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丹丹
摘 要:當前社會思想意識更加多元化,黨中央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實踐教學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端枷氲赖滦摒B(yǎng)與法律基礎》課(以下簡稱“基礎”課)作為高校思政課課程設置中的核心課程,要完成所承擔的育人使命、在意識形態(tài)中發(fā)揮正能量的引導作用,就要在加強理論教學的同時,探索新的實施策略如下:認清形勢,充分認識加強實踐教學的重要性;研究教材,深入挖掘課程所蘊含的實踐理性;整合資源,拓寬“基礎”課實踐教學新渠道;加強領導,建立“基礎”課實踐教學新機制。
關鍵詞:“基礎”課;實踐教學;大學生;實踐
中圖分類號:G71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7-0212-03
繼2005年《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教社政[2005]5號)指出高校思政課所有課程都要加強實踐環(huán)節(jié)[1]后,時隔十年,2015年《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印發(fā)<普通高校思政課建設體系創(chuàng)新計劃>的通知》(教社科[2015]2號)中再次強調指出:要努力強化實踐教學,建設與課堂教學相互促進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第二課堂教學體系[2]。這是面臨社會思想意識更加多元化的新形勢,黨中央對思政課實踐教學建設提出的新要求。作為高校思政課課程設置中的核心課程,《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是一門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大學生解決成長過程中遇到實際問題、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課程,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tài)性和實踐性。作為高校意識形態(tài)教育的主陣地,“基礎”課要圓滿完成所承擔的育人使命,在多元意識形態(tài)中發(fā)揮正能量的引導作用,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制觀,提高個人品格修養(yǎng)和社會主義法律素養(yǎng),在加強理論教學的同時,一個重要的途徑就是繼續(xù)強化實踐教學,探索新的實施策略。
一、認清形勢,充分認識加強實踐教學的重要性
(一)我國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現(xiàn)狀需要加強實踐教學
當前,隨著全球化浪潮的迅猛推進和我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國際思想文化領域斗爭深刻復雜。一些西方國家把我國的發(fā)展壯大視為對資本主義價值觀和制度模式的挑戰(zhàn),有意識加大對我國的戰(zhàn)略圍堵和遏制力度,一些思想活躍但缺乏判斷能力、意志不堅定的大學生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產生了迷茫甚至誤解,如果任其發(fā)展下去,勢必會危害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動搖我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領導地位。通過實踐教學,可以促使大學生親身感受祖國悠久燦爛的文化,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可以親身體驗我國改革開放的輝煌成就,深刻認識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進而樹立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可以加深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理解,激發(fā)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政治熱情,真正認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真理性。
(二)大學生價值選擇和判斷呈現(xiàn)多元化的現(xiàn)狀需要加強實踐教學
現(xiàn)階段大學生的思想活動呈現(xiàn)獨立性、差異性、選擇性、多變性等特征,并且日漸增強,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大學生的任務更加艱巨。受社會轉型的影響,處于市場化社會環(huán)境中的大學生感受到更強的競爭和壓力,處于人格成長期的大學生不得不在多重人格的沖撞中去尋求協(xié)調、均衡和整合。當前中國社會的一些負面、深層次問題,也給大學生價值觀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沖擊。通過實踐教學,可以使大學生直面紛繁復雜的社會生活,發(fā)現(xiàn)和挖掘現(xiàn)實社會中值得提倡的思想、行為和品質,促使他們在實踐中不斷增強自我認知,并及時轉化為個人自覺主動的行為。
(三)大學生平等意識和參與意識的高漲需要加強實踐教學
當前我國高校社會化辦學程度不斷擴大,大學生以社會人身份參與社會活動和實踐的機會增多,他們的平等意識、參與意識也日漸高漲。當代學生個性鮮明、思想活躍、獨立意識比較強,但他們中也有一些人團結協(xié)作、艱苦奮斗精神不足,心理素質、誠信意識欠佳,抗挫折能力比較弱。通過實踐教學可以充分發(fā)揮大學生的主體性,激發(fā)大學生在研討、探究各種現(xiàn)象和問題過程中的主體意識,促進團隊協(xié)作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可以使大學生在實踐過程中自覺地砥礪品行,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質、道德素養(yǎng)和法律素質。
(四)網絡輿論引導任務的艱巨性需要加強實踐教學
互聯(lián)網已經實現(xiàn)對高校學生的全程融入、全面覆蓋,無網不在、每日必網已成為大學生的基本生活方式。特別是隨著移動互聯(lián)網的迅速崛起,包括微博、微信等新興媒體應用的誕生,使得網絡對于學生的影響逐漸深入。但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在給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網絡上時常出現(xiàn)的復雜網絡輿情使大學生變得無所適從,那些“謊言”與“真相”“謠言”與“辟謠”之間的激烈博弈也使部分大學生喪失了正確的自我判斷能力。這無形之中影響了“基礎”課的教學實效,也對課程教學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通過實踐教學,可以使大學生直面撲朔迷離的網絡輿論,形成良好的分析社會現(xiàn)實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進而培養(yǎng)其堅定的政治敏銳感和洞察力。
二、研究教材,深入挖掘課程所蘊含的實踐理性
“基礎”課實踐教學是一種實踐理性的活動,其目的是要引導大學生走向實踐。“然而,走向實踐并不意味著僅僅掌握‘如何做的技術和能力,亦不是不知疲倦地盲目地工作,而是如何理性地更好地實踐。”[3]所謂實踐理性,簡單地說,就是社會實踐主體使自己的社會實踐有效的能力,或者說實現(xiàn)自己自覺的、可行的目的的知識(諸如邏輯、方法、程序、立場、對社會價值規(guī)范的正確理解等等)和能力。亞里士多德曾將實踐理性比作人“靈魂的眼睛”,是人在實踐領域內所采用的合宜方式,從而使人能夠在實踐中將事情做得得當[3]。因此,要使實踐教學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必須認真研究教材,深入分析教材內容體系與相關實踐活動的客觀規(guī)律、本質要求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揭示其中所蘊含的實踐理性,并通過有針對性地實踐教學活動的開展,使學生在實踐中自覺砥礪品行,促進道德素養(yǎng)和法律素養(yǎng)的提升。
結合當前“基礎”課面臨的新形勢和新任務,可以將其教學內容分為理想信念、人生價值、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基礎四大部分?!袄硐胄拍睢辈糠值膶嵺`理性體現(xiàn)在教材第一章和第二章中,主要通過“在實現(xiàn)中國夢的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 “做忠誠的愛國者”和“做改革創(chuàng)新的實踐者”這些章節(jié)呈現(xiàn)。該部分教學的邏輯主線是科學把握大學生步入人生新階段的本質要求和客觀規(guī)律,使大學生正確認識所要承擔的歷史使命,使其樹立科學信仰,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致力于中國精神的弘揚?!叭松鷥r值”部分的實踐理性體現(xiàn)在教材第三章中,主要通過“在實踐中創(chuàng)造有價值的人生”予以體現(xiàn)。該部分的邏輯主線就是在引導大學生科學認識人生和人生價值標準的基礎上,使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促進個人與社會、他人以及自然之間的和諧統(tǒng)一?!暗赖滦摒B(yǎng)”部分的實踐理性主要在教材第四章和第五章中體現(xiàn),集中圍繞著道德作為一種特殊的實踐理性進行分析和闡述的,“分析和演繹的主線是如何運用道德知識和價值標準,認識和把握邏輯與歷史、歷史與現(xiàn)實、社會與個體之間利益關系等實踐理性問題?!盵4]“法律基礎”部分的實踐理性,反映在第六章到第八章中,主要是沿著培養(yǎng)大學生法律素養(yǎng),促使大學生知法、守法和用法這一邏輯線索展開的,其核心內容是普及憲法法律知識,培養(yǎng)法治思維方式,樹立社會主義法治觀念,尊重法律權威,依法行使權利、履行義務。
總之,“基礎”課中所蘊含的實踐理性集中圍繞“適應人生新階段”這一核心命題展開,與大學生成長成才實際密切相關,并貫穿于大學生人生發(fā)展的全過程,最終通過一系列實踐動詞呈現(xiàn)出來的。因此,要開展好“基礎”課的實踐教學,必須抓住“適應” “開拓” “培育” “弘揚” “繼承” “創(chuàng)造” “追求”“投身”等實踐動詞,將與此相關聯(lián)的實踐理性梳理和表達出來。通過實踐教學,充分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引導他們理性實踐,最終達到提高學生精神境界的目的。否則,“基礎”課教學就可能會成為單純的理論說教或知識灌輸,嚴重背離實踐教學的原則和宗旨,教學質量更是無法保障。
三、整合資源,拓寬“基礎”課實踐教學新渠道
“05方案”實施至今,“基礎”課實踐教學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新形勢下為提升教學實效,“基礎”課實踐教學應力爭整合多種教學資源,拓展新的渠道,實現(xiàn)全方位育人新格局。
(一)充分利用校園文化活動平臺
校園文化活動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巨大影響。可以結合理論內容,組織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藝術文化活動,聘請專業(yè)造詣較高的專家學者來校開展理論講座,舉辦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沙龍;可以圍繞教學熱點和難點,依托學生理論社團(如馬克思主義研究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會等),組織學生開展理論學習研討會和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研讀交流會,使學生圍繞一些模糊認識在集體討論中增進價值認同和理論自信;可以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教育,組織學生開展多媒體創(chuàng)作和微電影制作活動;可以通過法律知識的學習,組織學生開展法律講堂、模擬法庭等活動。另外,教師還可以通過組織演講比賽、辯論賽、義教助教活動、青年志愿者活動、經典電影輪播、優(yōu)秀事跡宣講等形式開展生動有效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無形之中達到增強能力、培養(yǎng)素質的目的。
(二)滲透于專業(yè)實踐、實訓過程中
在開展實踐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所實習企業(yè)的企業(yè)文化、生存環(huán)境、產權結構、經濟效益等方面進行考察,以此來提高學生分析、觀察和體驗社會現(xiàn)象的能力,增強其社會辨別力和責任感;可以抓住學生到用人單位實習這一契機,讓學生主動參與市場經濟、了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優(yōu)越性;可以有意識鍛煉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使他們正確看待名利和成長過程中的成敗得失,增強抗挫折能力和意志力,不斷挑戰(zhàn)自我、超越自我,進而提升人生的精神境界?!盎A”課教師還可以走進企業(yè),在學生專業(yè)實習的同時開展有針對性的職業(yè)道德和法治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愛崗敬業(yè)精神、誠信品格和遵紀守法意識,從而達到增強實踐教學針對性、連續(xù)性和實效性的目的。
(三)緊密結合學生日常生活
在校期間大學生的大量課余時間主要是在參加黨團組織、社團活動和宿舍生活中度過的,黨團、社團和宿舍成了同學之間交流思想、獲取信息的重要場所?!盎A”課實踐教學要有意識地深入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與高校組織宣傳部門、團委等機構建立聯(lián)絡機制,結合宣傳部門所要傳遞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組織豐富多彩的黨團、社團和宿舍文化活動,使大學生在自我學習、自我教育和主動交流中促進心智培養(yǎng),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
(四)創(chuàng)新開展網絡實踐教學
所謂“網絡實踐教學”是指借助現(xiàn)代網絡技術手段為平臺的實踐教學活動,也即運用QQ、Email、BBS、或網絡平臺等現(xiàn)代網絡技術進行的實踐教學活動。教師可以建立體現(xiàn)課程特色的實踐教學網絡平臺,合理設計網絡平臺模塊,根據(jù)課程教學需要可以設置時政篇、思想篇、道德篇、法律篇等板塊。在各模塊下設置師生互動平臺、學生作品展示區(qū)、心理咨詢平臺、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指導、法律知識問答等板塊,教師要及時對學生所提出問題進行答疑,與學生適時地展開互動。同時,教師應有意識地拋出那些會引起學生疑惑的時事熱點和網絡輿論,與學生展開討論,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真相、揭示輿論本質。另外,教師還應順應時勢,通過微信平臺與學生展開“指尖上”的互動交流。
(五)加強課題研究工作
開展課題研究是現(xiàn)代教育的發(fā)展趨勢。課題研究過程既是實踐過程,也是促使理論升華的過程。課題研究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不受課本和已有結論的限制,可以從不同的思維角度去把握和理解。教師在組織學生開展課題研究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熟知課題研究基本程序,使學生自主制訂研究方案,自主實施課題研究,促使學生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去指導實踐、解釋社會現(xiàn)實。通過參與課題研究論證各個環(huán)節(jié)和流程的歷練,學生在涉獵到更廣博知識的同時,自主學習能力、探究意識和研究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四、加強領導,建立“基礎”課實踐教學新機制
“基礎”課實踐教學達到預期的教育目標,還必須完善落實相關制度機制。
(一)加強領導,嚴格落實實踐教學相關制度
“05方案”實施以來,各高校都按照中央及教育主管部門的要求嚴格界定了實踐教學學時、學分和教學內容,制定了明確的實踐教學計劃和管理制度。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還存在著重視度不高、執(zhí)行力度不夠、學時開設不足、學分不能落實等問題,直接制約了教學實效性。因此高校必須強化認識,從戰(zhàn)略高度上重視實踐教學,加強對實踐教學的正確領導,嚴格落實實踐教學相關制度,將實踐教學列入高校人才培養(yǎng)方案,進一步規(guī)范實踐教學。
(二)各方聯(lián)動,建立各部門協(xié)調配合的實踐教學工作機制
各高校要健全組織管理方式,逐步形成學校思政課教學科研機構、宣傳部、教務處、學工部、團委等部門協(xié)調配合的實踐教學工作機制,力爭達到各部門的充分聯(lián)動,實現(xiàn)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通過各方努力,共同推動“基礎”課實踐教學與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特色校園文化活動等有機結合起來,整合高校宣傳思想主管領導、思政課教師和學工隊伍共同參與組織指導實踐教學。
(三)強化責任,建立科學的考核評價機制
在執(zhí)行實踐教學時,教師要強化責任意識,緊扣《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大綱》制定教學計劃,結合相關教學文件認真制定實踐教學方案,廣泛搜集翔實資料,對各種實踐教學活動進行盡職盡責地指導和全過程地跟蹤。同時,教師要有意識地記錄實踐教學全過程,對實踐教學取得的成績、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總結,以便在以后開展類似的實踐教學時提供可以借鑒的經驗和教訓。受教學形式多樣、教學環(huán)境多變及教學對象參差不齊等因素的影響,建立科學的實踐教學考核評價機制相對困難。高校可以成立由思政課教學科研機構、宣傳部、教務處、學工部、團委等部門相關人員組成的考評小組,負責考察、跟蹤實踐教學的開展情況,并對實踐教學效果、目標達成程度開展有針對性地考評。
(四)提高認識,促使教師實踐研修制度化
要開展好學生實踐教學,對任課教師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理論功底和組織協(xié)調能力要求更高。因此,各高校要高度重視教師的社會考察和實踐研修工作,實現(xiàn)實踐研修制度化,促使教師在實踐中提高對實踐教學的指導能力和對實踐教學內容的提煉和分析能力。高??梢赃m當提高對任課教師的培訓力度,定期組織教師到名校進行訪問,參加各種學術交流活動,以提高教師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yǎng)[5]。可以組織教師團隊利用寒暑假,深入社會開展調查研究,使教師進一步了解國情,了解世界,開闊視野,積累翔實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教學素材,為指導學生實踐教學做好充分準備。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 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政課的意見[EB/OL].[2005-02-07] http://www.moe.edu.cn/
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72/201001/xxgk_80
415.html,2005-02-07.
[2]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 關于印發(fā)《普通高校思政課建設體系創(chuàng)新計劃》的通知[EB/OL].[2015-05-17] http://news.jyb.cn/
info/jyzck/201508/t20150817_634058.html,2015-05-17.
[3]曹永國.從實踐主義到實踐理性——教師自我專業(yè)發(fā)展的一個現(xiàn)代取向[J].南京社會科學,2014(7):122.
[4]錢廣榮. “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實踐教學問題探討[J].思想教育研究,2012(9):61.
[5]宋成鑫,劉經緯. “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實踐教學模式的構建[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