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艷鳳
摘要:生物學科是初中學科的重要教學內容,但因為其抽象的特點,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難度大大加強。要提高生物教學和學習效率,應增強生物課堂的趣味性,提倡趣味教學,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把生物教學的有效性和實效性發(fā)揮出來。
關鍵詞:初中生物 趣味性 教學方式
一、初中生物教學的概述
生物學的定義是對生命活動規(guī)律以及生命現象進行研究的學科,該學科是郭嘉教育部門規(guī)定的七年級和八年級學生必修的學科之一。根據要求,在初中階段的學習中,學生需要掌握五十個生物學科的概念知識,生物教學的主要內容就是生物學。根據要求,學生每周只需要對兩個生物概念進行了解和掌握,這樣就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避免花費過多的時間和精力在不必要的作業(yè)中。每周兩個概念的學習降低了學習難度、提高了學習效率,對于學生來說有更多的時間進行學習和練習,對概念也有深入的了解,能夠為以后高階段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學習基礎。初中階段學習生物學科,不僅僅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還應該教會學生對生命的認識,并用學習到的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生物學習學到的不僅僅是生物知識,更多的是對生命的認知,生命是一項偉大的工程,其中蘊含著無數的秘密,這需要更多的生物愛好者和研究者進行不斷的探究和研究,把握好生物學發(fā)展的方向和規(guī)律,讓更多的學生認知生物學、愛上生物學。
二、加強初中生物教學趣味性的措施
1.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實現高效教學
提高生物教學質量的突破口,是探究和了解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當然,教師在激發(fā)學生學習生物興趣的時候,才去的方式應該是多樣化的。例如生活中我們有很多習語,像“飛蛾撲火”“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等,前一句諺語側面反映出了昆蟲具備生物學中的趨光特性,后者說明的則是條件反射。利用這些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物進行教學,更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
2.適當應用比喻、諺語等提高生物知識趣味性
生物學科的明顯特征就是缺乏趣味性,知識較抽象。教師可以在生物課堂上盡量多使用生動形象的比喻或者是生活化的言語代替枯燥乏味的語言,這樣學生會更容易接受,也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生物學科中會講到血液成分,教師可以把此部分的講解轉變成一個小故事或者是一幅圖畫,把血液中的血細胞比喻成穿紅衣服的運輸隊伍,血小板比喻成巡邏的隊伍,白細胞則是保衛(wèi)整個活動的戰(zhàn)士,這樣血液中的細胞功能會呈立體出現在學生的腦海中,更容易理解和記憶。
3.重視實驗教學,增強學生動手能力
生物學科雖然比較抽象,但我們可以借助實驗教學將抽象的知識轉為具體現象,實驗室學習生物的必要內容。在生物教學中教師應該高度重視實驗教學,并鼓勵和組織學生進行生物實驗和生活中的小實驗,通過實踐提高學生對生物的興趣,在實驗操作過程中學生會發(fā)現很多現象和問題,從而不斷去研究和學習,同時也對教師和學生的探究精神提出了挑戰(zhàn)。當然,由于有些地區(qū)的教學條件有限,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進行實驗展示或者是先進的多媒體進行實驗演示,告訴學生試驗中的重點和關鍵步驟,分組做出實驗記錄和體會。
4.重視奇聞異事,增強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
在傳統(tǒng)教學中,生物教師只是把教科書中的生物理論知識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再加上生物學科自身的抽象性,學生的學習興趣變得不到培養(yǎng)和激發(fā),甚至有些學生會對該學科完全失去興趣。教師可以搜集日常生活中的奇聞異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進行分享和相互交流和探究,這樣不僅擴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和認知領取,還有利于學生之間的溝通和合作。
5.適當引入教學競爭機制
中學生所處的年齡段具有明顯的特征,競爭意識比較強,生物教師可以利用這個特點,在課堂上組織競賽活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常見的競賽活動可以是知識搶答、辯論賽等。在比賽結束后,教師應該對活動進行總結,讓學生進行自我總結和感悟,對于表現優(yōu)異的學生進行表揚,對于成績不是很優(yōu)秀的小組進行鼓勵,充分尊重每位學生,培養(yǎng)和建立學生思考的熱情,讓學生愛上教師、愛上生物課堂、愛上生物學科。
綜上所述,每個學科都有自身的特點,在面對學科教學時應該充分了解該學科和學生的特點。生物學科比較枯燥乏味,教師應該想辦法轉變以往的形式,在提高生物趣味性方面做好探究和探索,著重提高生物學科的趣味性,在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興趣的同時,提高生物學教學的實效性和高效性,讓生物課堂成為學生快樂學習的殿堂。
參考文獻:
[1]王彥霞.如何激發(fā)初中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神州,2011,(09).
[2]張潔.淺談如何加強初中生對生物學習的興趣.試題與研究,2013,(23).
[3]楊志萍.淺談如何增強初中生物教學的趣味性.課程教育研究,20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