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問題是同教育發(fā)展和時代變遷一起產(chǎn)生的,而教育的終極目標、教育的資源影響、教育的內外部融洽和教育的規(guī)則模式是任何時代教育中的突出出問題,解決這些問題是政府、學校、社會和家庭共同的目標。
【關鍵詞】教育問題;目標;資源;內外融洽;規(guī)則模式
對教育問題的研究和探索,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來長久不輟的努力,無論什么種族、什么國家以及不同的意識形態(tài),都不會放松對教育的投入和探討。而教育的問題又伴隨社會的復雜而變得復雜,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深化。但教育的問題卻又困擾了許多治國英才,難倒了許多開明人士和成千上萬的家庭。讀了一些教育理論專著的片斷,也看了一些教育家傳記,教育的一些最基本的問題總是揮之不去的,糾纏我心,借此一吐為快,談點愚鈍的想法。
一、教育的終極目標
所有動物類都存在教育和被教育的現(xiàn)象。作為高等智慧動物——人類,同樣有教育和被教育的問題。理所當然要關心教育的目標。一般動物最原始的目標也就是教會后代生存的技能,如行走或飛翔,捕食或捕獵。這不過是數(shù)月或幾年的光景,就能獨立生存,繁衍生息。但人類需要十幾年漫長的光陰才能獲得獨立生存的技能。人是智慧而脆弱的動物,其生存需要借助工具,也就要學會善于利用工具和制造工具,利用資源和創(chuàng)設資源,甚至是占用他人資源,因而受教育的時限就更長。那么在漫長的教育過程中,就是學會生存,學會競爭嗎?我認為這不是教育的終極目標。因為人的脆弱更需要群居生活,也就是團隊活動。每個人都具有家庭、種族和國家的烙印,這是自然的文化感染。在龐大的團隊中,受資源的約束,需要精細合理的分工,更需要科學而具有人性的行為準則,也就是生存方式——價值觀。所以,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幫助人構建符合人類生存發(fā)展、尊重人性的價值觀,即學會做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都忽視了學會做人這個終極目標,或者說沒有真正努力向這個目標靠攏。在趨利浮躁的社會中,權力和金錢是成功的標志,過分強化弱肉強食的競爭意識。沒有理解生命的價值,也不懂得享受生活,最終就是打破人與人的和諧,打破人與自然的和諧。這都是人類對后代教育失去了愛心,也失去了耐心,不能堅守人類教育活動的終極目標——學會做人。要達成這個目標,是要極強的忍勁和耐住寂寞的心。古代和近代能出不同膚色人種共同認可的大教育家,而現(xiàn)代卻難見蹤影,大概是這個緣故吧。
二、教育的資源影響
教育需要資源,而且教育活動比其他任何活動更能區(qū)分其硬資源和軟資源。在飛速發(fā)展的社會中,人們越來越看重硬資源,盲目的擴勢造房,打造一流的校舍。特別是在一些名校參觀考察中,總會聽到考察者們說“給我這么多錢也能辦出好學校來”,果真如此嗎?我們有許多氣勢恢宏的大學,進入了世界一流大學行列?有投資上億修的中學,又能拿出什么和那些規(guī)模不大而歷史悠久的名校相比?對于教育場所來說,硬資源是不可或缺的,過分的注重硬資源實際上是對教育的終極目標沒有看清??资ト艘簧苡瘟袊蛑v學于廟前,或討論于樹下,卻帶出了鼎鼎大名的72賢人,更重要的是探索研究透了教育的規(guī)律和認知的規(guī)律。西南聯(lián)大在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輾轉千里,卻培養(yǎng)了許多著名的科學家。而我們現(xiàn)在大多數(shù)學校圖書室、電腦室、實驗室樣樣俱全,有多少時間對學生真正開放了,又有幾成實驗做了。所以,我認為對教育影響最大的還是軟資源,堅守教育本分而又開明的校長、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底蘊、扎實過硬的教師團隊、正確施教的觀念和方式,會成就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
三、教育的內外融洽
教育是學校、社會和家庭共同作用的結果,只有三者有機結合、良性互動才能產(chǎn)生積極的正面結果,都不可或缺、不能代替。當前的情況卻不然,農(nóng)村中大量的留守兒童、城市中大量的幼兒園托管或保姆代管,使我國兒童教育在關鍵的幼兒時期喪失了家庭教育這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特別是為了不輸在起跑線上,從二歲起就參與各級各類培訓或進幼兒園,看似生活優(yōu)越的“小皇帝”們卻失去了親情的關愛和呵護,失去天真自由快樂的童年。當我們的孩子們少不更事時,面對的社會是電視媒體的雜亂、網(wǎng)絡信息的海量和游戲的充斥、陰暗甚至血腥的信息,在沒有是非觀的幼小頭腦中會留下什么烙印?目前學校的教育也是缺省的,一是教師們沉浸于象牙塔里的理想說教中,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沒有真正了解我們的學生,加之應試教育的后果又反過來否決了我們的教育。二是學校教育承擔了本不該承擔的許多重責。例如,學校的建設與維修,學校周邊的環(huán)境治理,學生的安全延伸到校外,唯分數(shù)論的重壓等等,就單拿“減負”這個事來說,學校單方減得了嗎?當社會、家庭、學校三方?jīng)]有良性的主動,甚至是失位、錯位或缺位。教育定會越來越難辦,教育也就永無良好的結果。
四、教育的規(guī)則模式
萬事有法度,自然有規(guī)律。教育是塑造有思想有智慧的人,理所當然有規(guī)律。我認為教育最基本的規(guī)則就是人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人的認知規(guī)律和知識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不尊重規(guī)律的人將會受到懲戒。執(zhí)行規(guī)律的最直接最中心的環(huán)節(jié)就是課堂教學。在這個活動中自然會形成許多模式。模式是別人辛勤探索總結出來的可以反復操作的規(guī)則,是一種程式化的教學過程,對那些后來者或不愿自我探索的人來說是一條很好的捷徑。當下很成功的模式就有洋思、杜郎口課堂教學模式,使成百上千的學校,成千上萬的教師趨之若鶩,模式化的熱情達到了高潮。贊揚聲和反對聲此起彼伏,人們也樂此不疲。為什么會這樣?人們太想成功了,創(chuàng)造可以顯現(xiàn)的成果,同時人們又太想走捷徑了,急功近利。模式說白了,就是聰明人的結晶給不用智慧的人上的枷鎖。我不反對模式,我們需要的是不同的教師根據(jù)不同的校情和學情有其獨特的模式。我贊賞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只要我們踏實遵循教育規(guī)律,扎實構建清晰的教學思路,真實地激發(fā)學生興趣,課堂就會真實有效。
五、教育的最高理想
沒有理想的教育,但教育不能沒有理想。而對生龍活虎且個性各一的孩子們,我們教師要塑造他們的靈魂,要完善他們的人格,這是多么神圣而偉大的事業(yè),這是任何一個雕塑家無法比擬的工程。但雕塑家想讓他們的作品有靈氣,就得用他們的心血讓其靈魂融入到作品中去。教師同樣如此,得用靈魂塑造靈魂。因為人的靈魂通過其思想體現(xiàn),通過其行為展示。兒童學習的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模仿,老師們那些積極向上的思想,規(guī)范有序的行為會不斷的印入孩童們的眼簾,刻入學生的頭腦,觸及靈魂。所以學校是產(chǎn)生靈魂的地方,是圣園,而圣園是有靈魂的。教育的第二個理想就是開啟懵懂孩子們的智慧。這同樣需要用智慧開啟智慧。充滿智慧的大師,他就會帶出一群靈動的學生,周圍就會涌出智慧的學者。我們學校的校長、教師要對教育充滿理想和激情,這樣才會讓高尚的靈魂調動自己智慧的才能,打開學生們嶄新的天地。
作者簡介:
徐躍元(1959.2~ ),男,漢族,湖南澧縣人,中學高級教師,主研教育教學和中學數(shù)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