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義霞
摘要:熟悉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的手術配合及護理方法。選取手術室2014年1月~2015年1月手術室行人工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30例手術配合及護理方法。通過認真積極的配合恰當?shù)淖o理方法,手術順利完成,無并發(fā)癥發(fā)生。手術室護理人員充分的術前準備,熟練的手術配合,是保證手術順利完成的關鍵,預防了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提高了手術的效果。
關鍵詞: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手術室;護理
人工關節(jié)置換術是指采用金屬、高分子聚乙烯、陶瓷等材料,根據(jù)人體關節(jié)的形態(tài)、構造及功能制成人工關節(jié)假體,通過外科技術植入人體內,代替患病關節(jié)功能,達到緩解關節(jié)疼痛,恢復關節(jié)功能的目的。人工關節(jié)置換術是二十世紀最成功的骨科手術之一。全髖關節(jié)由人工髖臼和人工股骨頭組成。過去二者均用金屬,實踐癥明并發(fā)癥多,現(xiàn)已不用。目前國內外均用超高分子聚乙烯制成的髖臼,低強度模量金屬制成的人工股骨頭。人工全髖關節(jié)的類型和設計較多,主要是股骨頭的直徑和與骨固定的髖臼面的設計。較厚的髖臼,直徑相對小的人工股骨頭組成的全髖,頭臼磨擦力小,人工臼穩(wěn)定,局部反應小。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的并發(fā)癥除有人工股骨頭置換的并發(fā)癥外,尚有人工髖臼的松動,脫位及負重區(qū)的超高分子聚乙烯面磨損后引發(fā)的局部反應。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患者30例,女19例,男11例,年齡65~80歲,平均年齡69歲。其中股骨頸骨折10例。股骨粗隆粉碎性骨折2例,股骨頭無菌性壞死6例。合并高血壓者7例。
1.2方法
1.2.1麻醉方式:全身麻醉;手術體位:側臥位。組成3~4人小組,麻醉師站在患者頭部,負責觀察患者情況,保護氣管導管、硬膜外導管,扶托患者頭頸部;其他2~3人分別站在手術床兩側,扶托背部、胸腰部及下肢,搬動患者時步調要一致,將患者脊柱向同一縱軸位轉動,避免牽拉或損傷;患者取健側臥位90°,兩手臂向前伸展放于雙層托手架上,腋下墊一腋墊,距腋窩10cm,約束帶固定雙上肢;頭部下方墊高約20cm后再放上頭圈,耳廓置于頭圈空隙處;胸背部兩側各墊一大軟墊,用骨盆固定架固定,防止身體傾斜晃動,兩腿之間墊一軟墊,健側下肢屈曲60°~70°;胸部手術患者,胸下墊一軟墊。
1.2.2手術步驟
1.2.2.1切口與顯露,切口選擇應依據(jù)髖關節(jié)畸形、軟組織攣縮情況、術者的經驗和習慣而定。選擇原則應能便于軟組織松解、關節(jié)充分顯露和假體置入。臨床多用后外側、前外側切口和顯露途徑(見髖關節(jié)顯露途徑)。本文以前外側切口為例敘述。
1.2.2.2顯露髖關節(jié)囊后,分離關節(jié)囊外的粘連,充分顯露其前方,上方及下方,上至髖臼周邊,下至大轉子基底,切除關節(jié)囊及滑膜。將髖關節(jié)外旋、內收,使股骨頭脫位,切除髖后方殘留的關節(jié)囊和滑膜。如髖關節(jié)強直,應先鑿斷股骨頸,然后用髖臼鑿取出股骨頭。脫位后應結合術前畸形仔細檢查軟組織攣縮情況,并于松解,直至髖的各方向活動無阻礙為止。
1.2.2.3切除股骨頭,修整股骨頸,擴大髓腔。用干紗布塞緊髓腔止血,暫勿置入假體,以免影響髖臼的處理。
1.2.2.4清理髖臼,在髖關節(jié)周圍軟組織中有坐骨神經,股動、靜脈和股神經,為避免損傷,應用帶尖或帶齒拉勾,尖齒勾在髖臼緣外的骨上后,向外傾斜即可拉開周圍軟組織,這樣可避免滑脫,并可滿意顯露髖臼。切除關節(jié)盂唇、圓韌帶、所有臼內軟組織及軟骨面。如果骨質很硬,可用圓鑿切除一層軟骨下骨;如髖臼緣有過多骨贅,應予適當切除;如頭臼融合,應先用平鑿在頭臼間刻痕,再用髖臼鑿將頭部鑿除,形成一個假臼。用與髖臼大小適合的髖臼銼加深加大髖臼,直至能完全容納髖臼后,再適當擴大,因人工髖臼緣最多不能超出原臼緣0.5cm,還必須留出充填骨水泥的空間。用髖臼銼時應注意方向,即外傾40°~50°,閃傾10°~15°,以便人工髖臼的安置。同時注意髖臼外緣頂部的骨質不能去除太多,以保持術后人工髖臼的穩(wěn)定;又臼的內壁較薄,銼時注意不要穿透,對骨質疏松患者尤需注意。然后在髂、恥、坐骨上各刮一0.8cm直徑、1cm深的骨孔填入骨水泥后可以強化骨水泥的粘固強度。最后用生理鹽水沖洗,清除所有血液、凝塊和骨屑,用干紗布壓迫、徹底止血,必要時可用電凝、雙氧水或止血纖維止血,然后保持干紗布壓迫直至應用骨水泥充填。
1.2.2.5安放髖臼:術者換手套,待助手混合骨水泥到不粘手套時,即用手指將骨水泥均勻充填到干燥的髖臼內,3個強化孔也必須注意充滿。然后把髖臼壓放在髖臼床的粘固劑上,一般多將臼帽先下斜貼緊臼的后下緣,然后迅速用髖臼調位加壓器向前上方擠壓使之與臼床緊密均勻貼附,并利用調位器的二臂,根據(jù)體位調正和保持人工髖臼于外傾45°和前傾10°~15°位;同時,將髖臼周圍溢出的粘固劑刮除,但不能損壞骨與臼帽間的骨水泥。維持加壓直至粘固劑固化后,才可去掉調位加壓器。如在骨水泥開始硬化后,移動臼帽的位置,勢必將骨水泥從骨或臼帽上拉開而松脫,必須避免。如果發(fā)現(xiàn)臼帽安放位置不當,則應果斷地在骨水泥尚未完全固化前取出帽與骨水泥,重新安放。沖洗干凈后,再重復上述步驟,用加壓器擠壓人工髖臼。如有血色液體自骨水泥與骨或臼帽間溢出,說明固定不會好,也應取出重新安放。如果固定牢靠,即可檢查并清除骨贅、多余骨水泥及散在軟組織中的骨片等。
1.2.2.6股骨頭置換
1.2.2.7縫合:用1∶1000新潔爾滅液沖洗、浸泡5min后,用生理鹽水沖洗傷口。徹底止血,關節(jié)附近放入負壓吸引管,經切口外皮膚上另戳一小切口中引出皮外,然后分層縫合傷口,加壓包扎。
2 結果
30例患者安全度過手術期,無并發(fā)癥發(fā)生,術后髖關節(jié)恢復功能好,對手術室護理滿意。
3 討論
3.1術前準備 手術前1d巡回護士到病房進行術前訪視,了解患者的一般情況及全身狀況,進行術前宣教,了解抗生素的使用情況,囑患者術前禁食8h,禁水6h,告知患者手術的方法、適應癥、優(yōu)點等。積極耐心的回答患者的疑問,消除患者對手術的恐懼。手術前1h器械物品準備,如電刀、麻醉機、C臂機等。術前30min將患者接進百級手術間,限制參觀人員,調節(jié)好溫濕度,盡可能減少術后感染的機會。
3.2術中配合
3.2.1巡回護士配合 術前30min將患者接進百級手術間,嚴格三查八對制度,認真核對患者的姓名、床號、性別、年齡、住院號、手術部位、手腕帶等基本情況。建立靜脈通道,保證輸液通暢,嚴密觀察生命體征,擺放合適體位,協(xié)助麻醉醫(yī)生實施麻醉,調節(jié)室溫22℃~24℃,注意保暖,預防低體溫的發(fā)生。麻醉后擺放好手術體位,采用健側臥位,身體與手術床保持90°身體軸線與手術床平行,以軟墊置于患者胸部下方及兩腿間,使用床側位架,將患者穩(wěn)固于手術床上,雙上肢放于托手架上,約束帶固定。連接負極板、電刀、吸引器等。在術前、書中、術后和器械護士共同清點紗布、縫針等器械。隨時供應臺上所需要物品,嚴密觀察生命體征、出血量、尿量等。監(jiān)督手術醫(yī)生及器械護士無菌操作原則。減少創(chuàng)傷,積極有效應對突發(fā)時間的發(fā)生,做好各種記錄。
3.2.2洗手護士配合 熟悉手術步驟,熟練配合手術醫(yī)生,方便及時傳遞手術器械,嚴格無菌操作原則,正確使用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器。器械護士配合要點:①與巡回護士認真清點手術物品的數(shù)目及器械的完整性.手術中所用電動工具較多如:電鉆、電鋸、電刀等應提前安裝,檢查功能是否完好,并保證術中使用正常。②協(xié)助手術醫(yī)生常規(guī)消毒鋪巾,切口周圍手術粘貼巾粘貼好。③遞圓刀22號切開皮膚,依次遞電刀切開、有齒直鉗鉗夾,切除關節(jié)囊。遞甲狀腺拉鉤、深四爪拉鉤拉開,充分暴露髖關節(jié)。注意及時傳遞手術器械及及時擦拭器械上的血液,保持器械的清潔。手術進行到3h,擦拭血跡的器械菌落為8個,不擦拭血跡器械的器械菌落為18個。④準備臼杯處理髖臼,保持外展45°髖臼角,15°~20°前傾,安裝髓腔擴大器,型號由小到大擴髓腔。⑤高壓脈沖器沖洗血凝塊及碎骨屑,放置假體、屈髖內旋和伸直外旋無脫位后再次反復沖洗并及時吸干??晌湛p合關節(jié)囊。置負壓引流管,清點器械,分層關閉切口。⑥術后再次清點用物,協(xié)助醫(yī)生包扎傷口。護送患者,保持術肢外展位。
3.3手術后護理
3.3.1病情觀察 給予心電監(jiān)護,密切觀察患者的體溫、脈搏、呼吸、血壓、血氧飽和度。觀察傷口滲血及負壓引流是否通暢,引流液的量、性質,經常擠壓引流管,確保引流的通暢。嚴格無菌操作,避免引流液逆流,防止引流管脫落,妥善固定。
3.3.2體位的護理 術后給予平臥位,患肢保持外展15°~30°中立位,穿“丁”字鞋,防止髖關節(jié)脫位。準確的保證患肢外展位,是防止脫位的關鍵。無論是搬動患者還是護理操作、協(xié)助排尿排便都要保持外展中立位。
3.3.3疼痛的護理 手術后的傷口疼痛可影響患者生命體征的平穩(wěn)、飲食、睡眠和休息,從而影響傷口的愈合,同時也可影響功能康復鍛煉。故應積極采取鎮(zhèn)痛措施,如分散患者的注意力,給予止痛泵。
3.3.4術后并發(fā)癥的觀察及預防 術后早期并發(fā)癥主要有出血、深靜脈血栓、感染、假體松動、假體脫位。因此,術后要動態(tài)監(jiān)測患者生命體征的變化及傷口滲血情況,患肢疼痛的性質、程度、部位。腫脹程度,傷口局部情況,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屈髖屈膝不能超過90°,及早向患者宣教預防并發(fā)癥的重要性,告知具體的注意事項,加強防范意識。
3.4健康宣教
3.4.1術后6~12h后即可以收縮、舒張的方法鍛煉股四頭肌。
3.4.2可將上身抬高20°~30°,在腘窩下墊軟枕,使膝關節(jié)保持微屈狀態(tài)。同時可以活動踝關節(jié),以防遠端關節(jié)僵硬。
3.4.3 3w內忌屈曲、內收及外旋,可在兩下肢中間放軟枕,以防止髖關節(jié)脫位。3w后可下床,適當負重。
3.4.4為預防肺炎、肺栓塞及血栓性靜脈炎,鼓勵患者利用牽引架上拉手抬起身軀,以促進呼吸及血循環(huán)。肺栓塞是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的常見并發(fā)癥,發(fā)生突然,輕者出現(xiàn)呼吸急促,心律增快,煩躁不安或表情淡漠,重者可引起呼吸困難,嚴重紫紺。昏迷,甚至因呼吸衰竭而突然死亡,因此術后應注意觀察生命體征,意識狀態(tài)和皮膚黏膜情況,必要時早期采取抗凝措施,積極預防和及時發(fā)現(xiàn)肺栓塞,以免使患者遭受不必要的痛苦和損失。另外注意觀察肢端皮膚顏色,溫度,腫脹情況及有無異常感覺,有無被動牽拉足指痛及時發(fā)現(xiàn)血栓形成的跡象。
3.4.5預防骶尾部褥瘡,經常保持床鋪平整、干燥、清潔、無渣屑。
3.4.6術后預防髖關節(jié)脫位:術后3w內應囑告患者不能將兩腿在膝部交叉放置,3個月內不能坐小矮凳,不能蹲下,不能爬陡坡。
4 小結
人工全款關節(jié)置換術是治療股骨頭壞死,股骨頸骨折等髖關節(jié)病的有效方法。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手術的難度較大,與其它手術相比,有一定的危險性和困難度,手術過程中要有比較精細的手術器械和精湛的手術技術,術中嚴密監(jiān)測生命體征,血生化監(jiān)測。手術嚴格采用無菌操作,器械護士熟練手術步驟,主動配合,保證手術有序進行,縮短手術時間和減少出血量。
通過30例髖關節(jié)置換患者,手術室護士積極做好術前、書中、術后的護理,30例患者順利完成手術,無并發(fā)癥發(fā)生,且預后良好,患者滿意度達100%。
參考文獻:
[1]劉平清.股骨頭置換術的手術配合[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1,5(18):180-182.
[2]杜克,王守志.骨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428.
[3]楊麗娜.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的手術配合[J].當代醫(yī)學,2011,3(6):121.
[4]曹偉新,李樂之.外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548.
[5]呂式緩.創(chuàng)傷骨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3:262.
[6]曹偉新,李樂之.外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548.
[7]方漢萍,何瑋.外科新技術-護理必讀[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7:359.
[8]蔣協(xié)遠,王大偉.骨科臨床療效評價標準[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134-135.
[9]葛智純,王慧玲,劉若群,等.全髖關節(jié)置換的康復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00,15(7):513-514.
[10]呂式瑗.創(chuàng)傷骨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3:262.
[11]劉花轉,李麥玲.人工全髖關節(jié)置換患者的康復指導[J].實用護理雜志,2002,18(8):24.
編輯/趙恒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