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興華,劉 棟
(淮北職業(yè)技術學院,安徽 淮北 235000)
?
嵇山考釋
姬興華,劉棟
(淮北職業(yè)技術學院,安徽 淮北235000)
摘要:嵇山是一座很小的土山,因嵇康“家于其側”或“居于铚嵇山之下”而留名。經歷世事滄桑,小小嵇山幾被歷史風塵湮沒,但它與嵇康墓息息相關,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意義,溝沉歷代文獻對其進行考釋,有助于對嵇康墓的確定。
關鍵詞:嵇山;嵇康;嵇康墓;考釋
嵇山是一座很小的土山,也許土下有石,因嵇康“家于其側”或“居于铚嵇山之下”而留名,經歷世事滄桑,查詢較為困難,但它與嵇康墓息息相關,因此,對其進行考釋有助于對嵇康墓的確定。
一、《水經注》及《水經注圖》中的嵇山
“渙水又東,苞水注之。水出譙城北白汀陂。陂水東流逕酇縣南,又東,逕鄲縣故城南?!謻|逕嵇山北,嵇氏故居?!讹献V》曰:譙有嵇山,家于其側,遂以為氏?!畺|流入渙,渙水又東南逕蘄縣故城南?!盵1]
《水經注圖》標注的嵇山,其具體歷史地理坐標見圖1。
圖1 《水經注圖》標注的嵇山
圖1顯示出的三條河流自南至北是濄水、北肥水、渙水,位于濄水附近的(自南至北,下同)是龍亢、蒙城(濄陽郡或故濄州)、郎山(垂惠聚)、下城父(下城父聚),位于北肥水(或東肥水)附近的是向(故向國)、瑕城(瑕陂)、山桑(文穆冢)、山桑邑碑、嵇山(嵇康家山側)、狼山,位于渙水附近的是榖陽、蘄(甀鄉(xiāng)、古石梁)、铚、苞水、鄲。嵇山(嵇康家山側)位于郎山(垂惠聚)北(稍偏西)、下城父(下城父聚)東北、山桑(文穆冢)西北、狼山西南。嵇山東至铚(苞水入渙水處),北至渙水(澮河),基本是等距離的。此時的嵇山位于苞水之南,與苞水“又東逕嵇山北”是吻合的。
值得注意的是,此圖對“嵇山”與“狼山”(北肥水之源)的標注有出入,二者的歷史地理坐標應互換,否則與客觀事實及后世之史料不合。其一是今日之龍山在今石弓山、嵇山西南;其二是北肥水源于龍山湖,龍山湖在今龍山之西,亦應在石弓山、嵇山西南,對此民國《渦陽縣志》有明確的記載和表述。
二、北魏以后史志中的嵇山
1.《三國志》《晉書》中的嵇山
《三國志》對嵇康的描述不足三十字,即:“時,又有譙郡嵇康,文辭壯麗,好言老莊,而尚奇任俠,至景元中,坐事誅。”[2]可見,未涉及到嵇山?!白ⅰ钡故亲髁溯^為詳細的詮釋,即:“康,字叔夜。案《嵇氏譜》,康父昭,字子遠,督軍糧,治書侍御史;兄喜,字公穆,晉揚州刺史宗正,……虞預《晉書》:康家本姓奚,會稽人,先自會稽遷于譙之铚縣,改為嵇氏,取稽字之上山以為姓,蓋以志其本也。一曰,铚有嵇山,家于其側,遂氏焉?!段菏洗呵铩吩唬嚎翟⒕雍觾戎疥柨h,與之游者未嘗見其喜慍之色。與陳留阮籍、河內山濤、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瑯琊王戎、沛人劉伶相與友善,游于竹林,號為七賢。”[2]
《晉書·地理志·譙郡》僅記載“譙郡,魏置,統縣七”,即“譙、城父、酇、山桑、龍亢、蘄、铚”[3],而未涉及到嵇山?!稌x書·列傳第十九》卻有記載,“嵇康,字叔夜,譙國铚人也,其先姓奚,會稽上虞人,以避怨徙焉。铚有嵇山,家于其側,因而命氏?!盵4]
可見,譙郡铚縣有嵇山。盡管正史沒有直接表述,但是后人在研究正史的過程中還是本著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認可嵇山的存在。
2.《隋書》《通典》《元和郡縣志》中的嵇山
隋唐時期,不僅《隋書》記載了嵇山,地記類文獻《通典》《元和郡縣志》等也記載了嵇山,且作了很具體的詮釋。
《隋書》:“臨渙,后魏置臨渙郡又別置丹城縣,東魏析置白椫縣,后齊郡廢,開皇元年丹城省,大業(yè)初白椫又省,并入焉,有稽山、龍岡?!盵5]“稽”,當作“嵇”。《隋書地理志考證》:“按:當作嵇。”[6]
《通典》:“臨渙,漢铚縣,有嵇山,晉嵇康因而改姓,有渙水,铚陟栗反?!盵7]
《元和郡縣志》:“臨渙縣,緊,西至州一百六十里?!剑诳h西三十里,晉嵇康家于铚嵇山之下,因改姓嵇氏。”[8]
臨渙,漢铚縣,即今安徽淮北市濉溪縣西南臨渙鎮(zhèn)臨渙集。嵇山,在臨渙集西三十里。這是唐代給予嵇山的具體歷史地理定位,可說是最早的。唐代的30里與我們今天的30里不能劃等號。據《夏侯陽算經》,唐代有大里、小里,《元和郡縣志》中的里與小里略合,即一里為442.5米,當今0.88華里。[9]如此算來,唐代的30里,為今天的26.4里。今天的臨渙集距離渦陽縣的石弓鎮(zhèn)石弓集在13公里稍多一些??梢?,《元和郡縣志》所確定的嵇山的具體歷史地理位置,與事實是吻合的,是比較確切的。
3.《太平寰宇記》《元豐九域志》《輿地廣記》《金史》中的嵇山
北宋地記類文獻《太平寰宇記》《元豐九域志》《輿地廣記》等均記載了嵇山,此外《金史》亦涉及到嵇山。
《太平寰宇記》:“臨渙縣:西南九十里,……嵇山,在縣西北三十五里?!盵10]“西南九十里”,即臨渙縣位于宿州西南九十里?!对S九域志》:“嵇山,嵇康居于山側,因而氏之?!盵11]《輿地廣記》:“……宿州。……臨渙縣,本铚縣,……天禧元年來屬,有稽山。”[12]《金史》:“臨渙,有稽山、汴河”。[13]
樂史《太平寰宇記》成書于北宋太宗太平興國間年,即公元976年至公元984年,時間比較早,且影響比較廣。這里有個問題值得我們深思:樂史《太平寰宇記》關于嵇山的問題為什么沒有繼承《元和郡縣志》的觀點?后世地記類文獻如《元豐九域志》等為什么沒有繼承樂史《太平寰宇記》關于嵇山的歷史地理位置定位?前者是疑而說,且表明自己的觀點;后者是疑而不說,保留自己的觀點,即存疑也。唐去也,遠也;樂史、王存,未去也,近也。
今臨渙集西北30多里,澮河(即渙水)之北確實有山,名曰栢山(或柏山),今屬河南商丘市永城市,此山之東確實有雙墓室古墓(今屬安徽濉溪縣鐵佛鎮(zhèn))。樂史《太平寰宇記》極有可能將此栢山當作了嵇山,將此雙墓室古墓當作了嵇康墓,否則無法自圓其說。但是,他忽略了一個基本事實,即嵇山位于澮河(即渙水)之南,而不是澮河之北?!皷嗌剑谟莱强h東南二十五里、澮水北?!盵14]“栢山,在永城縣東南二十五里、澮水北?!盵15]此澮水即今天的澮河,亦即古渙水。此外,后文剪輯圖亦可佐證。王存《元豐九域志》等后世地記類文獻之所以沒有繼承樂史《太平寰宇記》關于嵇山的定位,其根本原因極有可能就在這兒。
4.明、清地記類文獻中的嵇山
“西南:龍山(以形似名),石弓山(山形如弓多石故名),……嵇山(《嵇康傳》:其先本上虞人,姓奚,以避怨徙家于铚之嵇山,因命氏焉?!端逯尽罚号R渙有嵇山?!督鹗贰罚阂嘣?,龍岡(《隋志》:臨渙有龍岡)?!盵16]“宿州,元屬歸德府,洪武四年二月來屬。龍山在西南,北肥水出焉?!钟袧液优c渙水合”[17]“嵇山,在宿州西南一百十里。相傳嵇康本上虞人,姓奚,后家于其側,因氏焉。《元和郡縣志》:臨渙嵇山在縣西三十里,晉嵇康家于铚嵇山之下,因改姓嵇氏?!盵18]“嵇山,在宿州西南百有十里,嵇康家于其下,因氏焉”。[19]“齊山,距城一百二十里,在雙溝寺集,二山相接,俗稱東齊、西齊”“稽山,距城百有十里。《晉書》:晉稽康家于其下,因氏焉。亦作嵇,今在曹市集。”“以上諸山,在州西南,今撥渦陽?!盵20]
明清時期的地記類文獻基本上繼承了《元和郡縣志》關于嵇山的歷史地理定位,即宿州西南百有十里。臨渙在宿州西南九十里。如此,臨渙與嵇山相距二十里。這與《元和郡縣志》三十里,不吻合。但是,清代的里要比今天通行的里大些。既然如此,可知亦算吻合。此外,嵇山在曹市集,僅此一說而已,亦極有可能是抄書之誤。
5.民國《渦陽縣志》中的嵇山
“縣北六十里曰齊山,……齊山東南十二里曰嵇山(縣北迤東六十三里),石山戴土,嵇溝導其下入苞,山南有嵇康墓,……嵇山之南五里曰石弓山(在縣北迤東六十里)”[21]
作為地記類文獻根基的民國《渦陽縣志》,對嵇山的定位十分明確且具體,即齊山東南十二里、石弓山之北五里,這一交會處就是嵇山的歷史地理位置。葉縣黃氏在編寫《渦陽縣志》時特別強調,“古水時遷移,志稿敘水道不及逕歷承注,今以目驗特詳述之。其溝渠尺丈皆渦人利害所系,別為表,亦冀后之君子勸輔正焉?!盵21]60“今以目驗特詳述之”體現的是編者尊重客觀事實,應是可信的。
三、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中的嵇山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有兩幅圖對嵇山進行了標注,一是隋時期“河南諸郡”圖,二是元時期“河南江北行省”圖?,F據原圖剪輯如下:
隋時期“河南諸郡”圖標注的嵇山,見圖2[22]
圖2 隋時期“河南諸郡”圖標注的“嵇山”
圖2中“譙郡”之“譙”之東南的黑三角標注的是“嵇山”,從中可以看出“嵇山”位于永城南、臨渙西偏北、渙水南、苞水北。
元時期“河南江北行省”圖標注的嵇山,見圖3[22]
圖3 元時期“河南江北行省”圖標注的“嵇山”
圖3對嵇山的標注比較清晰,從中可以看出嵇山位于永城南微偏東、渙水(澮河)南、苞水北(沒有標出,嵇山二字所騎即苞水)。
四、今天的嵇山
今天的嵇山,盡管其歷史地理位置沒有變化,但是隨著黃河屢次奪睢、奪渙入淮,已夷為平地,消失在地平線以下。從上述所引史志資料可以確定其歷史地理位置,即今天渦陽縣石弓鎮(zhèn)石弓山北五里、齊山東南十二里,這一交匯處應是嵇山的具體歷史地理位置,亦即石弓鎮(zhèn)山后村西北嵇溝北邊。之所以這樣確定嵇山的具體歷史地理位置原由有三,其一是黃佩蘭等撰寫《渦陽縣志》對于山川皆“目驗之”;其二是民國時期的“里”與我們今天的“里”可以劃等號,而唐朝時期的“里”、北宋時期的“里”、明朝時期的“里”乃至清朝時期的“里”則不能與我們今天的“里”劃等號;其三是嵇溝尚在,盡管名稱已改,但溝形如故,恰如黃氏縣志所載,“苞水東南流,逕河南永城縣皮橋集,又十五里至馬村橋,又東至桐溝大士店,又南八里至荊莊入縣境東南流,絕青洋溝,逕丹城集北,屈逕其東。又東南逕石弓山集西,又屈逕其南,左得嵇溝水。嵇溝,起嵇山?!端涀ⅰ罚喊謻|逕嵇山北。今逕嵇山南,蓋黃河屢決時奪睢、渙,苞亦失其故道矣?!盵21]85
參考文獻:
[1]酈道元.水經注·淮水·渙水·苞水:卷三十[M/OL].(2015-5-1)http://sou-yun.com/eBookIndex.aspx?id=2337.
[2]陳壽.三國志·魏志:卷二十一[M/OL].裴松之,注. (2015-5-1)http://sou-yun.com/eBookIndex.aspx?id=2258.
[3]晉書:卷十四:太宗御本[M/OL].(2015-5-1)http://sou-yun.com/eBookIndex.aspx?id=2534.
[4]晉書:卷四十九:太宗御本[M/OL].(2015-5-1)http://sou-yun.com/eBookIndex.aspx?id=2534.
[5]魏征.隋書·地理中·譙郡·臨渙:卷三十[M/OL].(2015-5-1)http://sou-yun.com/eBookIndex.aspx?id=2535.
[6]楊守敬.隋書地理志考證·地理中·譙郡:卷第三.
[7]杜佑.通典·州郡七·譙郡·臨渙:卷一百七十七[M/OL].(2015-5-1)http://sou-yun.com/eBookIndex.aspx?id=2509.
[8]李吉甫.元和郡縣志·亳州·臨渙縣:卷八[M/OL].(2015-5-1)http://sou-yun.com/eBookIndex.aspx?id=1362.
[9]胡戟.唐代度量衡與畝里制度[M/OL].(2015-5-1)http://wenku.baidu.com/link?url=bYewpcUNKR9XWPzyfBcR9ZFE_4wyhg-pI0Oi5ezc81ZdUNxgLNj2JZddPzxkGDV8D5d865RPKLm8K8BO0n5f7mNtgoZteCm1dEJ6VDp6GEK.
[10]樂史.太平寰宇記·宿州·臨渙縣:卷十七[M/OL].
(2015-5-1)http://wenxian.fanren8.com/06/05/83/17.htm.
[11]王存.元豐九域志·淮南東路·亳州:卷五[M/OL].(2015-5-1)http://sou-yun.com/eBookIndex.aspx?id=387.
[12]歐陽忞.輿地廣記·淮南東路·宿州:卷二十[M/OL].(2015-5-1)http://sou-yun.com/eBookIndex.aspx?id=1363.
[13]托克托.金史·地理中·宿州·臨渙:卷二十五[M/OL].(2015-5-1)http://sou-yun.com/eBookIndex.aspx?id=2463.
[14]孫灝.河南通志·山川上·歸德府:卷七[M/OL].(2015-5-1)http://sou-yun.com/eBookIndex.aspx?id=141.
[15]和珅.欽定大清一統志·歸德府·山川:卷一百五十四[M/OL].(2015-5-1)http://sou-yun.com/eBookIndex.aspx?id=379.
[16](嘉靖)宿州志·山川:卷一[M]. 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上海古籍書店, 1963.(寧波天一閣藏明嘉靖刻本影印)
[17]張廷玉,等.明史·地理一·鳳陽府·宿州:卷四十[M/OL].(2015-5-1)http://sou-yun.com/eBookIndex.aspx?id=2403.
[18]和珅.欽定大清一統志·鳳陽府一·山川:卷八十七[M/OL].(2015-5-1)http://sou-yun.com/eBookIndex.aspx?id=379.
[19]黃之雋.江南通志·山川七·鳳陽府:卷十七[M/OL].(2015-5-1)http://sou-yun.com/eBookIndex.aspx?id=298.
[20](光緒)宿州志·輿地志·山川:卷三[M].中國地方志集成安徽府縣志輯:28.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21](安徽省)渦陽縣志[M]//王佩箴,等.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九一號.黃佩蘭,修.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中華民國五十九年)(民國十四年鉛印本影印).
[22][EB/OL] .(2015-5-1)http://cchck.blog.163.com/blog/#m=0.
責任編輯:之者
中圖分類號:K8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275(2016)02-0081-03
作者簡介:姬興華(1963-),男,安徽濉溪人,副院長,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教育思想史;劉棟(1972-),女,安徽靈璧人,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國文化、高職教育。
基金項目: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廳2014年高等教育振興計劃重大教改項目“依托地方文化產生凝煉地方辦學特色的研究”(編號:2014zdjy160)的研究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16-01-30
·文化與藝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