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擁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中華民族,對其他國家的影響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漢文化的輻射力是巨大的,不僅對本民族有著極大的影響,對周圍國家也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力??v觀中國漢文化對外影響,漢服對韓服和和服的影響作為重要一環(huán),其出現及其發(fā)展歷史、服裝形制、服裝文化是目前此領域學術研究可以著手切入的關鍵地方。
【關鍵詞】漢服;韓服;和服;影響
漢文化在世界上所具有的巨大影響力,不僅限于政治經濟方面,在文化方面亦是如此。漢服作為漢文化的重要一環(huán),作為中華民族最具代表性的象征,它以其自身的特色吸引和影響著周邊的民族和國家,特別是對日、韓等國家。
一、從出現及其發(fā)展歷史來看
漢服是中華民族最具特色的代表,它蘊含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文化內涵,經過各個朝代的漸變融合,漢服逐漸得到規(guī)范,從西漢時期得益于絲綢之路故而逐步對鄰國產生巨大影響,至唐宋時期逐步走向世界,其發(fā)展歷史堪稱一絕。
1、漢服對韓服發(fā)展史的影響
在受到漢文化熏陶之前的朝鮮民族,曾是散居在中國東北部的游牧部族,他們所崇尚的服裝是下寬上窄的金字塔形。
約在三國時期,韓服的風格開始發(fā)生變化,先后經歷了三次變革演變到了現在的樣式。第一次于三國末期,直至唐朝商人將絲質長袍帶到朝鮮半島,韓國上層社會婦女開始穿著唐朝的襦裙;第二次是在高麗時代,當時的高麗作為元朝的附屬藩國長達八十年之久,又因高麗皇族與元朝結親,高麗改穿蒙古服飾;第三次變革是在李氏朝鮮時代,此時作為明朝的附屬國受到更深更廣之漢化,其著裝原則基本與明朝漢服相一致。三次漢化,逐步演變成現在的韓服。
2、漢服對和服發(fā)展史的影響
和服起源于日本石器時代,在繩紋式文化時代和彌生式文化時代時期,日本已出現了兩種基本服裝樣式,一種是“貫頭式”的女裝,一種是被稱為“橫幅”的男裝,史書《魏書·倭人傳》記載“用布一幅,中穿一洞,頭貫其中,毋須量體裁衣”如是描述。此乃可稱之為和服之雛形。
但真正有文字記載的中國服裝引入日本并對日本服裝起到影響作用的是在奈良時期,也就是中國的盛唐時期。在此期間,日本派遣了大批的學者、僧侶來唐學習交流,將中國唐代的文化、藝術帶回日本,因此這一時期的日本服裝有明顯的唐風。平安時代,又稱為日本的“國風時代”,日本文化開始擺脫掉外來文化的影響呈現出自己的特色,奢華與精致是這一時期日本服裝的一大特色。至鐮倉時代,出現相對崇尚簡易的武家文化,加之這一時期元朝統(tǒng)一中國時波及日本,便于戰(zhàn)爭,日本服裝開始變得窄小,寬袖變回窄袖,色彩回歸樸素。桃山時代,日本人對于服裝有了更多的講究,不同的場合穿不同的服裝。江戶時代是日本服裝史上最繁盛的時代,現代和服大多是延續(xù)了這一時期的特色。
二、漢服對韓服形制和服裝細節(jié)的影響
韓服有著悠久的歷史,從出土的壁畫就大致可以看出韓服最初的模樣。前面已經提到韓國的服裝風格受到了中國北方游牧部落的影響,因此韓服的穿著特征也是“二分結構”的上衣下裳制。韓服第二次改革是作為當時元朝的附屬國受到漢化時所經歷的,當時元朝的質孫服形制是為上衣下裳相連的。經過歷史上的改朝換代,韓服最終流傳下來三種形制即上衣下裳、上下連裁、和上衣下褲。
韓服受到漢服襦裙的影響最大。韓服女裝由短上衣和高腰長裙組成,為了便于扣好短上衣,在兩個前衣襟上各縫有長帶,結成的蝴蝶結搭配于高腰長裙前起到一定裝飾效果,形成上衣下裳的形制。韓服男士服裝主要由短衣,背心和肥大的褲子組成,是上衣下褲的形制。由此可見,韓服與漢服的形制相差并不大,但漢服和韓服在服裝的細節(jié)上是有不同,漢服對韓服的影響是肯定的,但韓服也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并不是全面照搬漢服,例如,漢服是交領右衽,也有“V”字形領的;但韓服都是“V”字形領。韓服裙擺非常寬大、蓬松,具有強烈的優(yōu)雅美,而漢服裙擺則強調自然下垂,具有鮮明的線條美。
三、漢服對和服顏色圖案紋樣的影響
和服是日本大和民族的傳統(tǒng)服飾,也是日本文化的體現。和服受到漢服的影響是比較大的,特別是在顏色和圖案紋樣這兩個方面。在飛鳥時代,隨著與中國貿易交往的增多,這個時代的服裝風格也頗受當時中國東吳的影響。當時日本貴族朝臣的衣服顏色是隨著官級而變化。其色階共有六色,由上級至下級為紫、青、赤、黃、白、黑,是在中國五行學說所對應的五種顏色的基礎上加了紫色。
在圖案紋樣方面,日本廣泛引用中國元素。周燕佩,李廣志論文《日本和服紋樣起源的探究》中這樣論及:“鴛鴦紋樣,雌雄相伴,中國自古以來就把它作為夫妻和睦的象征”。正倉院保存的“赤地鴛鴦唐草紋錦”就是唐時傳至日本的。平安時代后,鏡背的圖案,侍衛(wèi)、樂人的衣服上添加的蠻繪(日本古代袍花紋圖案的名稱,繪有鳥獸、花草等圖案的圓形印染花紋或紡織花紋)以及有職紋樣中均出現了鴛鴦紋。”唐朝對日本服飾的發(fā)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在此期間手工刺繡也得到很好的發(fā)展,金、銀的絲線開始用于織物生產。隨著和唐朝交流的增多,和服開始向著華麗的風格發(fā)展,色彩也開始更加鮮艷明麗,紋樣多以大型花朵為主,色彩鮮艷,造型豐滿。
前面提到,鐮倉時代日本出現相對崇尚簡易的武家文化,服裝的色彩回歸樸素。并且在這段時期,開始流行如藍、白、黑等較為接近自然的顏色,特別是藍色的運用,不論是正式場合還是日常生活都可以看到,各種深藍、淺藍、淡藍、青藍等逐漸變成最為普遍使用的顏色。
室町時代,海外民間貿易興起,日本從中國進口大量金斕、緞子、紗綾、白絹等生絲和制品。此舉促進了日本紡織業(yè)的發(fā)展,同時也使得紋樣變得更加豐富多彩。西陣人模仿中國的蜀錦,生產出“唐織”。其紋樣多以中世以后的傳統(tǒng)紋樣和中國輸入的紋樣為主,用金銀線繡出青海波、菱垣、七寶等,串聯起來作為背景紋樣,再通過四季花草等平安以后的日式紋樣加以表現。現收藏于長尾美術館的能裝束“雁木火太鼓牡丹”,充分展現了當時紋樣的璀璨絢爛。
桃山時代的和服紋樣恰到好處地對古典紋樣進行吸收和創(chuàng)新,打破傳統(tǒng)思維的局限,使和服紋樣有了新的發(fā)展。比如花筏紋樣,巧妙地把櫻花紋、旋渦紋和竹筏紋組合起來,給人一種強烈的時光流逝的感覺。江戶時代,友禪染的發(fā)明,在一定程度上更加豐富了和服圖案紋樣的種類。制作工藝的進步使得相應的紋樣不再受到和服材料的制約,極大地推動了市民衣著色彩的多樣化。
四、結語
衣食住行是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服裝是具有較高的地位的。漢服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服飾在彰顯其自身特色的同時也影響和感染著相鄰的文化,因此漢服對于漢文化圈的影響是不可小覷的。
本文指導教師:馬秀蘭
【參考文獻】
[1] 周燕佩, 李廣志, 著. 日本和服紋樣起源的探究[J]. 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 2011(9).
[2] 吳延繆. 日本史[M]. 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1994.
[3] 石田尚豊, 田辺三朗助, 辻惟雄, 中野政樹監(jiān)修. 日本美術史事典[M].東京:平凡社, 1987.
[4] 上條耿之介. 日本文樣事典[M]. 東京:雄山閣出版株式會社, 1981.
[5] 時 安. 日本和服色彩研究[D]. 廣東工業(yè)大學, 2013.
[6] 蔣玉秋, 王藝璇, 陳 鋒, 編, 著. 漢服[M]. 青島:青島出版社, 2008.
[7] 周 天. 中國服飾簡史[M]. 北京:中華書局, 2010.
【作者簡介】
劉燁(1994—),女,山東淄博人,臨沂大學文學院2013級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國漢服與漢文化圈的相關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