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年前,國家航天局一位副局長去美國訪問,并利用有限的時間與當?shù)厝A人展開交流。
“您是干什么的?”一位華人問。
“航天?!边@位局長回答。
“那具體是做什么的?”
“飛船,火箭?!?/p>
這位華人驚奇了:“中國還能搞這個?”
2003年11月27日,應邀在“中國科學家人文論壇”上發(fā)表演講的國家航天局局長欒恩杰,向廣大高校師生講述這個發(fā)生在自己同事身上的故事。
航天“少帥”袁家軍也說了自己多年前研制飛船初期的一個遭遇,俄羅斯一位同行對于中國想搞航天技術不以為然,甚至認為中國就是要搞一個政治飛船去玩一玩。
而今,中國人以自己的實力證明了:不僅能造出“兩彈一星”,也能搞成載人航天!
美國的華人們爭相傳看一位著名美國專家的評論:在茫茫黑夜中,“神舟”五號將像北極星一樣明亮。當我們望向遙遠太空時,會看到中國人的光榮。
世界的目光再次聚集到中國美麗的弱水河畔——“神五”騰空而起的現(xiàn)代化載人航天飛船發(fā)射場。當年第一顆“東方紅”人造衛(wèi)星升起的地方,從1999年起,見證了“神舟”飛向太空的每一次輝煌。
作為繼“兩彈一星”后我國尖端科技領域的又一重大工程,與當年白手起家不同的是,載人航天工程一開始就承繼了無數(shù)前輩創(chuàng)業(yè)者留下的寶貴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
“老帥”“少帥”深情相對,兩代航天人的心緊緊相聯(lián)。從進軍“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天飛行成功,45年風雨,彈指一揮間。一代一代青春的身影走過渺無人煙的戈壁荒灘,走過冰冷潮濕的沼澤野嶺,走過寂寞孤獨的實驗室,走過與生命之神較量的驚心動魄的試驗場。
就在發(fā)射中心附近,有一個烈士陵園,600多位為中國航天事業(yè)獻身的英靈在地下安睡。他們的平均年齡只有24歲,他們中的絕大多數(shù)人甚至沒有看見自己的努力飛上藍天、飛向太空。
特別的精神照亮了特別的青春,這里讓我們擷取從“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天過程中的一些片段,表達對祖國和人民做出巨大貢獻的默默奉獻的英雄們的敬意!
特別能吃苦
在那最困難的年代、最饑餓的年代,卻是實驗室燈光最明亮的年代,是創(chuàng)業(yè)者歌聲最嘹亮的年代。今天的航天人雖然不再從一窮二白起跑,卻同樣面臨各種誘惑需要舍棄,面對沒有外援去自力更生。
艱苦條件錘煉了中國航天人特別能吃苦的精神。
地窖里的媽媽和10個雞蛋
1959年的秋天,大漠深處的我國第一個、也是唯一的核試驗基地——馬蘭,一聲嘹亮的啼哭把金秋的胡楊林裝點得更加燦爛。核試驗基地的第一個嬰兒在一間地窖里誕生了,全基地都在慶?!拔覀兒罄^有人了”。大家搜遍基地,找到了10個雞蛋?;厥组L小心翼翼地捧著它,送給在地窖里坐月子的母親。
一個航天母親的來信
珊珊,我的寶貝:
每次在電話中聽到你稚嫩的聲音,媽媽的心中總是涌起無限感慨。
媽媽已離開你很久了,現(xiàn)在在很遠的地方工作。這個地方的四周是由沙石組成的茫茫戈壁灘,一眼望不到邊,人煙稀少。
媽媽現(xiàn)在呆在這片戈壁灘上,和許多人一起在做一件了不起的大事,這件事是我們中國人幾千年來想做的事,就是讓中國的航天員能到星星居住的太空中遨游。在遙遠的太空中,可以做很多地球上做不到的事,上過太空的種子可以結出又大又好吃的水果和蔬菜;太空中的風景非常好看,那兒的景色一定很美,說不定還會遇到外星人。怎么樣,太空很有趣吧!我們馬上要用我們中國人自己制造的“神舟”飛船把第一位中國航天員送上太空,這可是個了不起的大事呢。全世界的人都在關注媽媽做的事,你是不是為媽媽而驕傲?
我的寶貝,媽媽天天想著你,你也想著媽媽嗎?媽媽答應你,等到飛船成功地遨游太空,中國的航天員從太空返回的時候,媽媽一定會回到你身邊,和你一起做游戲,再對你講太空美麗而神奇的故事,好嗎?
34歲的畢雨雯是上海航天局在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試驗隊的總調度。和許多航天人一樣,她對工作沒有遺憾,最大的愧歉就是自己的家人。
我們要去哪里?去干什么?
上個世紀50年代,數(shù)以十萬計的工程兵、鐵道兵部隊和建筑工人從四面八方秘密向大西北開進,形成繼解放大西北以來最大規(guī)模的軍事集結,開始了導彈、原子彈研制試驗基地和工業(yè)企業(yè)建設的巨大工程。
一群群駱駝向戈壁荒灘深處走去,這些背著炒面、住著帳篷、用冰化水、口嚼干菜的軍人,按照蘇聯(lián)專家的要求,在荒漠上挖了十幾萬個地質坑,確定核試驗場的布局。后來,選定的地方被認為不妥,上級要求部隊移師羅布泊。
說實話,這些拿慣了槍的軍人們并不習慣揮舞鐵鍬、地質錘,他們不問為什么在地上挖坑是基于“不該問的就別問”的習慣??蛇@回,他們忍不住了:我們到底要到什么地方去?去干什么?
我們國家要制造導彈、火箭、原子彈,我們就是去給它們建家的!振奮之后的軍人們立刻意識到了自己的使命和責任。
扛過槍的肩膀扛起了枕木,鐵路專線在一米米向“家”延伸。沙暴多次淹沒這條生命線,有時連路旁的電線桿都數(shù)不清了,可它就是沒有誤過一趟車。因為,這兒有一支我軍唯一的專門負責扒沙的“特殊兵種”,他們用雙手與沙暴較量著。
通往羅布泊路上的夫妻樹
在通往羅布泊的路上,有一棵樹。
當年,到羅布泊是一項“上不能告父母,下不能告妻兒”的神秘事業(yè)。有一對夫妻接到命令后,互相隱瞞著出發(fā)了。當來到這棵樹下等車時,才發(fā)現(xiàn)彼此的目標是一致的。意外和驚喜不言而喻。張愛萍將軍聽說這個動人的故事后說:就把它叫夫妻樹吧。
當年,一批批熱血青年就是這樣,義無反顧地走向了通往羅布泊的道路。核試驗基地急需大型電影經(jīng)緯儀,沿途須經(jīng)盤山險道、河川、峽谷。沒有路,運輸人員帶著推土機、炸藥包和炒面,一邊修路一邊走,120公里的路,走了3天3夜,將設備安全、及時地送到基地。
黃春平“西天取經(jīng)”
就這樣,一代一代有志青年,在通往羅布泊的道路上,踏著前輩的足跡,從上個世紀一直走到今天。
長征三號火箭總指揮黃春平和他一幫年輕的同事們,依然對那兩千公里的“西天取經(jīng)”路記憶猶新。
2002年末,“神箭”要四送“神舟”。11月16日上午,最讓人擔心的事情發(fā)生了:火箭上的一個器件“發(fā)了脾氣”,外安系統(tǒng)的連續(xù)波應答機備份產品發(fā)射部分無功率數(shù)輸出。
在日程表上,18日連續(xù)波應答機要參加在發(fā)射場的對接測試。如果不能及時更換和分析出結果,將直接影響整個發(fā)射進度。
年近60的黃春平顧不得午休,召集有關人員籌劃救急方案。最后,他決定走從發(fā)射場到銀川的新路,而他將親自隨車奔赴銀川接產品,同時,把故障應答機交給成都廠方的來人。
下午4時,黃春平率領年輕的同事們踏上來回兩千公里的征途。
大漠晝夜二十七八攝氏度的溫差,盤山路,斷油,戈壁……
第二天上午,他們趕到機場時,離飛機降落僅有18分鐘。在中午飯的飯桌上匆匆交接完儀器后,黃春平們又馬不停蹄地踏上歸途。干糧和結冰的礦泉水就是晚飯。戈壁起風了,大漠下雪了。在天地混沌中,17日20時40分,黃春平一行終于平安地趕回了發(fā)射場。
跨出車門,黃春平哈哈大笑:“我可算是嘗到了唐僧西天取經(jīng)的苦頭了!”
特別能戰(zhàn)斗
從1945年到1983年,地球上已爆炸了1469個核裝置,超級大國軍備競賽的角逐場正從地球表面擴展到外層空間。中國一次次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身患絕癥的鄧稼先在病榻上對年輕的科技工作者們大聲疾呼:我們不能被他們拋得太遠。
嚴酷挑戰(zhàn)鑄造了中國航天人特別能戰(zhàn)斗的精神。
回響的警鐘
1984年和1985年初,《參考消息》刊登了這樣兩條消息:“一批銷密文件表明,1953年美國曾想用核武器攻擊中國的援朝部隊?!薄?954年,美、英等國曾考慮用核武器進攻中國?!?/p>
值得慶幸的是,這回響的警鐘在新中國一成立就一直在我們的領導人和科學家心中鳴響著。
1949年末,著名核物理學家約里奧·居里幫助新中國購買了科研器材和書籍后,讓得意門生錢三強轉告毛澤東主席:你們要反對原子彈,就必須擁有原子彈。
從銘心刻骨的“596”到“921”
上個世紀50年代,時任國防部五院總體技術室主任的航天技術專家任新民已記不得自己是第幾次來中國最北端的這個邊境小鎮(zhèn)滿州里了。
除了1957年12月按期接回了那顆“P—2”教學導彈外,蘇聯(lián)人承諾的原子彈模型和“一車皮的俄文資料”卻遲遲不見蹤影。
那時,蘇聯(lián)的鐵路是寬軌,我國的是窄軌,雙方車輛不能接通,得靠人力轉運東西。要來了,要來了,一次次的希望后是一次次失望。最后,任新民等來了1959年6月20日,蘇共中央給中共中央的聲稱要“中斷若干重要援助項目”的函告。
面對赫魯曉夫的背信棄義,毛澤東說:“要下決心搞尖端技術。赫魯曉夫不給我們尖端技術,極好!如果給了,這個賬是很難還的?!?/p>
從此,中國給自己還未面世的原子彈起了一個讓人銘心刻骨的名字“596”。也就是從那時起,中國的科學家們丟掉了“拐棍”和“依賴”,“兩彈一星”的精神開始萌芽。
1961年7月16日,中共中央發(fā)出《關于加強原子能工業(yè)建設若干問題的決定》,指出:為了自力更生突破原子能技術,加速我國原子能工業(yè)的建設,中央認為有必要進一步縮短戰(zhàn)線,集中力量,加強有關方面對原子能工業(yè)的支援。
上個世紀的60年代,臺灣海峽局勢嚴重,美國又以幾十個軍事基地對我國形成新月形包圍圈,并多次舉行針對中國的軍事演習,不斷對中國進行核威脅。嚴峻的形勢迫使中國不得不加快原子彈的研制步伐。
事隔多年,錢三強回憶起當時情景,還是感慨萬端:作為一個有愛國心的知識分子,此時此刻的心情是什么滋味!我很清楚,這對于中國原子核科學事業(yè),以至中國的歷史,將意味著什么。
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后24年,鄧小平說:“如果60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fā)射衛(wèi)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xiàn)在這樣的國際地位?!?/p>
當“兩彈一星”的成功讓所有中國人為之歡欣鼓舞的時候,中國的飛天夢也正在孕育之中,盡管直到20多年后,這個被塵封多年的夢才飛出。
進入20世紀80年代后,高科技與高技術產業(yè),更加成為反映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標志,成為一個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的重要組成部分。1983年11月,在格雷厄姆將軍“高邊疆”理論的基礎上,美國制定了“星球大戰(zhàn)”計劃,前蘇聯(lián)則針鋒相對地提出了高科技發(fā)展綱要,法國有“尤里卡”計劃,當時的西德有“歐洲防御”計劃,日本有“全人類新領域研究”計劃。在這些計劃和戰(zhàn)略中,航天技術被各國列為重中之重。
1986年3月,發(fā)展載人航天被列入了著名的“863”高技術發(fā)展計劃。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召開會議,作出實施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戰(zhàn)略決策。
從此,中國的載人航天工程也有了自己的專有代號“921”。
這支人才隊伍是比“神舟”五號工程“更可貴的成果”
年屆七旬的“神舟”飛船總設計師戚發(fā)軔說:“神舟”五號工程培養(yǎng)、造就了一批年輕、有才華、組織能力強的科技人才,這支人才隊伍是比“神舟”五號工程“更可貴的成果”。
在戚發(fā)軔當院長時,他選任袁家軍當院長助理、飛船項目常務副總指揮。在“神舟”二號發(fā)射時,他把總指揮的擔子交給了袁家軍。
“你為什么選中了袁家軍?”有人問。
戚發(fā)軔的答案很簡單:年輕人是事業(yè)的希望,我37歲發(fā)射“東方紅一號”衛(wèi)星,袁家軍33歲就當了副院長,他37歲當飛船總指揮發(fā)射飛船肯定行。
載人航天是當今世界高新科技中最具挑戰(zhàn)性的領域之一??蒲腥藛T一次次向艱難險阻發(fā)起進攻,航天員一次次向生理和心理極限發(fā)起沖擊,表現(xiàn)了鋼鐵般的意志和堅韌不拔的毅力。
挑戰(zhàn)和機遇并存。
隨著“神舟”五號發(fā)射成功,鮮有來往的美國航天局給中國航天局打來電話,商談共同合作國際空間站的事宜。
法國首位女宇航員克洛迪·艾涅爾通過電話,與中國首位宇航員楊利偉進行直接對話。他們一同分享宇航員的艱苦及航天的經(jīng)驗。
……
鮮花與掌聲,無數(shù)關注的目光投向中國。
特別能攻關
一家境外媒體在評點中國“神五”發(fā)射成功的言論中指出:從“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天,中國雖然都緊步美俄兩個超級強國的后塵,然而不能忽視的是,美俄用了幾十年,而中國用了幾年。而一位年輕的航天少帥這樣說:我們肩負著青春的使命和責任,永遠追攀世界科技的最高峰,瞄準當今航天科技發(fā)展前沿,進行大量卓有成效的自主創(chuàng)新——這始終是中國制造“撒手锏”的“秘密”。
崇高使命激發(fā)了中國航天人特別能攻關的精神。
小鄧要參加“放炮仗”
1986年6月24日,《解放軍報》在頭版頭條刊出通訊《“兩彈”元勛——鄧稼先》,一個像寶石一樣在礦脈里埋藏多年的名字發(fā)出了巨大的光芒。鄧稼先1950年從美國回國,與錢三強、彭桓武、王淦昌一起,參加中國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創(chuàng)建工作。他當時才27歲,被專家們稱為“娃娃博士”。
1958年初春,一位負責人把鄧稼先叫到核工業(yè)部部長辦公室說:“小鄧,我們要放個‘大炮仗,這是國家絕密的事情,想請你參加,你看怎么樣?”
鄧稼先立刻明白這是要他參加原子彈的研制。這天晚上,他一夜未眠。他告訴妻子:以后家里的事我就不能管了,我的生命就獻給未來的工作了。做好了這件事,我這一生就過得很有意義,就是為它死了也值得。
從此,鄧稼先的名字和身影都消失了,他走進了籌建中的核武器研究設計院。其實,對于原子彈,當時的鄧稼先也只是個學生,成天寶貝般地捧著那本錢三強從國外帶回來的俄文版的、全國獨此一本的《超音速與沖擊波》看。
鄧稼先與楊振寧是兒時好友。帶著諾貝爾獎光環(huán)的楊振寧回國探友,老朋友卻不能告訴他自己在哪里工作,在干什么。臨走,楊振寧問老朋友:我在美國聽說,中國的原子彈是由一位美國的物理學家參加搞的?
鄧稼先驚愕極了,他向上級匯報了這件事。周總理指示說:如實告訴楊先生。當楊振寧在上海市為他舉行的宴會上,收到鄧稼先的加密急件,看到鄧熟悉的筆跡寫著“全部是由中國人自己研制的”的時候,他起身獨自去了洗手間。
鄧稼先的妻子是許德珩的女兒。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后,著名物理學家嚴濟慈(錢三強的老師)來好友許德珩家串門,說起了原子彈。
許老悄聲問:“是誰有這么大本事,把原子彈搞了出來?”
嚴老笑個不停:“嘿!去問問你的女婿吧!”
“我女婿?”許老驚愕不已:“鄧稼先?”
五四時期一首歌曲廣泛流傳。楊振寧認為此曲是鄧稼先的寫照:“中國男兒,中國男兒,要將雙手撐天空,長江大河亞洲之東,峨峨昆侖,古今多少奇丈夫,碎首黃塵燕然勒功,至今熱血猶殷紅?!?/p>
于敏打到了一只“松鼠”
1965年末,被譽為“中國氫彈之父”的核物理學家于敏給在北京的鄧稼先打了一個神秘的電話。
“老鄧,我們幾個人去打了一次獵,打到了一只松鼠?!?/p>
“你們美美地吃了一頓?”
“不,現(xiàn)在還不能把它煮熟,要留做標本。”
“為什么?”
“我們有新奇的發(fā)現(xiàn),它的身體結構特別,需要作進一步的解剖研究,可是我們人手不夠?!?/p>
第二天,鄧稼先就急不可耐地坐飛機看這只“松鼠”去了。
這只“松鼠”就是當時氫彈理論研究的“攔路虎”,為了趕走它,于敏帶領一幫年輕人整整奮戰(zhàn)了100天,一條條長龍似的打印紙帶上,布滿了蠅頭小字,檢查,分析,計算,討論。那只“松鼠”終于落在了于敏他們的槍口下,攻克氫彈的第一炮打得很響。
導彈墜毀了
1962年3月21日,我國自行設計的第一枚中近程導彈“東風”二號點火升空,人們的歡呼聲剛剛出口,卻見導彈搖晃起來,在69秒時、離發(fā)射臺680米處墜毀。
此刻,導彈發(fā)動機的總設計師任新民的心也像那枚墜毀的“東風”二號一樣,碎了。沒有導彈做運載工具,光有原子彈,就像西方國家諷刺的“有彈無槍”呀。
既然是試驗,就有失敗的可能嘛。聶榮臻元帥的話既是安慰,更是鼓勵。
17項大型地面試驗和全彈試驗,對發(fā)動機進行長達130秒的試車,1964年6月29日,修改設計后的中近程導彈發(fā)射成功。
無數(shù)次試驗,失敗,成功,成功,失敗……青春無數(shù)次與死神擦肩而過。
當時,金屬物理學家、核武器研制的試驗部主任陳能寬的當家工具就是那把壺了。為給爆轟試驗提供炸藥部件,陳能寬帶領一幫年輕人,在長城腳下做第一發(fā)爆轟試驗。他們利用一臺普通鍋爐,再向部隊借來幾只熔藥桶,自己動手澆鑄工件;用馬糞紙做炸藥藥模,焊接了一把雙層結構的鋁壺,外層通蒸汽,里面熔化炸藥,用手工攪拌。膠布、膠帶和萬能膠,則被譽為了爆轟試驗的“三大法寶”,“真正的白手起家呀!”
吳燕生的好覺
與過去相比,今天的航天人有了更為豐富的工作和生活空間,然而用生命進行攻關的本色不變。
套用老百姓的話說,航天“少帥”吳燕生屬于天塌下來都能睡得著的那種人。
1989年,剛到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工作的吳燕生碰上一件大事。中國“長征”火箭首次進入國際商業(yè)衛(wèi)星發(fā)射市場:“長征”三號火箭即將發(fā)射“亞洲”一號衛(wèi)星。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顆用“長征”火箭發(fā)射的外國制造的衛(wèi)星。
此后,嶄露頭角的吳燕生相繼主持完成了“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可靠性設計、逃逸系統(tǒng)設計和型號總體設計方案。
“神舟”五號發(fā)射成功后,曾有人問吳燕生搞“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設計時壓力大不大?!皼]感到太大的壓力?!彼χf。另一個版本的答案則是:接受這個任務后,吳燕生幾乎每天晚上都在辦公室,上了近兩年的“晚自習”。他的成績是不僅對被稱做火箭“細胞”的數(shù)萬個零部件了如指掌,而且對火箭研制的每一項工藝、每一道計算程序都了然在胸。
古代的文人說了,功夫在詩外。
2003年10月14日晚上,已經(jīng)擔任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院長的吳燕生早早入睡,一夜無夢。
第二天上午9時整,“神舟”五號在“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的托舉下發(fā)射升空。當飛船成功送入預定軌道后,吳燕生情不自禁地緊緊握住了身邊一位老同志的手。這時,他才發(fā)現(xiàn),自己的掌心滿是汗水。
不遠處,一座座的墓碑
在發(fā)射“神舟”一號到“神舟”五號的這4年時間里,“0”號指揮員一直是郭保新。這位首席指揮員還有一個身份:心理治療師。其實他的治療很簡單:如果哪位同事想不開,郭保新就把他轟到發(fā)射中心的烈士陵園去走幾圈,琢磨琢磨。
郭保新的解釋是:面對這些躺在地下的戰(zhàn)友,還有什么事想不通?有什么心結打不開?我們活著,就得做到最好!
到烈士陵園去靜思也是郭保新最好的減壓方式。
“神舟”五號發(fā)射前,巨大的壓力如山般襲來,郭保新只能靠安眠藥才能入睡。
為了給自己減壓,10月14日,郭保新又悄悄地來到烈士陵園。
他靜靜站在聶榮臻元帥的墓前。大漠夜空,點點繁星在遠處閃耀。
立正!敬禮!郭保新以軍人的方式向共和國航天事業(yè)奠基人宣誓,也是向自己宣誓:我一定沉著冷靜!我一定會完成任務!
戚發(fā)軔的簽名
幾年前,中國航天代表團訪問俄羅斯。
在著名的拜科努爾發(fā)射場,戚發(fā)軔親眼目睹了“聯(lián)盟”號飛船發(fā)射的全過程。其中的一個“鏡頭”更是刻骨銘心:萬里無云的藍天下火箭傲然矗立,整裝待發(fā),3名身著白色宇航服的航天員,昂首闊步地出現(xiàn)在公眾的視線里。在他們即將進入“聯(lián)盟”號飛船之時,飛船的總設計師健步走上前來,當著3位航天員的面,在發(fā)射任務書上鄭重簽下自己的名字。
在與航天員們一一握手告別的時候,他說了一句話:沒有把握我不會送你們上天的。
戚發(fā)軔期待著這一天,自己也可以作出同樣莊重的承諾。
為了實現(xiàn)這個承諾,戚發(fā)軔近乎苛刻地要求自己,要求同事。
在1999年11月發(fā)射試驗飛船之前,有人提出:火箭升空到一定高度工作結束,該與飛船分離的時候,萬一分不開咋辦?于是,工程總體設計方案就要求飛船上再增加一項能讓航天員手控發(fā)送分離指令的功能以防萬一。由于牽涉的問題比較多,一些人帶著抱怨情緒議論紛紛。戚發(fā)軔宣布:
只要是為保成功,保航天員安全,一個字:干!
結果為了這一個干字,幾年來,戚發(fā)軔和他的同事們?yōu)樵黾语w船的可靠性與安全性絞盡腦汁,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半點不敢懈怠。
2003年10月15日上午,中國首次載人飛行的輝煌時刻即將到來,楊利偉健步走向飛船。
滿頭華發(fā)的老科學家迎上去,當著航天員的面,在發(fā)射任務書上簽下了自己的名字——戚發(fā)軔。
特別能奉獻
從“兩彈一星”到中國航天史上規(guī)模宏大的系統(tǒng)工程———載人航天工程,涉及眾多高新技術領域,匯聚了全國數(shù)千個單位、幾十萬人的科技大軍,形成了空前的社會大協(xié)作體系。很多人至今也許都不清楚,自己在平凡崗位上淡泊名利、兢兢業(yè)業(yè)的工作,已成為巨大工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團結奮斗培育了中國航天人特別能奉獻的精神。
沒有協(xié)同,就沒有一切
“兩彈一星”的研制是一個龐大的系統(tǒng)工程,不是一個研究院能包得下來的。除了以核工業(yè)、航天工業(yè)部門和中國科學院為主以外,先后有26個部委和20個省、市、自治區(qū),包括1000多家工廠、科研機構、大專院校的精兵強將參加會戰(zhàn),為原子彈的制造和試驗研制出十萬多種專用儀器、設備和原材料。例如,“兩彈一星”所需的大型機械設備是機械部制造的,一些特殊的材料包括金屬的和非金屬的,是由冶金部、化工部和紡織部提供的,而一些重要元器件是電子部、郵電部制造的。僅中國科學院就有20多個研究所承擔了核彈研制的科研協(xié)作公關項目。
第一顆衛(wèi)星發(fā)射時,動用了全國60%的通信線路,僅守衛(wèi)通信線路的群眾就達60萬人。在以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為中心,遍及全國的衛(wèi)星測控網(wǎng)上,每一根電線桿下都站著一個值勤的民兵。這樣浩大的工程,沒有團結協(xié)作,簡直是不可想象的。
原中國科學院黨組書記、副院長張勁夫說,沒有協(xié)作,沒有各科研機構的技術配合,單獨搞原子彈是不行的。中國科學院在1958年8月1日研制出了中國第一臺計算機,雖然是“最低級、最原始的”,一秒鐘才運算幾十次,但總算“有了”。1959年9月,第二臺計算機出爐,運算速度達到每秒一萬次,當時就起了很大的作用。沒有這樣無私又齊心的配合,核武器研究所當時那么大的計算量,“幾年也算不出來”。
載人航天工程作為中國航天史上規(guī)模宏大的系統(tǒng)工程,更是離不開協(xié)作和奉獻??萍脊リP是這樣,其他相關領域的合作也是這樣。
為了“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盡管14名航天員中僅能選出1人率先升空,但每個人都為升空刻苦訓練。5年來,航天員平均每人只休過一次假。
被選入首飛梯隊的聶海勝在飛船標準調整后,體重超過1.5公斤。他抓緊進行大運動量的減重鍛煉,最終成功地將體重保持在標準之內。
當楊利偉被最終確定為首位宇航員時,隊友們除了衷心的祝賀外,更是想盡一切辦法,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經(jīng)驗貢獻出來,力保首飛萬無一失。
“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fā)射前,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政工部部長王春河在戈壁大漠深處寫的一首題為《神箭神人》的七絕詩。詩中有云:執(zhí)掌神箭人亦神,大聲大氣咤乾坤。陶來深處塔架高,睹君揮手喚風云(注:陶來,蒙語胡楊)。
“神舟”五號火箭系統(tǒng)總指揮黃春平回憶說,當時很多地面人員含著眼淚送楊利偉登上了飛船,又用同樣的淚水迎接他的勝利歸來。
有一些人是不能忘記的
1999年9月18日,祖國為“兩彈一星”的功臣們頒發(fā)勛章,人們在祝賀這些功勛的時候,有一些人是不能忘記的。
1964年,在姜圣階和張沛霖等專家的指導下,酒泉原子能聯(lián)合企業(yè)張同星等人解決了核部件鑄造中消除氣孔的問題。
當年5月1日,青年車工原公浦加工出第一枚原子彈的高濃鈾核心部件。各協(xié)作單位在兩年里,研制出1000多臺套核試驗控制、測試、取樣的儀器設備。為了掌握這項技術,他在半年的苦練中瘦了15公斤。
在加工某型核武器的關鍵部件時,50多歲的主操作手戈聽卿患了腎炎,他堅決拔掉輸液的針頭,來到機床旁,咬牙加工出了所需的三個部件。剛下機床,老戈就又被送進了醫(yī)院。
一次試驗,現(xiàn)場的測試車后軸震斷了,如果不及時把車開出去,采樣的放射性物質衰減,所需數(shù)據(jù)就會丟失,將嚴重影響試驗測試的結果。而放射性劑量對人體有害,核試驗后的劑量又相當大。
關鍵時刻,有18位勇士站了出來,將測試車及時搶出,保住了數(shù)據(jù)。
上個世紀90年代初,現(xiàn)任國家航天局局長欒恩杰帶隊乘坐運載火箭的專列前往西昌。當時火車在重慶的一個車站短暫停留,欒恩杰記得很清楚,承擔保護任務的當?shù)嘏沙鏊L走上前來,與大家簡單聊了幾句。
火車開走不到半個小時,噩耗傳來:那個所長犧牲了。因為一個人看出這列火車與眾不同,企圖制造事端。還沒來得及行動,這個人掏出手槍進行射擊,所長和所長夫人同時犧牲。
沒有人統(tǒng)計過,從“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天的成功,到底有多少有名的、無名的人們在默默奉獻。
因為沒有人數(shù)得清楚。
哪里是金錢能夠衡量的
回想當年,一面是新中國初升的太陽,一面是海外優(yōu)越的科研、生活條件,不知多少海外赤子沖破重重阻力毅然歸國,他們中間的許多專家后來成了“兩彈一星”事業(yè)的奠基者和帶頭人。
物理學家趙忠堯歸國途中被駐日美軍關進監(jiān)獄,在祖國人民和世界科學家的聲援下才恢復自由。他用在國外省吃儉用攢下的錢,購買了一批科研器材,為中國原子能研究組裝了第一臺質子靜電加速器。
作為“第一個在英國獲得教授職稱的中國人”,物理學家彭桓武被問到為什么要回來時說:“回國不需要理由,不回國才要理由!”
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決定以探親名義回國,卻被無理拘禁,失去人身自由長達5年之久……
如今,同樣的誘惑擺到現(xiàn)代航天人的面前。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在地航天橋,離中國的“硅谷”——北京中關村不過數(shù)公里,但科技人員的薪水卻相差好幾倍。37歲的飛船系統(tǒng)總體主任設計師張智曾多次拒絕高薪聘請,他說:“看到中華民族的飛天夢在我們手中一天天變?yōu)楝F(xiàn)實,這樣的自豪與喜悅哪里是金錢能夠衡量的!”
相對于研制“兩彈一星”的艱難困苦,或許,今天航天人的奉獻更在于舍棄:舍棄繁華多元的現(xiàn)代生活方式而甘于寂寞,舍棄功成名就的機會而選擇成為偉業(yè)工程中一顆小小螺絲釘。
從“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天,很多人已白發(fā)蒼蒼,很多人甚至聽不見成功的掌聲,不能親手捧起胸前的勛章,然而他們將最耀眼和燦爛的青春獻給了祖國,他們無怨無悔。
昔日青春夢想,終于成了光榮,光榮又孕育著新的青春夢想。我國已經(jīng)宣布,實施探月計劃,建立太空站,進而飛往火星……我們的飛天之夢,將在一代代人的傳遞接力中,飛翔得更高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