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夢妮
摘要:庫切的小說《?!窐?gòu)筑了一個機制完整的男性帝國。白人男性是具有獨立自我身份的存在,他們控制話語權(quán)并主導(dǎo)帝國的機制運作。蘇珊·巴頓是一名生活在男性帝國穹頂之下的白人女性,她擁有強烈的自我意識,敢于質(zhì)疑男性話語霸權(quán),卻又不得不依附帝國男性而存在,其尷尬的“他者”身份注定她無法為自己和他人言說。
關(guān)鍵詞:帝國;女性;話語;“他者”
中圖分類號:I106.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7836(2016)08010803
一、引言
《?!罚‵oe,1986)是南非裔作家?guī)烨袑τ骷业つ釥枴さ迅5男≌f《魯濱遜漂流記》的一次具有顛覆意義的改寫。眼下對小說本身文本解讀的不在少數(shù),學(xué)者大多偏重于運用后現(xiàn)代、后殖民、女性主義、敘事策略等理論來分析小說。而對小說女主人公蘇珊·巴頓這一人物形象的解讀,雖有涉及,但多是一帶而過。笛福創(chuàng)作的《魯濱遜漂流記》中并沒有蘇珊這一人物,那么庫切為何極盡筆墨把這原本缺席的女性形象拉入讀者的視野?在小說《?!防铮K珊作為一位有“聲音”甚至有寫作能力的女性,她能否代表女性這一弱勢群體,在男性帝國的權(quán)力運行機制之下,強而有力地發(fā)聲?
二、男性帝國權(quán)力運行機制
小說圍繞荒島主人克魯索、奴隸星期五、落魄作家福,以及女主人公蘇珊·巴頓這幾個人物展開敘述。海島荒無人煙,只有主人克魯索和被割掉舌頭的奴隸星期五。荒島生涯讓蘇珊清楚地認識到:在這個男性構(gòu)建的帝國之下,女性只能作為附庸而存在??唆斔魇巧a(chǎn)資料的占有者,他搭建茅草屋,制作生產(chǎn)工具,修筑梯田,馴化星期五。而作為荒島唯一的女性,蘇珊只能通過共同的語言和克魯索進行溝通交流。對她而言,逃離這個小島是一個無法抑制的欲望。她問克魯索為什么不造一艘小船逃離這個小島,克魯索卻說,“我對你內(nèi)心的欲望一點興趣都沒有。你的欲望與其他的事情有關(guān),與這個島毫不相干,不關(guān)這個島嶼任何事。在我們這個島上,我們要勞動才有吃的。”[1]31克魯索的話道出了兩個事實:其一,女人的思想、意志和欲望都與島的存在不相干。在帝國的權(quán)力機制之下,女人是可有可無,無足輕重的。其二,勞動乃生存的根本。勞動是必不可少的,不勞動就無從獲得生產(chǎn)資料,缺少生產(chǎn)資料就無法維持帝國的運行。這樣看來,小島其實是帝國的縮影。
當然,暴力是帝國權(quán)力機制建立的另一個要素。小島成為一個井然有序的“帝國”,離不開暴力的顯現(xiàn)。島上沒有野蠻人,克魯索唯一的威脅便是奴隸星期五。故事中星期五的舌頭被殘忍地割掉了,其原因我們無從得知,但星期五的失語、沉默使克魯索成為小島帝國唯一的“國王”。島上是否有法律對他而言已經(jīng)不再重要,因為主奴關(guān)系一旦確立,權(quán)力的劃分就已在克魯索和星期五之間形成一種無須言說的默契。
女性在整個男性帝國的機制之中只是一種渺小的存在,女性是客體,是他者,是帝國男性的附屬品。西蒙·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指出了父權(quán)中心文化對女性的界定:“女性是作為一種對象存在于這個男性化社會中的,她們是一些沒有主體的物。在大部分的人類歷史中,女性是缺席的,她們是各種力量共同塑造成形的,而對于大多數(shù)男性來說,女性只是傳宗接代、照顧家庭的工具?!盵2]蘇珊擁有強烈的自由意識,在荒島生存時卻只能向克魯索搖尾乞憐,這時,女性被壓抑的主體意識和弱者的地位凸顯出來。小說多次描寫了蘇珊對克魯索男性霸權(quán)的質(zhì)疑與反抗,蘇珊本身具有反抗意識,但行動往往拖了后腿。一開始她就知道克魯索才是島上的“君主”,她行事處處小心翼翼,誠惶誠恐。她也害怕克魯索會因高燒死去,致使她落入“野蠻人”星期五之口,于是對克魯索百般照顧。一方面,她渴望自由,敢于發(fā)聲,勇于挑戰(zhàn)權(quán)威。另一方面,她又不得不依附于島上權(quán)力的擁有者克魯索。男性帝國以男權(quán)為中心的運作機制早已在蘇珊·巴頓的內(nèi)心生根發(fā)芽,她習慣了女性應(yīng)當扮演的“正確”角色,并且默認了男尊女卑這樣的社會地位劃分。因此,在這樣的男性帝國權(quán)力運行機制之下,真正具有革命性、超越性的女性也就無從談起了,她充其量只能算是在男性帝國的陰影下隱匿了自己真實聲音的女性。
三、帝國體制下的話語
男性帝國的體制無法脫離權(quán)力而存在,話語成為實現(xiàn)權(quán)力的一個重要途徑。根據(jù)??轮R考古學(xué)的觀點,話語是連接語言、知識和權(quán)力的一種思維方式。“權(quán)力和知識的關(guān)系是密不可分,交互作用的,擁有權(quán)力意味著可以操控知識話語,使其為自己所用,反過來,擁有知識又可以證明權(quán)力關(guān)系并使其合法化。”[3]106在荒島,是誰掌握知識,控制語言,擁有權(quán)力?克魯索是一個歐洲白人男性,是先進文明的繼承人、先進文化的持有者。不論是在《魯濱遜漂流記》還是《?!防锩妫覀兌伎吹搅艘粋€動手能力強,富有生活智慧的統(tǒng)治者形象,是他掌握著生產(chǎn)資料,控制著語言??唆斔鲿绦瞧谖逡恍?yīng)付日常生活需要的簡單詞,如“木頭”“唱歌”“做”等。這些詞大多是些生活詞匯或是方便他下命令的“動作”詞,教會星期五這些無疑便利他行使主人的權(quán)力,而“星期五的沉默是因為他不能說話,所以只好日復(fù)一日地任人隨意塑造?!盵1]109控制了語言相當于擁有了權(quán)力,擁有權(quán)力則意味著掌握了話語權(quán)。
帝國語境下,女性掌握話語權(quán)顯然不切實際,故事的敘述者往往占據(jù)著話語的高地。小說《?!分形谋镜臄⑹稣呤翘K珊·巴頓,但她的敘述是否真正可信呢?言語和權(quán)力密不可分,要想講出自己的故事,首先要爭取言說的權(quán)利和自由。小說《?!访鑼懥伺魅斯K珊荒島落難的故事:她漂流到人跡罕至的小島,被克魯索、星期五所救,從此開始了她的荒島生涯;之后,克魯索因高燒死去,她和星期五被過往的船只所救;最后,她來到作家福的家中,希望福能如實記錄下她的故事,可是福對她的故事卻提不起興趣,他只關(guān)心故事是否能夠吸引讀者,從而一味地迎合出版商的口味。福擅自篡改了原本屬于蘇珊·巴頓的故事,并為故事添加了一條奇異的線索,即母女失散相互找尋。可到了最后,蘇珊也沒能出現(xiàn)在福的小說里,而是永久徹底地被抹去了,故事的主角變成了具有英雄氣概的殖民者魯濱遜(即克魯索)。而蘇珊自始至終也沒能用自己的言語講述真實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在福建構(gòu)的男性帝國之中,講述故事、揭露真相、言說歷史這樣宏大的事情并不是蘇珊一個弱女子可以完成的。而對于庫切而言,把敘述的權(quán)力賦予蘇珊不如交給《?!沸≌f的文本本身來得更直接、更震撼。男性和女性共同構(gòu)筑了男性帝國的話語權(quán)力圖景,庫切正是利用文本對這種現(xiàn)象進行披露,凸顯沉默者的聲音,把真實原原本本地放到讀者面前。
后殖民語境是相當復(fù)雜的,話語霸權(quán)也不單單體現(xiàn)在性別上,倘若男性于同一個空間共存,話語霸權(quán)爭奪的焦點勢必會落到種族差異上。同為男性,小說《福》中的克魯索和星期五是主奴關(guān)系,這種關(guān)系一早便確立下來,并在他們的共同維持下保持絕對的穩(wěn)定。顯然,克魯索和星期五這種主奴關(guān)系是建立在剝削與被剝削的基礎(chǔ)之上的。星期五是個沒了舌頭的黑人,喪失了言語的功能,但這并不代表他沒有言說自己的欲望。星期五會定期去某一片海面撒下白色的花瓣,反復(fù)吹奏同一首“曲子”,他愛跳舞,喜歡穿裙子,有時候還會戴假發(fā)扮成福伏案寫作時的樣子。星期五正常言說的權(quán)力被殖民者殘忍地剝奪,他只能通過其他的“話語”方式來表達自己,而克魯索只教星期五一些生活和勞動的常用詞,反而暴露了殖民者的剝削實質(zhì)。
反觀蘇珊,面對高高在上的帝國男權(quán)代表克魯索,她抗拒男性權(quán)威,呼吁平等,卻在和星期五相處的過程中暴露出軟弱和不徹底的一面。星期五舌頭被割,不能自我言說,只能永久保持沉默。蘇珊不止一次質(zhì)問克魯索是誰割了星期五的舌頭,并對星期五失去“舌頭”提出多種假設(shè)。沒有舌頭并不代表無法言語,言語也不僅僅局限于開口說話的層面?!罢Z言不僅是字詞,它更本質(zhì)的是人介入這世界的條件。”[4]星期五正是通過非語言的方式介入到小說的世界當中。而作為一名白人女性,來島上之前受到過先進文化的熏陶,習慣了文明世界的一切。第一眼見到星期五時便下意識地在心里給他貼上了“cannibal”(食人族)的標簽。在《?!防锩?,“庫切讓星期五的沉默在文本中盡情地表演,而到了最后,星期五的沉默更是成為壓倒一切的力量?!盵5]這壓抑了許久的力量終于通過這種冷暴力的形式突然爆發(fā)出來,最終他獲得了另一種言說方式——沉默。蘇珊作為一名來自殖民世界的白人女性,她沒有權(quán)利代星期五發(fā)聲,也不能完整地言說發(fā)生在星期五身上的真實的事,而真相將一直湮沒在帝國白人男性的話語霸權(quán)世界里。
四、尷尬的“他者”身份
西方世界象征著理性、文明和權(quán)威,庫切筆下的敘述者幾乎無一例外是白人。因此,這樣的殖民語境不容許任何“雜音”出現(xiàn),這樣,身份的問題就得以凸顯。博埃默指出:“后殖民的理論家們將殖民地的人民稱之為‘殖民地的他者(Colonial other),或徑直稱為‘他者(Other)。”[6]那么,“他者”的對立面當然是“自我”,在西方人眼中,“自我”相對于“他者”是更優(yōu)越更高級的存在,“自我”顯然具有排他性,并長期以各種方式來壓迫“他者”,從而凸顯“自我”的存在價值?!陡!分械摹白晕摇敝赶蛄藣u的主人克魯索,他占據(jù)著支配地位,而被支配的是島上唯一的有色人種星期五。這樣一個“他者”的身份,讓星期五在這本小說中失語沉默,而這無疑是庫切有意為之的,目的是揭露帝國殖民者對“他者”的壓迫及剝削。在殖民者的話語中,“他者”的聲音往往是缺席的。
“自我意識是自在自為的,這由于、并且也就因為它是為另一個自在自為的自我意識而存在,這就是說,它所以存在只是由于被對方承認。”[7]對于共同生活在白人世界里的克魯索、蘇珊和福而言,白人女性較之白人男性,顯然處在“他者”的位置,蘇珊的確具有較強烈的自我意識,但她要依附于白人男性來建立“自我”。在荒島,她依賴著男性權(quán)力的代表克魯索求得生存,到了福的家中又靠著福提供的住所和錢勉強過活;她擁有傳奇的經(jīng)歷,卻對自己的寫作能力充滿懷疑。當她同克魯索發(fā)生一次性關(guān)系之后,蘇珊用了“使用”一詞描述她和克魯索的男女關(guān)系。被“使用”,是女性被邊緣化、被物化的最大體現(xiàn)。在男性眼中甚至在女性自己的眼里,女性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他者”,只能作為其欲望發(fā)泄的對象而存在,女性存在并依賴于男性這種“自在自為”的獨立自我意識。
同為“他者”,同為帝國白人男性壓迫的對象,種族差異決定了蘇珊和星期五之間不對等的對話關(guān)系。蘇珊是一名白人女性,較之白人男性是處于弱勢地位的“他者”。弱者的身份令她對星期五的遭遇唏噓不已,而白人的身份、意識形態(tài)造就了她的軟弱性。同時,她是白人,是更為文明優(yōu)越的存在,也是殖民者。種族偏見在蘇珊的潛意識里是根深蒂固的,在殖民者的意識形態(tài)里,“他者”往往是骯臟、野蠻、落后的化身。第一眼看到星期五她就認定他是食人生番,是野蠻的化身,甚至不自覺地對星期五產(chǎn)生一種深深的“厭棄”。她內(nèi)心對文明的認同使得她萌生了帶領(lǐng)星期五走向文明世界的彼端的念頭——教星期五寫字。但當星期五沒有取得任何進展時,她開始變得煩躁,逐漸失去了耐心。福曾指出,她強迫星期五學(xué)寫字的行為與買賣奴隸的奴隸販子的行徑并無二致,她才是真正“騎驢子的人”。當星期五在石板上畫下一排排長著腳的“眼睛”時,蘇珊想要展示給??矗瑓s被星期五擦得一干二凈。星期五借圖形言說自身,卻對殖民者的“凝視”加以拒斥?!爸趁裾叩淖晕液椭趁竦氐乃咧g的關(guān)系顯然是不對等的,包含著一種深刻的權(quán)力關(guān)系,自我是主體和注視的中心,他者是客體對象,而絕不是一個進行交流的主體,是被注視者。”[3]225殖民者登高望遠,對被殖民者投來“凝視”的目光,妄圖窺視被殖民者。而站在高地的觀看者,除了克魯索、福,還有蘇珊·巴頓。作為一位具有反抗意識并對被壓迫的“他者”飽含同情的白人女性,她無法沖破白人身份的束縛,不自覺地成為了帝國白人男性的“同謀”。不對等的對話身份決定了蘇珊·巴頓無法代星期五言說,其尷尬的“他者”身份使她遭受到來自殖民地白人男性和黑人奴隸的雙重拒斥,從而無法為自己或是他人言說。
參考文獻:
[1]J.M.庫切.福[M].王敬慧,譯.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7.
[2]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下冊[M].陶鐵柱,譯.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8:638.
[3]米歇爾·福柯.規(guī)訓(xùn)與懲罰[M].劉北成,楊遠嬰,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9.
[4]徐賁.走向后現(xiàn)代與后殖民[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96:136.
[5]高文慧.后殖民文化語境中的庫切[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8:240.
[6]博埃默.殖民與殖民文學(xué)[M].盛寧,譯.牛津大學(xué)出版社,1998:22.
[7]黑格爾.精神現(xiàn)象學(xué)[M].賀麟,王玖興,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3:122.
Susan BartonA Woman under the MaleDominated Empire Mechanism
FENG Mengni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 China)
Abstract:J.M.Coetzee has built an empire in his novel Foe, in which male characters with independent identity dominated the empiremechanism, possessing the power of discourse. Susan Barton, a white woman living in the empire, was rebellious and longing to get rid of the oppression of men. With strong selfconsciousness, she was against the discourse hegemony of men, whereas at the same time she had to count on men to survive. Such embarrassing identity as “the other” has predestined her incapability of voicing for herself or others.
Key words:empire; female; discourse; “the other”
(責任編輯:劉東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