伴一生、甚至是來生的朋友,而且死后將自己的尸體放到狼出沒的地方,實施“天葬”。
在這里,陳陣親眼目睹蒙古人和偷襲羊群的狼徒手搏斗;也曾親眼看見群狼怎樣在頭狼的指揮下,調(diào)兵遣將圍獵幾百只黃羊。在與狼群的接觸過程中,陳陣帶著強烈的好奇,決定要通過一只小狼的成長,探索狼的習性和狼的哲學。于是他和他的朋友親自掏了一窩小狼,并且養(yǎng)了其中的一只。他在養(yǎng)小狼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狼是動物中唯一不可馴服的、十分神秘的動物。然而,他愛狼的同時卻在囚禁狼,陳陣的心一直在糾結(jié)。
就在此時,一群外來人貪婪地掠奪了狼群儲存過冬的黃羊,打破了狼群和牧民之間的生態(tài)平衡。而以場部主任包順貴為首的生產(chǎn)隊員更是發(fā)起了一場滅狼運動,讓狼群和人類之間的關(guān)系陷入到了劍拔弩張的地步。在現(xiàn)代武器的瘋狂肆虐下,狼大量死亡,狼被驅(qū)趕到邊境外。進而,人類開始大片地開墾草原土地。所幸,小狼最終被放歸草原,成了額侖大草原上孤獨的狼……
【觀影感悟】
這是一部以狼為敘述主題的影片。主人公陳陣以在文革時期在蒙古草原的親身經(jīng)歷、以近乎自傳體的敘事角度,描述了狼的活生生的世界,以環(huán)保的名義探討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呼喚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價值觀,緬懷早期人類的圖騰:自由、獨立、頑強、勇敢的精神和尊嚴。
鏡頭前的那一只只蒙古草原狼帶給你巨大的視覺沖擊和心靈震撼:狼的每一次偵察、布陣、伏擊、奇襲的戰(zhàn)術(shù);狼對氣象、地形的利用;狼族中的友愛親情;狼與草原萬物的關(guān)系;小狼艱難的成長過程,無不使我們聯(lián)想到人類。是啊,擅長學習的人類,也許應(yīng)該把目光投向神秘的大自然,懷揣對自然和生命的敬畏!
也許,看過影片你能從中讀懂更多,學到更多……
【經(jīng)典影評】
生命的自由
福建省莆田市實驗小學六年七班 ?吳 玥
狼,兇殘、貪婪,“狼外婆”“白眼狼”“財狼”,這是千百年來人們對狼的誤讀。而看過本片后會讓你誤讀全消,反而升騰起深深的敬意。是啊,那是智慧、尊嚴、高貴、獨立的狼!那一個個令人義憤填膺而又催人淚下的狼故事,深深地吸引著我,也同樣會吸引著你。我似乎聽見了小狼渴望自由與戰(zhàn)斗的哭聲,似乎望見了狼群不容褻瀆的高貴靈魂,似乎聞到了子彈射進額侖狼身軀時散發(fā)出的血腥味兒……影片早已結(jié)束,那群勇敢智慧的草原狼依然在我眼前狂奔,特別是那只如精靈般的鐵骨錚錚的小狼,在我腦海中久久不能離去。
北京知青陳陣到內(nèi)蒙古插隊,他深深地迷上了神秘的蒙古狼,費盡心思掏到小狼,“天天像伺候蒙古王爺少爺一樣地伺候小狼,擠奶喂奶,熬粥喂粥……怕它冷,怕它病……連睡覺都不安穩(wěn)”,疼愛之心盡人皆知。這跟那些愛孩子的父母有什么不一樣?恨不得把最好的都給孩子。
可也是他,親自用一根狼牙咬不斷、狼爪抓不壞的大粗鐵鏈拴住了小狼,拴住了它的自由。小狼在陳陣“愛”的呵護下,從未過過自由的,沒有鐵鏈的日子!從未遵從自己的狼性,在草原上酣暢淋漓地捕殺獵物!可憐的小狼只是陳陣的寵物。幸運的是,小狼最終被懂狼敬畏狼的蒙古女人嘎斯邁放回草原,它一定能成為一匹真正的草原狼。
然而,成為寵物的何止是小狼,還有那些被父母寵溺的孩子!他們的父母固執(zhí)地為他們鋪好人生路,事無巨細地安排好一切,看似是對孩子極深的愛,其實卻害了孩子。他們以“愛”的名義剝奪了孩子選擇的自由,剝奪了他們嘗試的機會,剝奪了他們掌握命運的權(quán)利!
這使我想起了美國神童塞達斯。他的父親是哈佛大學的心理榮譽教授,他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萬眾矚目的神童,便用最科學的方法訓練他。最終這個17歲的孩子以優(yōu)異的成績畢業(yè)于哈佛大學。然而,這一切都不是塞達斯自己的理想,相反,他厭倦了父親和人們的贊揚,始終不肯從事任何與知識相關(guān)的工作,堅持在超市當一個普通的收銀員。是啊,塞達斯不屬于自己!他的成功是父親的成功。從此,哈佛拒收神童。
請不要再以愛的名義對生命加以控制,讓生命呼吸新鮮空氣,品嘗成功與失敗的滋味,走屬于自己的路,哪怕這條道路遍布荊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