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卓異
(北京師范大學 歷史學院,北京,100875)
?
劉卓異
(北京師范大學 歷史學院,北京,100875)
摘要:扶風莊白村墓葬出土的“伯”諸器與上海博物館所藏傳世《簋》當是一人所作,這組器物應(yīng)當與“彔”和“彔伯”所作器物區(qū)分開。伯不是周人,而是殷遺民,其家族使用“”族徽。伯家族可能是專司武事的家族,商周之際臣服于周王室后被遷往周原。伯家族的政治境遇和文化特征都體現(xiàn)了典型的殷遺民特點。
關(guān)鍵詞:伯;族屬;殷遺民;家族
圖1 上博《簋》拓片
圖2 上博《簋》器形
圖3 《段簋》器形
實際上,劉先生的這三個論據(jù)都是值得商榷的。首先,周人可以受殷文化的影響使用日名,殷人為什么不可以反過來受周文化的影響稱自己的父母為“文考”“文母”或給自己起一個“伯雍父”的字呢?在周人處于政治上勝利地位的環(huán)境中,殷遺民的稱謂和命名習慣受到周文化的影響,也是在情理之中的。譬如1981年西安普渡村西周墓出土的《禽鼎》有“禽作文考父辛寶鼎,亞朿”[17],這顯然是一個殷遺民,但他也使用了“文考”的稱謂。這樣的例子在西周相當多。又如1975年岐山縣董家村窖藏出土器群中有旅伯、此和伯辛父器[18],三者實為一人,旅伯為爵、此為名、伯辛父為字。《膳夫旅伯鼎》有“作毛仲姬尊鼎”,李學勤先生已經(jīng)分析過此銘,這表明是旅伯娶了毛氏家族的姬姓女子,則旅伯一定不是姬姓貴族[19]。但他使用的字“伯辛父”卻是典型的周人之字。
圖4 殳
圖5 錘斧
圖6 有銎鋸齒形兵器
圖7 莊白墓《簋》器形
《賢尊》:唯十又三月既生霸丁卯,賢從師雍父戍于由師之年,賢蔑歷…… (《集成》6008)
四、結(jié)論
[參考文獻]
[1]郭沫若. 兩周金文辭大系考釋[M]. 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61-65.
[3]羅西章,吳鎮(zhèn)烽,雒忠如. 陜西扶風出土西周伯諸器[J]. 文物,1976,(6).
[4]俞偉超、高明. 周代用鼎制度(中)[J]. 北京大學學報,1978,(2).
[6]王世民. 西周春秋金文中的諸侯爵稱[J]. 歷史研究,1983,(3).
[7]盛冬鈴. 西周銅器銘文中的人名及其對斷代的意義[J]. 文史, 第17輯,1983.
[8]杜正勝. 略論殷遺民的遭遇與地位[A]. 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論文類編·歷史編·先秦卷[C]. 北京:中華書局,2009:2161.
[9]韓巍. 西周金文中“異人同名”現(xiàn)象及其對斷代研究的影響[J]. 東南文化,2009,(6).
[10]李學勤. 從新出青銅器看長江下游文化的發(fā)展[J]. 文物,1980,(8).
[13]司馬遷. 史記[M]. 北京:中華書局,1959:2224、2225.
[14]王引之. 經(jīng)義述聞[M]. 臺北:世界書局,1975:536.
[15]王世民、陳公柔、張長壽. 西周青銅器分期斷代研究[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62.
[16]劉源. 讀金短札:伯雍父是殷人還是周人. http://www.xianqin.org/blog/archives/2781.html,2012.9.5.
[17]陜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 西周鎬京附近部分墓葬發(fā)掘簡報[J]. 文物,1986,(1).
[18]岐山縣文化館、陜西省文管會等. 陜西省岐山縣董家村西周銅器窖穴發(fā)掘簡報[J],文物,1976,(5).
[19]周瑗. 矩伯、裘衛(wèi)兩家族的消長與周禮的崩壞——試論董家青銅器群[J]. 文物,1976,(6).
[20]李學勤. 論西周金文中的六師、八師[J]. 華夏考古,1987,(2).
[21]張亞初,劉雨. 西周金文官制研究[M]. 北京:中華書局,1986:6.
[23]林沄. 商文化青銅器與北方地區(qū)青銅器關(guān)系之再研究[A]. 林沄學術(shù)文集[C]. 北京: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
[24]張懋镕. 西周青銅器斷代兩系說芻議[J]. 考古學報,2005,(1).
[責任編輯:郭昱]
中圖分類號:K87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0238(2016)01-0008-08
[作者簡介]劉卓異,主要從事先秦史及歷史文化研究。
[收稿日期]2015-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