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榮
摘 要: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持續(xù)改革與創(chuàng)新,從中學數學的現實問題著手,深入探索中學數學新教材中的創(chuàng)新點,保證既增強學生的基礎性能力、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中學數學新教材創(chuàng)新的基本要求。本文就中學數學教材的創(chuàng)新點進行探究。
關鍵詞: 中學數學 新教材 創(chuàng)新點
一、 中學教材的問題點
1.教學理念陳舊,難以適應新教材要求。
目前中學教師隊伍里有部分老師思想觀念陳舊,與現行的教學方式與目標大相徑庭,追求填鴨式教學方法,學生缺少獨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機會,大大限制了思維,使教學效果事倍功半。
2.教學內容適應性較差,缺乏變通。
中學教材并非一成不變的,按照課本編制,照搬課本理論,可能會出現學生難以融會貫通的情況,造成普通學生跟不上、優(yōu)秀學生吃不飽。傳統(tǒng)的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適應性較差,缺乏變通,不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
二、中學數學教材的創(chuàng)新點
1.全面推動以人為本的核心教育方針。
新課標對于數學教育有著明確的要求,通過創(chuàng)造有利于學生生動活潑、主動求知的學習環(huán)境,使學生獲得作為一個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數學知識和技能,并使之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和一般能力等方面都能得到發(fā)展。根據新課標所提出的要求我們可以看出,在新時期的中學數學教學中,強調學生作為主體的重要性,全面組織以學生為核心的教育活動,才是中學數學教材的創(chuàng)新點。
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建立一個教師、學生、教材的穩(wěn)定三角支撐關系,注重教學思想發(fā)展的脈絡,強調教學的經驗性和創(chuàng)造性;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能力,絕不否認每個個體的能力有與優(yōu)點,根據每個學生的數學基礎知識與學習能力為學生設計更適應他們自身發(fā)展需求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根據數學本身特性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抽象思維能力,這種能力由于先天或后天條件的影響導致不同個體之間的能力參差不齊,在新教材的課程教學大綱中所提出的要求,重視學生的個體特點,結合學生不同的能力因材施教,適當地安排學生的作業(yè)和練習,通過差異化教學的方式全面提高班級整體成績和學生個體學習能力。
2.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完成從理論到實踐的轉化。
教師作為學生探索理論能與實際的媒介,教師必須確保數學教學的高質、高效,通過優(yōu)化教學設計,提高中學數學教學質量,注意教學目標的整合化。在初中教學實踐中,如何解決學生一聽就懂、一做就錯的問題,讓中學數學在實踐過程中能夠充滿活力。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在中學階段積累足夠的基本知識,并能夠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通過了解時代的發(fā)展與需求,將數學教學劃分為知識性目標和發(fā)展性目標兩個方面,將數學學習的思想方法、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等問題進行優(yōu)化整合,將中學數學的知識性目標和發(fā)展性目標進行合理優(yōu)化處理,兩者之間相輔相成,既不能有偏失又不能有所偏廢,最終實現從理論到實際的轉化過程。
3.關注學生心理變化,構建心理場。
為了適應現代信息爆炸對學生的沖擊,使之心理出現不同程度的變化,應當把握好學生心理變化,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力,發(fā)散思維,讓學生樹立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足以應對學習生活中的各種問題,為學生搭建一個能夠自由發(fā)揮、自主解決問題的平臺,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習興趣。學生根據新教材要求轉變教育思想,真正做到以學生為先,向學生所想,樂學生所樂。以教師的智慧幫助學生開發(fā)潛能,使課堂進入相容且和諧的狀態(tài),讓教學不僅成為一種教育手段而且成為一種情感交流的方式。
4.運用情景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興趣。
打破傳統(tǒng)數學教學中單調乏味的講解法,推動新課改的進行,為了更好地讓學生掌握中學數學的教學內容,可通過情景教學的方式將抽象性較強的內容加以設計,更有利于學生對知識點的認知與掌握。
在一次函數的學習中,生硬的函數知識講解通常會讓學生產生一定的厭倦和反感情緒,對于抽象的內容難以理解,最終會使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和信心。為了使枯燥的數學內容更容易讓學生接受,可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式激發(fā)學生興趣。兩輛車相距1000米,小明開車從小華正北方出發(fā),向著同一個方向開始出發(fā),小明的行程用函數表示為y=x+1,小華的行程用函數表示為y=2x,請問小明和小華多長時間可以相遇呢?這樣的情景設置可以使數學知識更接近生活,并能夠更順利地解答出答案。
情景教學模式,是為了更好地貼近生活,將原本枯燥的內容變得生動起來,學生能夠從情景中挑選解題需要的內容,進行分析,將知識融入到實踐中,從實踐中獲得知識。
5.從交流中獲得數學知識,加深記憶。
以師生交流、生生交流的方式作為教學的支撐點,依據不同層次學生的認知能力,構建課堂交流十分鐘活動,在給學生足夠的想象空間和時間后,帶動學生開動腦筋,利用對所學知識的認知進行主動回顧與探索,形成教與學之間的良性交流。
在教學中探索“在邊長為10cm的正方形中能夠畫出多少個半徑為1cm的小圓?”時,許多同學會根據眼睛所看的內容直接說出“100個”這一答案。當學生提出見解之后不要過于直接地給予肯定或否定的結論,而是引導學生繼續(xù)進行討論,在什么情況之下能夠畫出最多的小圓。通過相互之間的交流得到最終的答案,通過階段交流的方式,既增加學生的信息量又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基礎內容。
總而言之,在中學數學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掌握好課本知識是教學的基本要求,但是更深層次的要求是要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總結自己在學習中所遇到的情況,通過自我檢查、自我評價、相互評價的方法,讓理論知識更貼近于生活實際,確認自己的主體地位,提高主觀能動性。通過中學教學的創(chuàng)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樹立更適合現代中學數學學習的態(tài)度,提高中學數學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蔣兆和.淺談評價性教學方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數理化學習,2011.6.
[2]唐紅萍.形成性評價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初探[J].廣西教育,2007.4.
[3]姚巍.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四種意識培養(yǎng)探析[J].中學教學參考,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