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讀海德格爾存在論哲學有所思

2016-05-14 16:10:54胡鵬
文學教育·中旬版 2016年8期
關鍵詞:領會海德格爾本真

胡鵬

有所思之一:“此在與存在”

事物的本質是否能夠被揭示,這是一個令人恐懼的問題。但或許對于多數人來說,這又是一個多么事不關己且無聊透頂的問題,在這炎炎的盛夏之光里一杯冰飲或許來得更為實在。由此也可窺見關于存在的本質是難為群體中的大多數所能把握住。然而追問意義與本質從來痛苦,要么不問,要么這便是不言而喻的。在這貧乏的時代,從現象入手一生追問存在的海格德爾卻如同這盛夏的白晝之光照亮了我:“讓其自身顯現自身。”

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總會讓我陷入這樣的一種思考:“生而為人意味著什么?”海德格爾同時也給出了一個明確的回答:人類生存的本質始終是在世界給我們的自由狀態(tài)和指派狀態(tài)之間自己找到的。正基于此,海德格爾更愿意稱我們所是的這種存在者稱為“此在”,即“在此存在”。

有一個朋友曾問我:“假如時光倒流,你會做什么?”顯然這個問句的重點在前半句,而不是通常后半句。如果時光倒流,除了時間誰又能證明我的存在?這樣的想法再次讓我深陷其中。但海德格爾會告訴我,這不需要證明,因為存在自身顯現,此在自身照亮。每當我走進地鐵車站,我看見一個人、又一個人,人潮涌動,過客匆匆。而每一個人都是一種現象,這是我的感官在這個世界中所能體驗到的,如果非得敘述得更精確一些,應該稱之為“經驗到”,并強調這是一個動詞。然而物理學家卻告訴我“這一個女人,或那一個小孩子,還有沖進車廂的那個黃毛小子”是由相同的原子和分子組成的;生物學家卻告訴我他們由各自的DNA構成,而且結構類似;心理學家卻告訴我他們的本質存在于我的腦袋里。但事實卻是原子、DNA、頭腦中的本質不會讓自身顯現,我在這個世界無法經驗到他們。那么我只能這樣來回答我朋友的那個關于時光倒流的問題,如果時光倒流,去到十八世紀以前,當以上的這此說法都不存在時,那一定會有另一個人或群體給出另一種確切的回答,從歷史往前看,這是一個顯然的事實。與其如此,倒不如詩人龐德的敘述更能讓我切近到經驗本身,正如詩人的《在地鐵車站》:“過客匆匆/人面千張;/幽幽濕樹/雜花百放?!?/p>

也正如海德格爾的陳述:“讓人從顯現的事情本身那里如它從其本身所顯現的那樣來看它。”這完全革新了以笛卡爾為代表的傳統(tǒng)認識論的觀點:“思維可以在世界之外存在”。即縱然我們所處的整個世界都是一場盛大又瘋狂的幻覺,而思維依然可以想其所想,感其所感。即“我思故我在”。海氏卻把這種觀點糾正為:一個存在者唯有積極參與到世界之中,才有可能擁有思想和情感。并將我們人類所是的那一類存在者稱為“此在”,即“它在其存在中有所領會的對這一存在有所作為?!奔础按嗽谠谑澜缰写嬖凇薄_@一點也讓此在(人)區(qū)別于大多數自然存在體比如巖石、樹木、麻雀、電子等,同時也區(qū)別于大多數人工產物如建筑、筆記本電腦、股票等,因為這些事物無法對自身存在有所領會。樹木生長之時,對自生作為生物的存在既不會再度肯定,也不會提出懷疑,樹木只是樹木。由此,進一步確切此在在世界中存在的方式:“此在(人)生存著”。海德格爾的這種陳述也直接啟發(fā)了薩特關于“存在先于本質”的論斷,即世界上沒有絕對的、不變的、理想的方式來成為人類。

留在最后的問題:那么此在在世的生存又是如何進行的呢?

有所思之二:“生存與本真”

海德格爾將生存描述成“是它自身或不是它自身”,即人的生存的本真與非本真兩種狀態(tài)。因為我可以以我的方式生活或以他人的方式生活,而最終走向同一結果——我對我是何種人,我過何種生活負有最終的責任,其核心點在于:我是否做我自己——我是否能承擔起“做我自己”的責任。若能肯定之,即我們在此種生存中為我們的存在負責,謂之“本真狀態(tài)”;若否定之,即此在(人)并不能對自身負起責任,而是以他人認為其應有的方式來生活,謂之“非本真狀態(tài)”。

然而在當今這個技術化的時代里,人們似乎更愿意沉浸在這“日新月異”的驚喜之中,以至于讓這樣一種傾向占了上風,即把決定一個人應該以何種方式成為何種人的權力割讓給他人。畢竟責任總是叫人恐懼的事情。這正如奧斯卡·王爾德所抱怨的那種情況:“有幾個人能在死前擁有自己的靈魂?任何人當中,愛默生說過‘最難得的莫過于出于本心的行為。此言不虛。大多數人都是別人的人。他們的想法是別人的看法,他們的生活是別人的模仿,他們的激情是拾人牙慧的情感?!焙5赂駹栆埠荜P心現代社會中盲從因襲的危險。而深受海氏此觀點影響的薩特“他人即地獄”的論斷就更容易讓我們體會到其真義了。

當我們常以推卸責任的狀態(tài)說“人都這么做”時,就極有可能已陷入了這種盲從因襲的危險境地,其有兩層重要意思:其一,人應該這樣做;其二,沒有哪個人能決定人應該那樣做。但畢竟“此在的世界是共同世界”,其結果是,我們對世界的領會和解釋,至少在最初階段,往往是由他人領會事物和解釋事物的方式所裁定的那種領會和解釋。在生存中我們總是習慣于納入到常人思考與談論問題的方面,即加入了“他人”的隊伍,因為我們時常為自己如何不同于他人或者如何符合他人標準而憂慮,海德格爾把這種心態(tài)稱為“庸庸碌碌”,即把我們的行為、領會和期望拉到對于吾輩眾人而言一種可理解和可接受的狀態(tài)。但海德格爾也看到,這股朝著行為規(guī)格化形式的趨勢,并不是我們可以并應當完全克服的東西。但其中卻包含中一種危險的可能性,因為真正的問題不在于“他人是不是真的存在”,而在于“我是不是能做自己”。

針對于這一問題,或許歐文?斯通在《梵高傳》中的一段陳述倒可作為一個切近本真狀態(tài)的回答的可能:“也許在我們的靈魂中有一團熱火,但沒有人用它使自己暖和起來。過路人僅僅看到煙囪里冒出一點煙,照舊走自己的路。那么,應該怎么辦呢?難道不應愛守著心中的這團火,保持自己的熱情,耐心等待有人來取暖的時刻么?”如果需要把這種“本真狀態(tài)”表達得更確切一些,那就不得不讓溫森特?梵高本人來作進一步陳述:“真實的東西,不管其表面看起來多么丑,都是美的。他接受大自然的一切,沒有任何否定;他相信,觸目的真實比漂亮的謊言要美,泥土之中比巴黎的所有沙龍中有更多的富于詩意的東西。”正如海格德爾在《藝術作品本源》中的道說:“真理發(fā)生于梵高的《農鞋》油畫中,其自身遮蔽著的存在被澄明了。美乃是作為無蔽之真理的一種現身方式。”此處“發(fā)生”應該被強調是一個動詞,可作為一個不斷生成的過程,美便如“林中空地”的光在這個不斷生成的過程中去蔽進而照亮真理。

最后以波德萊爾的一首詩作結:“他生下來。/他畫畫。/他死去。/麥田里一片金黃,一群烏鴉驚叫著飛過天空?!?/p>

有所思之三:“此在與世界”

從傳統(tǒng)認識來看,一些東西之所以是真或者假,是基于“正確反映了”或“符合了”或者“一致于”某些事實、事態(tài)。針對這一點,海德格爾本人并不否認。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得出這樣的結論:“他是一個真朋友”。因為真朋友會向我們顯示他們作為人類存在的天性,同時他的友善之舉也會表明,他實際上確如他所是。海德格爾把類似的這種“真”的狀態(tài)稱為存在者的“本體真理”或“被揭示狀態(tài)”,并打了這樣一個比方,椅子之所以被揭示為椅子,最一目了然的辦法就是做出“坐”這樣簡單的行為。如果有人問進一步追問:真理是什么?海德格爾便會作出這樣的回答:真理就是“無蔽狀態(tài)”。

那么這種真理即“無蔽狀態(tài)”本身是否是可作為一個“永恒的事實”呢?自柏拉圖開始,哲學家們試圖找出某種“永恒”的形式:即我們在世界之中所感知到的變化的、速朽的對象背后所蘊藏的恒久不變的、純粹的思想。而海德格爾卻直接指出,我們不能直接觸及永恒的形而上學的真理,除了反思我們目前的處境——我們的存在之外,別無他法。這意味著,我們必須為自己找出怎樣去生活。而這一點卻我深感不安,因這似乎需要我們去相信:我們的生活有著深遠的意義和目的,我們的生活不僅僅是一件我們恰好生于此地的意外。

但在現實世界中我們常常體驗到的一種事實狀態(tài)卻是:我們時常心懷恐懼,既不能控制自己的感覺,也不能控制所處的情境。海德格爾把這種狀態(tài)稱為“被拋境況”,即我們總是發(fā)現自己“被拋入”或“被交付給”超出自身控制的境地。正是如此,自呱呱墜地到與世長辭,我們無不受制于各種我們很難抉擇之事,比如說,我們的父母是何人,我們生活在何時何地,我們的皮膚或眼睛是何種顏色。我們也會漸漸發(fā)現,自己還得接受可能的生活的某些方式的限制——我可以當一名快遞員或是一家報社記者,甚至于某一天出現奇跡實現了兒時那天真無知的“長大我要成為科學家”的預言,但我沒有辦法去做美國總統(tǒng)或者法老。那么我應該怎么辦,“聽天命”?于此海德格爾卻給出了看起來并沒有那么悲觀的指示,我們可以在一定范圍內改變我們的“被拋境況”。比如個人“窮且益堅”的意志力或后天所接受的良好的教育,這種“盡人事”的可能性的存在似乎再次讓我看見了生活之光,但另一個事實卻同時發(fā)生了,我們力圖改變這種“被拋入境況”的可能方式也要被拋入和被牽制。由此,我們時而會迷失在這種“被拋入境況”的世界之中,再也無法照亮自身,從而陷入這技術性的瘋狂的世界覺之中,正如印度上古的智者所描述的那樣:“這是摩耶,是欺騙之神的紗幔,蒙蔽著凡人的眼睛而使他們看見這樣一個世界,既不能說它存在,也不能說它不存在,因為它像夢一樣,像沙粒上閃爍的陽光,行人從遠處看來還以為是水,像隨便拋在地上的繩子一樣,人們卻將它看作一條蛇?!倍谶@個時代又有誰會如蘇格拉底一般再次向你質問:“認識你自己”。

參考文獻

[1][德]馬丁·海德格爾著,陳嘉映譯.存在與時間[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2][德]馬丁·海德格爾著,孫興周譯.演講與論文集[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

[3][美]馬克·拉索爾著,姜奕暉譯.向著大地和天空凡人和諸神[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4]肖朗.海德格爾現象學美學研究[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5.

[5][德]叔本華著,石沖白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猜你喜歡
領會海德格爾本真
海德格爾的荷爾德林闡釋進路
哲學評論(2021年2期)2021-08-22 01:53:08
當代年輕人不能領會之痛
電腦報(2021年14期)2021-06-28 11:10:06
堅守本真做教育 履職盡責顯擔當
人大建設(2020年5期)2020-09-25 08:56:30
實踐哲學視域下海德格爾的“存在”
時代人物(2019年27期)2019-10-23 06:12:00
認真領會全會精神 努力推動人大工作
人大建設(2018年8期)2018-11-13 01:19:10
死亡是一種事件嗎?——海德格爾與馬里翁的死亡觀比較
哲學評論(2017年1期)2017-07-31 18:04:00
從海德格爾的“形式指引”看《詩》《書》中的“帝”與“天”
中國詮釋學(2016年0期)2016-05-17 06:12:29
盈一月相戒指的本真自然與創(chuàng)新
領會和落實“兩個責任”的思考
學習月刊(2015年12期)2015-07-09 03:36:42
學習領會十八大報告“新意”
中國火炬(2012年12期)2012-07-24 14:13:26
合阳县| 新郑市| 资兴市| 朝阳县| 安顺市| 金华市| 扎囊县| 涿州市| 平利县| 浮山县| 佛山市| 宝鸡市| 海原县| 怀安县| 濮阳市| 上高县| 齐河县| 杨浦区| 嘉荫县| 甘南县| 灌云县| 楚雄市| 青岛市| 开化县| 深泽县| 德昌县| 双鸭山市| 和田市| 昌都县| 江都市| 吉首市| 托里县| 怀宁县| 泸水县| 托克托县| 峨眉山市| 北川| 金秀| 达尔| 重庆市| 台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