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國翔
曾公祠也叫清廉祠,這“一祠兩名”須從七品縣官曾公說起。
曾公者,曾受一也,生于1710年,字正萬,號靜庵。他自幼家境清貧,博覽群書,研學經史,著述甚多,是當時著名的理學名人。
乾隆三十年(1765年),曾受一初任江津縣知縣時,正值3年大荒。他創(chuàng)建“救命會”,帶頭捐俸祿、賑災民,激勵百姓生產自救,建立義倉賑災??吹焦鞘萑绮?、饑腸轆轆的百姓,他都會暗中流淚。最難能可貴的是他與夫人商量,毅然將老家祖?zhèn)鼷}田與舊宅變賣,得款用于賑災,江津災民受恩動感。
要解決百姓饑荒,必須種植糧食。江津連續(xù)3年干旱,需得種植旱糧作物。曾受一想引種家鄉(xiāng)廣東的旱糧作物紅苕,便立即派人到廣東運回紅苕種,并親偕夫人到農村教農民種紅苕。后來,紅苕很快由江津傳到四川及西南各省。紅苕適應性強,不論淺丘平壩或深丘槽谷、中低山區(qū)都能生產;可以夏栽,也可以秋植;既可以單種,又可以間套種。清末《江津鄉(xiāng)土志》載:“性同粳米,最能養(yǎng)人,過荒年民無菜色?!苯虬傩辗浅O矏奂t苕,紅苕在江津種植廣泛,產量不斷增加,成為江津百姓的主食之一,被百姓稱為“半年糧”“紅苕菩薩”。
清朝乾隆五十一年(1768年),清政府正式頒布詔令,在全國推廣紅苕。江津紅苕除供本縣食用外,還向外銷售。清末《江津鄉(xiāng)土志》載:“蕃苕除自食外,還向重慶、長壽、涪州等地輸出,每歲約計千萬斤?!?/p>
隨后,曾受一又派人到江浙購回桑苗蠶種,力倡栽桑養(yǎng)蠶,并勸民儲粟備荒。曾受一還仿民歌俚調,寫就通俗易懂、瑯瑯上口的《勸農歌》《慰農歌》《憫農歌》12首,鼓勵農業(yè)生產。江津逐漸形成熱心農事的風氣,百姓因此安居樂業(yè)。此外,他還變賣家產,資助修建江津城門,擴建幾江書院,為江津培育人才。僅一兩年光景,江津物阜人豐,面貌大變。
曾受一后調任合州(今重慶市合川區(qū))知縣,因犯人暴獄逃跑,上司震怒,將其停職待處。江津百姓得知曾公落難,集議救助,派出代表趕往合川,將曾受一全家老幼七口用轎子抬回江津,一路上燃放鞭炮,吹鑼打鼓,好不熱鬧。過江登岸之時,江津百姓云集通泰門碼頭,簞食壺漿以迎。此時,他閑居幾城(江津),百姓仍優(yōu)禮有嘉,關懷備致。地方各界倘有重大宴會,均執(zhí)禮甚恭,邀其上座,奉為尊師。不久,合州案結,曾受一平反昭雪。其間,他主持修建了奎星閣和江津長江南北兩岸的文塔,祈求江津文風長盛。
數年后,曾受一年老思歸,百姓苦留不住,江津百姓自發(fā)集銀兩三千相送,但他鐵心謝絕。江津百姓只好將錢寄去他老家,為他贖回當年為救江津災民而變賣的鹽田老宅。離別之際,送者上千,泣不忍別。曾受一尚在途中,津民匯款已至老家,并已回購宅第。若再次謝絕,恐傷百姓之心,但購宅有余額,曾受一將余款退回江津。
1786年,曾公在家中無疾而終,享年72歲。噩耗傳至江津,全城百姓悲慟不已,紛紛設壇悼念。后來,縣民商議,用其退款先在通泰門右順城街原曾受一住宅處立祠,后于大土地街區(qū)城隍廟側建造曾公祠,江津百姓又稱曾公祠為清廉祠。
遺憾的是,曾公祠后來因城市擴建被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