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燕民 蔣艷
摘要:高素質的人才培養(yǎng)源于科學的教學方法。產生于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參與式教學法既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又有利于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既注重理論積淀,又重視實際操作,是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較好方法。
關鍵詞:參與式教學法;應用;實踐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6.07.037
中圖分類號:G4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580(2016)07—0137—03
一、參與式教學方法的提出
21世紀后,新型人才培養(yǎng)戰(zhàn)略與傳統(tǒng)人才培養(yǎng)模式落后導致學生在就業(yè)市場、職業(yè)發(fā)展上遇到障礙的矛盾凸顯出來,教育模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順應時代發(fā)展、社會需求的新的教學手段被教育工作者不斷嘗試,由此產生了一些在知識傳遞與提升學生綜合能力層面的較為理想的教學方法。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在社會學項目實施中使用的參與式項目創(chuàng)新管理模式因其良好的社會效益而引起廣泛關注,一些教學改革的先行者將受助者參與項目策劃、實施、管理、評價的方法應用到教學活動中并取得的良好教學效果,參與式教學逐步開始在中小學乃至大學教學中推廣開來。
二、參與式教學的內涵
“教學”一詞由兩個詞素構成,即“教”與“學”。“教”體現(xiàn)在兩個層面,“教師”與“教學”,“教”側重教師的職責,嚴謹的治學態(tài)度,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學”同樣體現(xiàn)在兩個層面,“學生”與“學習”,“學”作為與“教”并列的詞素,意指在學習活動中學生擁有與教師平等的民主地位,對教學設計、課堂安排具有一定的自主性。“教學”一詞從產生之日起就將“學”置于與“教”等高的地位,只是在過去的某些教學過程中我們忽視了“學”,單純在完成“教”的環(huán)節(jié)。
參與式教學法是對傳統(tǒng)教學方法進行的修正,是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將部分權力讓渡學生,賦予學生參與課堂環(huán)節(jié)的權力,在生生之間、師生之間充滿活力的交往和互動中完成文化傳承,促進學生全面健康成長。
參與式教學法要求教師在課堂上不僅傳道授業(yè),還要注意學生的感知、思維、注意力和腦力勞動的積極性。教師要了解學生的氣質類型、能力基礎、心理軌跡,讓學生將豐富的生活感知與課堂內容碰撞促使他們表達自己的感悟,釋放自己的激情,挖掘他們潛在的能力,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參與式教學將傳統(tǒng)教師的課堂變成師生共享的課堂。在不斷的成功與失敗、膚淺與深入、殘缺與完整中鍛煉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分享其他同學的經驗,完成理論變成實踐的演練,參與式教學法的教學設計有利于學生正向的學習遷移。學生也可以根據他們對內容的理解適當要求教師改變教學程式、增設教學內容,在和諧的互動學習空間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使不隨意注意與隨意注意有機結合,令學生最終實現(xiàn)發(fā)現(xiàn)學習、非指導性學習。
三、理論基礎
(一)人本主義理論
人本主義教學理論把教學活動的中心從教師引向學生,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把學生的思想、情感和行為看做是教學的主體。倡導教學中“非指導性”的原則和方法。將課堂變成學生展現(xiàn)自己、發(fā)現(xiàn)自己、完善自己、實現(xiàn)自己的舞臺,教師是幫助學生完成這一系列自我操作的鼓勵者、支持者、資源提供者、情境創(chuàng)設者。人的學習具有主觀能動性,人的主觀性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人的知識的吸取能力,對學生的人格尊重容易從主觀上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將學習變成人生的樂趣,對未知領域的探索充滿自主性、積極性與主動性。課堂教學應該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在學生主動學習、潛能轉化為能力的過程中完成自我角色期待。人本主義教學理論否定將教師和書本置于教學核心位置的做法,轉變傳統(tǒng)教師中心主義為學生中心主義,將教師課堂控制轉變?yōu)閷W生主導,由學生來主導學習過程、學習內容并負責開展學習效果的自我評價。
(二)合作教學理論
合作教學的實踐在國外形成側重師生合作與側重生生合作兩派,兩派合作教學理論的初衷均以在互動中增長知識和在互動中提高個體能力為理論基礎。改變課堂上教師主導、師生對立教學格局為師生合作的教學模式,是對學生人格的尊重,尊重學生的學習方法、思維方式,以平等的姿態(tài)對待學生有利于提升其自尊心、自信心。合作教學方法因其良好的教學效果與被廣大師生接受的程度在我國各地中小學、大學課堂上已開始越來越多地使用。
(三)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以認知能力的形成為目的,強調學習者的認知主體作用,主張教學應該從過去重視教材知識結構和學習結果轉變到重視認知結構、學習的內部認識加工過程、學習策略和思維策略的培養(yǎng),倡導過程中心、結構中心、學生中心的教學心理思想。教師起到輔助、支持、引導學生理解教材,將新知識納入到已有圖式中新舊融為一體的作用。
知識的連結與關聯(lián)性的建立能夠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教師在教學中要通過啟發(fā)、設疑等方式打破定勢思維,破壞知識結構的平衡,在不斷的沖突與實踐中建立新的圖式,擴充知識的廣度與深度。課堂互動中他人的經驗分享、思維模式亦可豐富學生的主觀經驗,促進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高,學生的內部驅動性結合外部合適的土壤令他們的知行意結合,成為有知識有能力有情感的合格學生。
四、參與式教學的特征
(一)師生的互動
參與式教學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教學活動。一個好的老師應該考慮的是怎樣才能把現(xiàn)在學習和即將學習的東西變成學生樂于思考、分析和觀察的對象。
從學習層面出發(fā),在人的學習過程中經過精細加工的學習內容會在頭腦中印象深刻,有利于大腦對教材的理解和信息的存儲。從課堂管理層面出發(fā),恰到好處地設疑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心理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人的注意的穩(wěn)定性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時常會出現(xiàn)注意分散現(xiàn)象,問題提出有利于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于課堂。課堂回答是學生參與的一種最基本的方式,能夠活躍課堂氣氛,加強師生互動,相互理解,有利于學生以增長知識,消化教材為目的的學習與教師教學計劃的順利高效完成。
(二)生生的互動
小組討論是常用的參與式教學法,以5~7人為一單位,將全班同學分為若干個小組進行分組討論。組員的有限性逼迫每個成員必須參與討論,同時為了在討論中更好地展示自我,滿足青少年的尊重需求,學生在每次討論前都會深思熟慮思考討論主題,準備發(fā)言內容,與同學的每次切磋、探討都會加深自身對討論主題的認知。同學之間因文化學習而產生的討論讓同學之間加強了互動,增加了相互了解,有利于同學友誼的增長。因英雄所見略同、惺惺相惜而結成的學習小團體更能打開學生的思路,拓展思維,促進學生向更高目標的學習邁進。
在掌握基本的理論之后,將理論內化于已有的知識結構,化為實際的操作技能是重要的一步。應用型專業(yè)都非常重視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而情景模擬是提升操作技能的練兵場。將同學分成若干小組進行角色分配,學生將具體情境下應然行為在模擬場景中表現(xiàn)出來,由同學點評,老師總結,這是理論化為實踐的關鍵一步。
(三)多方面興趣能力的培養(yǎng)
通過以小組為單位的合作完成任務,同學的多方面能力得到鍛煉。
合作能力:合作能力是現(xiàn)代社會個體立足社會的必備能力,是人的社會化過程中必須的素質。社會、工作是一個團隊,需要有團隊精神的人一起來完成一項工作,在小組合作中學生學習人際交往的技巧,學會寬容、理解、信任。在經歷過與人相處失敗而造成合作失敗、學習失敗、工作失敗后學會人相處下的包容、接納與自我的收斂,完成人從生物人向社會人的成功過渡。
語言表達能力:在社會互動中首先要言簡意賅地把自己想要告知他人的內容表達清楚。這要求學生學會闡述問題的技巧,將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闡述清楚,將所要表達內容進行分點分類闡述,條例清晰,邏輯合理。
思維能力:在合作中觀察別人看問題的視角,思考問題的方式,自己的缺陷與不足,在經驗累積中轉化思維模式,擴大思維視角,由常規(guī)思維向發(fā)散思維發(fā)展。學會于眾多觀點中抽絲剝繭、推理演繹與概括總結。
五、注意事項
(一)教師角色定位
參與式教學法是對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挑戰(zhàn),傳統(tǒng)課堂上教師的權威地位發(fā)生轉變,由課堂上知識的傳授者、課堂嚴苛的管理者角色變?yōu)閷W生學習的“促進者”角色,教師要適應角色轉換,為學生學習提供更多便利條件。實行參與式教學方法不是教師的教學任務、教學責任、備課任務的減輕,而是對教師的全面素質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師要有相應的心理學知識,了解青少年的愛好興趣。其次,要全面掌握學生的個性,實現(xiàn)因材施教。最后,教師要能有力管理課堂秩序。參與式教學雖然因將課堂部分交與學生而使教師在知識講授方面的時間減少,但是教師在課堂籌備方面的壓力增大,要花費更多精力在課堂安排上,并且做好多方面準備,以平衡好因權利下放而帶來的管理上的困難。
(二)教學技巧
人的個性具有多元性,無論怎樣努力,給予什么樣的自主學習,總會有學生不夠積極,甚至不參與。有同學會不參與小組討論、不準備討論資料,不進行小組總結發(fā)言,這樣的小組學習不僅不能有效調整參與式教學的效果反而可能不如傳統(tǒng)教學的效果明顯。所以,教師要注意觀察學生的參與度,嚴格控制小組的人數,從外在環(huán)境逼迫小組必須按人員進行分工,每個同學必須按計劃去完成作業(yè)任務。如若個體仍不活躍參與小組學習及課堂表現(xiàn),教師要及時了解原因,采取措施推動其學習積極性。小組討論如果應用不當極易產生課堂教學一盤散沙的現(xiàn)象,所以,教師在課堂設計上要較準確預計討論需要時間,要時刻觀察課堂,在關鍵時候進行課堂秩序干預。此外,要想提高討論效果,還可以采取激勵機制,如本次表現(xiàn)優(yōu)秀的小組下次優(yōu)先發(fā)言等,累計優(yōu)秀次數給予獎勵,如參加各種活動機會等,提高大家的參與度。
六、結論
參與式教學法是站在學生的立場,從學生的需求、掌握角度出發(fā)來進行課堂安排,使學生充分參與課堂的每個環(huán)節(jié)。在參與學習的過程中理解知識、內化知識、提高綜合能力,獲得個人的全面發(fā)展,體現(xiàn)我國教育“以人為本”的宗旨,是進行素質教育的良好實現(xiàn)路徑。
思想家韓愈在《師說》中也強調“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蔽幕膫鞑ゲ荒茏鳛榻處熃虒W的唯一目的,身為人師在高等教育階段要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成就動機、意志力、創(chuàng)造力、思維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的擁有,將是他們在社會立足的根本。這些能力的培養(yǎng)僅靠學生自身的不斷摸索需要較長時間,教師應在課堂互動的同時注意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完成我們的素質教育。經過不斷地摸索前行,無論老師還是學生都將在參與式教學中獲益。
[責任編輯:韓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