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濱
“打醬油”這個詞,如今已越來越遠離當初拿著空瓶子去雜貨店買醬油的記憶,更多變成一個帶著調侃嘲諷的網(wǎng)絡流行語??煞叛蹥v史,醬油可是我們中華民族重要的烹飪調料,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打的。
早在周代,貴為天子的飲食,少不了醬油?!吨芏Y·天官·膳夫》有載,天子的飲食分為飯、飲、膳、饈、珍、醬六大類。那時醬油,是動物肉剁成肉泥再發(fā)酵生成的油,和現(xiàn)在魚露的制作方法類似,被稱為“醢”(hǎi三聲);還有一個在造醬時加入動物血液的重口味版本,叫做“醓”(tǎn),它們共同構成詩經(jīng)《大雅·行葦》篇中的“醓醢以薦”,也就是《禮記·內則》記錄的周天子飲食中的八珍之二,“淳熬”和“淳毋”,看上去好像很高大上,但其實就是肉醬油蓋澆米飯。
幾千年前就能在天子飲食中占有重要一席,醬油在中華民族烹飪文化中的地位可見一斑,此后,先人們又嘗試在肉類之外,用黃豆、小麥發(fā)酵制醬,這一工藝經(jīng)過漢唐數(shù)代人的發(fā)展,終于在南宋臻于完善,在《山家清供》一書中首次以“醬油”之名進入中華文明的記憶,而代表菜,則是用芝麻油和醬油炒春筍,頗有現(xiàn)在油燜筍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