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晉
詩歌鑒賞是不能夠脫離詩句本身的,所以同學們在答題時,切不可不加分析地空對空作答,而應該結合詩句本身來組織答案,讓結論有據(jù)可依。
例1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回答問題。
午夢初回,卷簾盡放春愁去。晝長無侶,自對黃鸝語。
絮影蘋香,春在無人處。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硯梨花雨。
“卷簾盡放春愁去”一句在表達技巧上有何妙處?請結合詞句賞析。
誤區(qū)點撥 這樣的問題,明確是什么類型的表達技巧只能獲得三分之一的分數(shù),更多的分數(shù)落在對“妙處”的鑒賞上。這里的妙處絕不能僅僅用“形象生動”這類泛泛而談的詞語一帶而過,那樣是得不到分數(shù)的。同學們必須具體地分析鑒賞出“形象”在哪里,“生動”在哪里,而這樣的能力在高中語文的課堂上是有機會得到訓練的。李煜《虞美人》中“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一句從“形象生動”的角度去鑒賞,其思維模式與本題是差不多的。
解析 本題從題干上看是明確考表達技巧,但未言明考修辭手法,有點小難度。同學們只需將最常見的這三種修辭格與該詩句對應一下,即可識別。排除比喻、對比,比擬還是有點像的。何以見得呢?一只鳥被門簾擋在屋內,此時有人卷簾,這個動作的目的就是放鳥歸林。那么在這個詩句中,“放春愁去”,就是將無形的春愁從“放”這個動作角度比擬為會飛的鳥兒。注意,比擬強調的是動作或神情模擬其他事物,與比喻還是有區(qū)別的。
示例 春愁乃看不見摸不著的無形之物,簾兒一卷,它竟像鳥兒一樣被放了出去,所以此詩句賦予了抽象之物以形象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