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業(yè)中
擺爛學就是“期待最差結果的經(jīng)濟學”。按在日語中有這么個詞:稹就(Tsundoku),用來形容買很多書卻把它們扔在角落積灰的行為,這個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治時代,翻譯成中文大概就是“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
“買書不讀”就像14世紀流行歐洲的黑死病一樣,堪稱當代社會最嚴重的瘟疫之一,它雖然不會威脅你的生命,卻會謀殺你的錢包,并帶給你永無止境的負罪感。4月21日,亞馬遜中國發(fā)布了《2016年“全民閱讀”調查報告》,將近1/4的受訪者一年看書不超過5本。2015年美國電子書商Kobo研究也發(fā)現(xiàn),60%電子書消費者從來沒打開過他們買回來的東西。
說到買書不讀的原因,最普遍的理由是“沒時間”和“靜不下心”。這也解釋了為什么上廁所時總是我們閱讀效率最高的時候,衛(wèi)生間這個迷之圣地不僅圈出了封閉的空間和固定的時間,還將其他一切會讓你分心的娛樂方式排除在外,只要那扇毛玻璃門一關上,別說黑格爾和康德了,我能把洗發(fā)水配方表都背下來。
一個真正愛看書的人,感興趣的是書籍的內容而非載體,哪怕把字印在天花板上他都能仰著脖子看完。而我們買書不讀的根本原因,很可能是我們對那本書的內容不夠感興趣。
面對墻角積灰的書堆,我曾經(jīng)捫心自問:我真的有那么想看這些書嗎?既然我對它的興趣都不足以讓我把它從書架上拿下來翻開,為什么我還在堅持不懈地買書?
最大的鍋一定是圖書電商:他們喪心病狂的打折,不買簡直就是吃虧。便宜是促使我們屯書的前提條件。此外,儲物癖也在驅動著我們不斷下單——剁手——再下單。占有欲扮演著罪魁禍首的角色。一套心水的漫畫怎么能不收全呢?一部心愛的電影怎么能不買藍光呢?收藏才是正義啊,雖然我知道把這本書這張碟買回家來使用的機會約等于零,但這株毒草一天不拔我的靈魂就一天不得安寧。
國外Goodreads網(wǎng)站上有個小組叫做買書成癮癥,聚集著一大波買書不讀的病友。對這些重癥患者來說,買書已經(jīng)演化為了成癮行為。在他們心中,“買”這一行為本身,似乎就已提前享受到了“我已掌握這些知識”的滿足感。
通過上述胡說八道,我們已經(jīng)對“買書不讀”的行為進行了洗地,可是當深夜面對書架的時候,我還是能聽見無數(shù)未拆封書籍的冤魂在向我控訴,我該拿這份負罪感怎么辦?
在經(jīng)濟學中,這種現(xiàn)象被稱為“沉沒成本謬誤”。有時我們會強迫自己看一場毫無興趣的電影,只因為害怕浪費了票錢。
此外,人是會變的。下單時的你可能真的對《三峽水電站水位與鐵三角耳機聲音效果研究》非常感興趣,可是當加完班考完試拖完稿快遞到手之后,你已經(jīng)不是買書時的那個你了,此時的你只想躺在床上邊吃炸雞邊看岳云鵬相聲,至于發(fā)電機組到底是西門子還是通用,你已經(jīng)無所謂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買書不讀是一種再合理不過的行為。對“病友”們來說,買書這項活動本身帶給你的快樂已經(jīng)遠遠超過了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