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鐘的主題解說廣泛用于《大學語文》的實踐性課堂教學中,本文從主題主線安排、內容邏輯設置、論證論據(jù)選擇和課間使用等方面,介紹了這類解說活動應該注意的問題,目的是為教師在該類教學輔導和學生實踐提供指導。近些年的教學改革中,實踐性教學是個熱門方向,其中反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將學員推到前臺,作為課堂主體,增加了學員自主登臺就某個主體進行觀點闡述、主題演講、課堂研討等上課方式。其中10分鐘內針對某一主題的解說是一種常見的發(fā)言模式,它一方面鍛煉和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語言組織和口頭表達能力,另一方面還考驗學生的課件制作、材料處理能力,是一種常用的教學手段。在實際教學中很多學生不明白如何做,經(jīng)常出現(xiàn)諸如主題不明確、邏輯混亂、層次不清、內容重復、論證不扎實、沒有結論、課件使用不當、照本宣科等問題,進而影響了課堂效果。筆者在多年教學輔導過程中,積累了一些經(jīng)驗,下文就從五個方面來說明怎樣做好10分鐘內的主題解說,供大家參考。
一、主題、主線明確
在實際授課中,筆者發(fā)現(xiàn)很多同學的講解散漫無骨,聽上去朦朧一片,難以給聽者留下清晰明確的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主題觀點、主線不明、層次混亂造成的。因此,若想改變目前這種情況,學生需從多方面努力。首先,解說要開門見山,亮出觀點,首尾呼應。因為主題解說面對對象是聽眾而非讀者,所以10分鐘內的主題解說只能有一個主題,不能多主題,破題一般需要開門見山亮出觀點,并在結束時予以呼應。如果缺乏這些綱目形式,聽眾會覺得凌亂無章法,不能深入問題的核心,達不到解說效果。例如,有學生某次要介紹薛寶釵這個人物,以其判詞“任是無情也動人”為主題,開頭就不能過多討論“十二釵”或“釵黛”比較、釵黛合一等話題,而要直入主題。學生從無情和動人兩方面進行逐條闡釋,最后對人物分析做一總結,首尾呼應,給人完整而清晰的印象。其次,主體部分層次分明、線索清楚。主體部分一般分論點及對其的闡述構成,分論點之間可以并列、遞進、時空、正反、辯證、矛盾等關系,要緊扣主題,這樣才能不散亂。在實際教學中,很多學生在組織主體內容時,往往容易跟著感覺走,想到哪里說到哪里,發(fā)散思維明顯,這樣聽眾聽來就是東一榔頭西一棒棰,層次混亂,聽得稀里糊涂。同時講授者也往往陷入不知所云的困境,因為發(fā)散思維隨時在變化,你可能自己覺得清楚,別人卻未必明白。
二、內容邏輯合理
內容安排要符合邏輯,簡潔清晰,避免重復。首先,解說要讓分論點之間有邏輯關系。例如,仍以薛寶釵的無情和動人來說,無情可以從“人前的完人”、“世故的巧人”、“現(xiàn)實主義者”、“利己主義者”四個角度也就是四個分論點,論證她圓滑世故、隨分從時、冷酷無情的性格特征,這是她被批判的理由,換個角度說也是她被贊美的理由——也就是她動人的一面。分觀點環(huán)環(huán)相扣,和主觀點嚴絲合縫,顯示出了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其次,在制作課件時要配合對應的內容層次,對同一等級上的內容從排版設計、美工風格等形式上保持一致,從視覺上對聽眾的理解進行深化。第三,在講解過程中要適時停頓或總結,加深印象。人從耳朵接受信息到理解的過程一般需要三秒,因此如果期望聽眾能對講解留下印象,必須給聽眾留下反應時間,達成意念上的互動。第四,實時回顧。在每個重要段落結束時,要簡要回顧所講的內容,可以是方法總結、內容分析、邏輯關系提示等等,這樣能夠幫助聽眾理解你要講的內容,而且讓所講的內容更有提綱挈領式的清晰感。第五,要注意同一內容要集中講清講透,不能多次出現(xiàn)。如,有同學在介紹紅樓人物襲人時,開頭講了她的身世和經(jīng)歷,后又講寶玉和襲人的感情,又把襲人的身世講了一遍,就會顯得疊床架屋,重復啰嗦。
三、分論點論證要扎實
理工科學生在語言表達方面普遍的問題是缺乏邏輯思維訓練,導致語言和思維上的不清晰,不能很好地表達、闡述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實際教學中,很多學生在講解過程中,對觀點表達很隨意,沒有主題加觀點的意識,觀點加論據(jù)的邏輯論證意識薄弱,對問題的認識和解說停留在概念化、抽象化、籠統(tǒng)的淺層上,缺乏翔實的材料、具體可感的細節(jié),聽上去說服力和感染力均不強,聽眾收獲有限。
主題解說要學會常用論證方式,觀點加證據(jù),兩者應相互支撐。實際中有些學生往往觀點和論據(jù)各自為陣,甚至文不符題,比如,觀點是薛寶釵品格端方,給出的例證卻是第67回寶釵將薛蟠帶回的土儀分送眾人,趙姨娘因見寶釵送了賈環(huán)些東西,心中甚是喜歡,想到:“怨不得別人都說寶丫頭好,會做人,很大方,如今看起來果然不錯。他哥哥能帶了多少東西了來,他挨門兒送到,并不遺漏一處,也不露出誰厚誰薄,連我們這樣沒時運的,他都想到了”。顯然此例可證明薛寶釵處事圓滑,通達人情世故,卻并不能說明她品格端方,這樣就造成了嚴重的割裂感,使解說的說服力大大削弱。還有一種情況就是觀點與論據(jù)符合,但分析論據(jù)的過程中張冠李戴,結論和觀點不一致,同樣會造成邏輯混亂,混淆視聽,也應該避免。
其次,內部材料的排列和陳述要注意邏輯關系。比如說,在講述寶釵無情之利己主義的一面時,舉例為第32回寶釵對金釧跳井的態(tài)度:認為不是跳井自殺,而是貪玩失足掉井;即使是自殺,糊涂人,不為可惜,多賞幾兩銀子就行了;和薛蟠不愧是為兄妹,揭示商人的本質。前兩點是寶釵的態(tài)度,后一點卻是講解者對此的分析,并不在同一邏輯層次上,并列起來就會讓人迷惑,應該予以區(qū)分。
第三,論據(jù)要有細節(jié),要具體,避免抽象描述、蒼白概括。教學過程中,很多同學在論證時習慣使用概括描述,較少使用具體的事例、材料,這使講解始終停留在抽象層面,不能產(chǎn)生感染力和說服力。比如說,講解林黛玉的性格:貌美、體弱、復雜、謹慎、敏感,展開論述部分使用的材料都是評論家的二手材料,或者是作者的評論材料,之后便顧左右而言他,對人物性格的分析并不具體,不形象,給人留下的印象也就不明確、不深刻。這就要求在論據(jù)選擇時,一定要有具體的數(shù)據(jù)、故事、形象、材料,要有事實,而不要以為充斥著道理即可,尤其是大道理。
四、課件使用得當
第一,講解是核心,課件是輔助,而不是相反。在課件上的字一定要是關鍵詞和關鍵語句,提示聽眾用的,而不是方便講解者照本宣科讀稿子的。上課用的課件最小字號為28號,以便別人能看見,第二,避免未經(jīng)思考加工的素材進入課件,避免大段的文字進入課件。有時候原始材料是需要加工處理,才能顯現(xiàn)出綱目的,比如說人物簡介最好不直接引用原文,要對描述進行分析,諸如地位、外貌、經(jīng)歷、結局等,聽眾才能盡快將感性認識轉化為理性認識,留下清晰印象。否則素材混成一片,會把講述者饒進去,聽眾也會迷糊。第三,適時利用視頻、音樂、圖片等多媒體手段。據(jù)研究,人接受的信息80%來自視覺,“互聯(lián)網(wǎng)+”的時代為我們搜索、使用視頻、圖片提供了非常大的便利,主題講解中合理使用可以增大信息量,豐富內容,節(jié)省時間。比如在講解紅樓人物劉姥姥的時候,利用電視劇中劉姥姥進大觀園宴會1分左右的視頻,可以省去大端講解,并使聽眾很快進入情境,獲得豐富的信息。
最后,關于登臺的儀表儀態(tài)要求方面,登臺講解的一般流程是:問候、一句話自我介紹、講解內容、結束詞,不要缺漏。此外,態(tài)度自然大方,精神面貌自信從容,面帶微笑。除此之外,一方面,講解內容盡量熟練、不隨意發(fā)揮。這要求先要進行多次事前練習,確保成功,隨意發(fā)揮會導致時間、內容、心態(tài)等局面失控,所以一定避免。另一方面,要吐字清晰、聲音洪亮,這樣能夠給觀眾留下良好的觀感。
綜上所述,為做好10分鐘的主體解說要做到以下幾點。首先,宏觀上整體感強、內容集中、觀點明確新穎,論證嚴密有說服力。其次微觀上細節(jié)翔實、具體,有可知、可感性。最后,形式上表達清晰流暢、發(fā)音標準、儀態(tài)大方。由內涵到形式,做到了以上三點要,相信你的講解一定能夠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陳亞萍 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理學院 47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