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游,號放翁,是南宋著名愛國詩人。他工詩文,亦長于史,其詩詞格調(diào)恢宏、豪放又清新纖麗,與楊萬里、范成大、尤裘并稱南宋四大家而成就最高。陸游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老學庵筆記》《南唐書》等。
在中國古代詩歌發(fā)展史上,以詩教子、訓子,且數(shù)量最多者,非陸游莫屬。據(jù)統(tǒng)計,在現(xiàn)存的陸游9300多首詩中,專門訓子或者言及教子的就有200首之多。陸游的教子詩,與他的《放翁家訓》一樣,是其一生生活經(jīng)驗的總結(jié),是一個負責任的家長對子孫的苦口婆心的囑告。字里行間,既洋溢著這位偉大愛國詩人的拳拳報國之心,又飽含著一個慈祥的父祖對子孫們的濃濃親情、深深愛意。
平等、開明的訓喻方式
讀陸游的教子詩,讓人強烈地感受到他從不板著面孔訓人,總是以民主的方式、平等的態(tài)度與兒孫們交流,給他們以教誨或忠告,從來不擺封建家長的架子。陸游自己說他與兒子的關系,不僅是父子,更是師友。“我鉆故紙以癡蠅,汝復孳孳不少懲。父子更兼師友分,夜深常共短檠燈?!标懹闻c兒輩們一起同窗共讀、切磋學問,共同議論國家大事,家庭生活雖然貧窮,卻是其樂融融?!案缸庸脖★?,忍饑講虞唐”“好學承家夙所奇,蠹編殘簡共娛嬉”。在《示兒》中他寫道:“吾兒從旁論治亂,每使老子喜欲狂。不須飲酒徑自醉,取書相和聲瑯瑯?!?/p>
幼子子聿科場落第,陸游沒有一句抱怨的話,反而表揚他學習努力,不計生活艱苦,鼓勵他不要灰心,堅持學習,以便將來為國效力。詩中寫道:
“雨暗小窗分夜課,雪迷長镵共朝饑。名場未捷寧妨學,史限雖嚴不廢詩?!?/p>
這樣開明的父親,真可謂是良師益友!在“父為子綱”的中國封建社會,尤其在因封建統(tǒng)治者和理學家們的倡導而綱常禮教更加強化的宋代,陸游對子輩的這種民主平等的訓喻方式,更是彌足珍貴。
陸游不僅與兒輩一同讀書,一同勞作,而且與他們一起出游、娛樂、嬉戲,彼此親密無間。《秋晴每至園中輒抵暮戲示兒子》中生動地描繪了這樣一幅老父童心未泯、愛心不減、與子相戲的場面:
老翁七十如童兒,置書不觀事游嬉;園中壘瓦強名塔,庭下埋盆聊作池。青蒲紅蓼鴻共掩映,病棕瘦竹相扶持。衰頹已作老驥臥,來往尚如黃犢馳。
陸游的許多教子詩都是在與兒輩散步、訪友、出游時寫下的。如《冬晴與子坦子聿游湖上》《夜與兒子出門閑步》《東鄰筑舍與兒輩訪之為小留》《與子坦子聿元敏犯寒至東園尋梅》等。他在與兒孫們共同活動中,常常觸景生情、即事寓教。譬如,《與兒子至東村遇父老共語,因作小詩》教育兒子豐年要想到歉年,要重視農(nóng)事,“豐兇歲所有,農(nóng)事更深論”;《東鄰筑舍與兒輩訪之為小留》詩中寫鄰居新居落成,他帶兒子前去祝賀,教育兒子和睦鄰里關系(“鄰里追隨故不疏”)、愛護房舍物品(“窮人從昔愛吾廬”)。
親情愛心的濡染浸潤
作為一個熱愛生活、感情豐富而細膩的詩人,陸游在對兒輩的關懷和培養(yǎng)上同樣無微不至,對兒孫的教育是那樣地引起他們的感情共鳴。孩子出門,他拄杖遠送,反復叮嚀;孩子返鄉(xiāng),他遠遠相迎;孩子出門,他夜深獨坐等候;孩子生病,他憂心忡忡;孩子學業(yè)進步,他欣喜若狂;孩子遇到挫折,他熱情鼓勵;孩子在外做官,他時刻掛念;孩子躬耕田間,他送飯送水。在陸游家訓詩中,這種舐犢深情時時躍然紙上。長子到淮西做官,陸游送行達二十余里,寫詩表達自己的思念,夢中都要溯錢塘江而上迎接兒子:
吾兒適淮壖,送之梅市橋。三年安得過,思汝雙鬢凋。今年當代歸,秋色已蕭蕭。迎汝不憚遠,夢泝錢塘潮。
子坦、子聿外出斂租谷,雞鳴而起,初更方回,陸游非常心疼,親自為兒子斟酒解乏:
吾兒廢書出,辛苦幸庶幾。夜半聞具舟,憐汝戴星歸。手持一杯酒,老意不可違。
他的幼子子聿去臨安行期雖不太長,可他時刻惦念,接到兒子歸家的消息,夜不能寐,自覺病體大好,同時勉勵兒子勿忘學者之責,共同為國效力。其中有幾句寫道:
今日坼汝書,一讀眼為明,知汝即日歸,明當譴舟迎?!莶菀蛔鹁疲瑸槿晔肿詢A。夜分不能寐,頓忘衰病嬰;豈惟病良已,白頭黑絲生。漸別亦不惡,益重父子情。自今日相守,北窗同短檠?!?/p>
俗語說“愛其師,信其道”。陸游是一個深得家教真味的家長,這一切都像潤物的細雨滋潤著兒輩們的心田,他們從慈父那里接受了濃濃的親情,也接受了愛家人、愛鄰居、愛蒼生、愛國家的教育和熏陶。從陸游的教子詩中可以看到,這種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的兒子個個都很孝順、知書達禮。他的長子子 和三子子修官都做得很好,尤其是子 ,他在淮西做官時,清正廉潔,頗有政聲,故任滿離職,百姓挽留;州郡長官上表朝廷,贊揚其政績。他的幼子子聿與長兄才德不相上下,他的孫子元用(德兒)也很有出息。
總之,在家庭教育上,陸游應該稱得上是一個成功的家長;在家訓史上,他卷帙恢宏、別開生面、值得我們借鑒的教子詩,寫下了彪炳千秋的濃重一筆!
(陳延斌 江蘇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傳統(tǒng)家訓文獻資料整理與優(yōu)秀家風研究”首席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