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蘭
習(xí)近平總書記近日對文物工作做出重要指示。他強調(diào),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chǎn),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shè)的深厚滋養(yǎng)。保護文物功在當(dāng)代、利在千秋。
最近,我們在提供利用檔案過程中,發(fā)現(xiàn)河北省檔案館館藏檔案中,1951年5月保定市人民文化館趙天縱分別寫給時任河北省人民政府主席的楊秀峰、副主席金城和副主席李錫九以及河北省財政廳孫廳長、申處長的一封信。從這封信的寫作背景分析,應(yīng)該是在此前河北省人民政府主席楊秀鋒、保定市人民政府市長康修民重視文物古跡,親臨蓮池,看到亭、榭、橋、垣的損毀狀況后,責(zé)令省財政廳撥款重修,并令由保定市文化館負(fù)責(zé)具體的重修事宜。從這封信中可以看出,在百廢待興的1951年,人民政府對文物古跡的重視程度,也可以看到作為文物古跡保護工作人員對待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chǎn)的拳拳之心。
該信工筆正楷繁體豎排手寫,共計3197字。分抬頭、正文、蓮池修建沿革記、蓮池臺榭近記以及落款和時間。兩封信除抬頭不同外,信的內(nèi)容完全一致。一封的抬頭為楊主席、金副主席、李副主席,一封為孫廳長、申處長。落款均為趙天縱謹(jǐn)呈,五月二十二日。我們分析,保定文化館趙天縱專門撰寫了《蓮池修建沿革記》和《蓮池臺榭近記》,并就如何為游園者提供有深度的指引以增加游人的興趣和考證趣味提出了建議,目的在于強調(diào)蓮池的歷史悠久和蓮池中各種亭榭樓閣等古跡保留至今的不易,以激發(fā)游人發(fā)思古之幽情,且引起游園者對古跡的重視。該信除真實記錄了在百廢待興的1951年人民政府對文物古跡的重視之外,還對蓮池修建沿革以及蓮池臺榭名稱、由來、建造時間、位置等均做了詳細(xì)記述。
一、信的正文
承蒙省市各省長重視古跡之保管,囑將蓮池殘破頹廢之處重加修葺,并奉準(zhǔn)撥款備用,實保市廣大人民之幸,茲謹(jǐn)擬具蓮池修建沿革記,及蓮池臺榭近記各一份,隨函奉上,敬希鑒核指正,并擬依照蓮池臺榭近記,將各館亭之名稱、來歷、建筑歲時、地勢遠(yuǎn)近,就其可考知者書于木牌,釘于館亭旁側(cè),藉期游人來園一覽,增加興趣,供備考證,因以促進其愛護公園之心,是亦有其巨大之意義,不知是否有當(dāng),專此呈請。批示只遵,謹(jǐn)致敬禮。
二、蓮池修建沿革記
保定蓮池,素稱河北名勝,自唐上元二年(肅宗年號)鑿池建亭,名曰臨漪(見清郭云豐蓮花池臺榭記)。以其建于池之中央,又名水心亭。(本清苑縣志)。其譯不可考。元守帥張柔始辟其地為別墅,因臨漪亭故址,崇構(gòu)館榭,規(guī)模始大。又引滿城縣一畝泉水,曲折經(jīng)由西水門灌入于池。(以上本保定府志)。植蓮池中,每屬夏令,葉碧接天,荷香四溢,亭前池畔,披襟當(dāng)風(fēng),悠然意遠(yuǎn)。明知府張烈文修葺。萬歷(神宗年號)間,知府查志隆復(fù)拓其地,增置堂、寢、門、廊、臺榭。(以上本保定府志)。清康熙帝、乾隆帝、嘉慶帝、慈禧后及光緒帝均曾駐蹕于此,踵事增華,益見美備。(以上本清苑縣志)。清雍正十一年總督李衛(wèi)于蓮池西北隅設(shè)立書院、講堂、書屋,是為蓮池書院成立之始。同治間,總督官文重修。光緒間,總督李鴻章重修。(以上本保定府志)。是時聘貴筑黃彭年主講。又購書二萬一千余卷,辟“學(xué)古堂”以課諸生。其后,武昌張裕劍、桐城吳汝綸相繼主講,蓮池之名聲益遠(yuǎn)。庚子(光緒二十六年)年八月以義和拳抗洋事變,英、德、法等八國聯(lián)軍犯保,縱火焚燒,蓮池臺榭,半成灰燼。后經(jīng)總督楊仕驤重修,漸復(fù)舊觀。是時以萬卷樓及院北草堂等院宇,劃歸學(xué)校。其時書院改校,方在經(jīng)始也。(以上本清苑縣志)。頃歷時又久,河北省府楊秀鋒主席、保定市府康修民市長,觀園亭之殘缺日甚,橋、垣之漸就傾圮,撥款重修,委文化館董其事。余于臺榭名稱、來歷、建立歲時,既別已為文考記矣,關(guān)于蓮池之修建沿革,復(fù)略述如右,于覽夫斯園史跡之悠久,修筑之不易,更冀夫來□游矚者之重視斯園也,是為記。
1951年五月廿二日趙天縱撰
三、蓮池臺榭近記
蓮池臺榭近記小引
保定蓮池遠(yuǎn)自唐上元間鑿池建亭。今之臨漪亭,即最早之建筑。元代守將張柔擴充構(gòu)筑,規(guī)模始大。清雍正間,就址創(chuàng)設(shè)蓮池書院,人材輩出,聲名益遠(yuǎn)。清乾隆帝、嘉慶帝、慈禧后、光緒帝又復(fù)先后巡幸,駐蹕于此。池內(nèi)幾番續(xù)修,樓館亭榭,翼然秀起,洵為各園勝跡。以故前人題詠甚多,顧于池內(nèi)臺榭敘述漏略,又以年代久遠(yuǎn),來池游者,不惟不悉其歷史,并不悉其名稱,山石林泉,未免減色,謹(jǐn)按清郭云豐蓮花池臺榭記(以下簡稱臺榭記)記載獨詳,可資考證,爰依之記出。頃間上級以園亭建筑,諸多剝蝕,橋、垣、漸就傾圮、奉準(zhǔn)撥款重修,并擬于修竣后將各館亭得名由來,經(jīng)歷歲時,地勢遠(yuǎn)近,就其可考出者,書于木牌,釘于其側(cè)。庶□游人觀覽,興起思古之幽情,因以振發(fā)其愛護公物之美德,是則區(qū)區(qū)之意爾。
一九五一年五月 日,趙天縱謹(jǐn)識
春午坡
臺榭記載:“池門北向,內(nèi)為重門。屏于重門者為春午坡。昔時牡丹耀日,紅葉翻階,故有是名?!逼略诮翊箝T內(nèi)前后兩假山之間。前假山之南正中鐫有春午坡三字。并有清乾隆帝題詩石刻四,其中三石嵌于前假山之南,一石嵌于后假山之北。
御碑亭
臺榭記載:“(春午)坡之南為御碑亭,三亭并峙,形制不一。”今則覆以長廊,與記載已不相同。今廊內(nèi)碑刻,計有清乾隆帝御書賜直隸總督周元理詩碑。賜直隸總督劉歲峨詩兩碑,賜直隸總督梁肯堂詩碑,清嘉慶帝御書賜直隸總督溫承惠詩碑,賜直隸布政使方受疇詩碑。道光帝御書賜直隸總督那彥成詩文碑,及其他重修蓮池諸碑。又有清巡撫于成龍撰重建張光祿羅彥井亭碑銘,及彭海春撰張忠烈公井亭詩碣,對于張羅彥死難事甚悉。按明末農(nóng)民義軍分路攻保,張羅彥時已致仕,守城抗拒,城破自戕死。明末政府政治腐敗黑暗,壓榨人民劇烈,以致農(nóng)民組成義軍,起而反抗。張羅彥立于反人民地位,阻礙義軍進展,使義軍不得早日兼程疾進,會師京都,實人民之罪人,民族所不取。是皆由于其出身于地主階級,又久為沒落統(tǒng)治階級服務(wù),遂以其剝削者之思想,支配其頑強行動,甘與人民為敵,至死而不悟也。
濯錦亭
臺榭記載:(由御碑亭)西行,有亭曰濯錦。傳說此亭與臨漪亭建筑為最早。
藤花榭
臺榭記:“榭前古藤數(shù)本,枯根蟠地。濃陰廖天。東迎濯錦亭,西鄰高芬閣也”今則古藤尤是而榭已無存。
高芬閣
今為高芬軒,閣上有題匾。臺榭記:“閣外有臺。砌腳浸渠,波心印月,今閣與臺均依舊存在。傳說高芬為清代一宮娥,隨清帝后巡幸來此。高芬曾過是地,自云“建閣于此,小憩最宜”。地方官吏遂為之建閣。高芬不過一宮女耳。因一言而建閣,可見專制王朝之豪華奢靡,與夫地方官吏逢迎內(nèi)廷之甚。今軒內(nèi)壁間嵌有清康熙帝親題石刻“龍飛”二字。
宛虹橋
臺榭記:“(高芬)閣西為奎畫樓,由樓西南渡宛虹橋”。奎畫樓今已無存。
臨漪亭
臺榭記“由(奎畫)樓西南渡宛虹橋至宛虹亭。今所謂笠亭,昔所謂臨漪亭也”。又云:“自唐上元二年,鑿池建亭,顏曰臨漪”。又名水心亭。見清苑縣志。蓮池內(nèi)以此亭為最古。
凌空橋
臺榭記:“(臨漪)亭南有凌空橋,登之如在天際”。
灑然亭:
臺榭記:“由(奎畫)樓直西行,曲折盤旋,從假山隙徑出,過灑然亭”。亭在今蓮池西北隅。
響琴榭
今在灑然亭之西,臺榭記:“此為溪水入池,泉聲冷冷,塵俗可滌”。今榭中題有“響琴”二字。
君子長生館
臺榭記:“其(響琴榭)南為君子長生館,俗稱釣魚臺,昔所謂鶴樂也。同治辛未,陳觀察乃改名,其跋云:“蓮池久涸,因修志開局。始引泉種荷。適肅寧令以“君子館磚”拓本至,有曰“君子長生”者即以題額”。館今為文物展覽室。室內(nèi)陳列歷代古物,如磁器、銅器、玉器、古磚瓦、名人書畫之類。定期展覽,供民眾游矚。
藏經(jīng)閣
閣中原為廢藏“藏經(jīng)”之所。今改為樓,樓下為博物展覽室,室內(nèi)陳列禽鳥、魚類、其他動物以及關(guān)于衛(wèi)生諸標(biāo)本,亦定期展覽。樓上為文化館職員宿舍,傳聞樓建于庚子---清光緒二十六年兵亂以后。
煨芋室
據(jù)臺榭記謂室在蕊幢精舍內(nèi)。今文化館東屋,檐內(nèi)有楊士驤題煨芋室匾額一。當(dāng)即其地。傳聞清慈禧后曾駐臨煨芋于此。遂以為名。此地西為藏經(jīng)閣,東為蕊幢精舍,似為僧房。專供藏經(jīng)誦經(jīng)之用者。
不如亭
臺榭記:“旁一井,泉甘列,南為蔬圃,故以不如名亭”。傳說亭下有井,即明末張羅彥家人相從死難處。亭即清巡撫于成龍撰重建張光祿羅彥井亭碑銘中之不改亭,所謂“建亭于井上”者也。亭中原有石刻,“泉水猶香”四字,今已不知移置何處矣。
小紅橋
今在煨芋室之東,康樂廳之西。
藻詠樓
臺榭記:“(由不如亭)北望藻詠樓,盈盈隔水,岸削千尺?!苯衿涞匾逊菢?,疑經(jīng)兵火后而又改建者,今歲改名康樂廳,為廣大人民講演、游藝、娛樂之所,尋繹“藻詠”字義,原建筑似專為皇帝或貴族歌詠吟誦以供少數(shù)人歡樂之地,今則為廣大人民活動游覽場所,效力大有不同,意義亦未可相提并論矣。
紅棗坡
臺榭記:“循(不如)亭而東為紅棗坡坡最高”。似在今六幢亭附近地。
六幢亭
在今不如亭之東高坡上,保定府志載,“光緒間,總督李鴻章重修……于奎畫樓之北建六幢亭”。據(jù)黃國瑄所記,知六幢亭原在奎畫樓之北,今之六幢亭乃以后所改建。
寒綠軒
臺榭記:“(紅棗)坡之東為寒綠軒”。今軒外檐內(nèi)有寒綠軒題匾,軒內(nèi)滿藏尚未整理之舊書。軒別為一院,周有短垣,其中一部房,為職員宿舍。
白石橋
臺榭記:“在(紅棗)坡之北為白石橋,雕欄奇麗,蜿蜒臥波”。
篇留洞
臺榭記:“(白石)橋北為篇留洞,洞口南入西北出”。洞之北口有清乾隆帝篇留題詩石刻,后來即以篇留名洞。
觀瀾亭
臺榭記:“(篇留)洞左有亭曰觀瀾,昔所謂“含滄亭”也。今亭中題有觀瀾二字。
水東樓
臺榭記:“(由觀瀾亭)東北過平橋為水東樓”。今樓上下為文化館圖書室藏書之所。
圖書室
原名圖書館,系在水東樓之北,傳說建于民國元年。臺榭記:“(水東)樓側(cè)為鹿樂,五鹿踏花,時聞呦呦聲”。此地在建館前蓋為畜鹿處。
注:□為原文辨別不清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