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涵蓋意義甚廣的名詞,被解釋為能夠對刺激做出反應的半開放物質系統(tǒng)。在人類思考自身由來的漫長發(fā)展過程中,對于生命本源的探究從未停歇。生命最基礎的單位即生命體,能夠代謝、應激與自我復制的生物個體。通過觀察形形色色的生命體,古希臘哲學家提出了所謂“活力”和“生命力”的概念,而中國古代的哲學家,則把生命看成是一個物質運動的過程,時常把生與死放在一起進行思辨……時光荏苒,歷史不斷向前推進,人類對于生命與生命體主題的探討也隨著對周遭物質世界的進一步認知,開始劇烈地輻射擴散。在藝術領域,蘇珊?朗格將藝術與生命進行了融合,她把 “生命形式”看作是其藝術哲學體系的核心范疇,一方面她將藝術自身視為一種有機的“生命形式”,另一方面則強調藝術是對人類情感與內在生命的一種表達,是人類生命的投射,可以說,她充分肯定了“藝術表現生命”的本質屬性。
可能正是由于這種神秘而又難以言說的關系,使得藝術家們在對此話題的探討中,顯得積極而富有張力。正如作家用文字探討生命的真相,音樂家用音符譜寫生命的旋律,藝術家們作為一個極富表現力的群體,他們對于生命與生命體的觀察、思考和再現,也有著其獨特的視角與方式。作為新銳藝術家的謝愛,就在用自己的藝術語言表達著對生命的獨特理解。
破而求新
熟悉中國繪畫史的人都了解,工筆畫是一種與 “寫意畫”對稱,以精謹細膩的筆法描繪景物的中國畫表現方式,它要求“有巧密而重精細”。對于藝術家謝愛來說,她并沒有一味地因循古法,而是在傳承傳統(tǒng)工筆技法的基礎上,打破程式,以一種破而求新的方式,逐漸探索出屬于自己的個性化藝術語言。與古時以精謹細膩的筆法描繪景物的表現方式不同,謝愛的作品模糊了工筆畫中的精細,使畫面滲透出一種內斂的壓迫感,這種無處不在的壓迫感有意地增加了畫面的意識密度,讓觀眾在面對它時,不由自主地進入思考,思考畫作,也思考人生。
古雅靜謐的設色與斑駁的呈現效果使得謝愛的畫作具有一種撲面而來的古典氣息,透著濃郁的東方韻味。但在對畫面觀念的壓縮上,顯然又呈現出了典型的西方現代藝術潮流的特征,畫面的意象讓人捉摸不定,像海洋生物、像細胞又像奇花異草,不經意間,似乎將畫面進行了抽象化的處理。“可能很多人在看到我作品時的第一感覺就是抽象化語言的表達,其實不是這樣的,我的畫面呈現的基本上是對生命體某個特征的重組。我不會去具體的定義這件作品就是某某生命體的局部,我更希望的是,觀眾可以透過畫面中這些無法確定的形,看到我對于生命體本源的追溯與探討”。在宏觀與微觀的轉換之間,表現出的是藝術家對形骸之核“本源”的探究,而畫面中線條、色彩與主題的巧妙交融,則更讓畫面有著不一樣的生命之力。
象線相融,迸發(fā)生命力量
謝愛是喜歡安靜的人,平時喜愛養(yǎng)些綠植。稍有不同的是,她十分喜歡看一些充滿著科學理性味道的生物圖譜,在圖譜中,謝愛觀察到了生命體的局部表象與工筆畫中線條的相似性。受此啟發(fā),她將各種生命體的形態(tài)與創(chuàng)作中的筆墨進行語言的結合,讓觀者感受到的是生命的姿態(tài)與姿態(tài)背后的力量。正如她在2014年創(chuàng)作的《生命體》系列,線條在畫面中似乎在以某種力生長著,構成一種由身體內萌發(fā)的不可名狀的生命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很難用語言去描繪,這或許與古希臘哲學家提出的所謂“活力”和“生命力”有著某種關聯,我們也不得而知。
從創(chuàng)作初期對線條的突出到如今對局部模糊化的處理,回顧謝愛的藝術創(chuàng)作旅程,她的畫面語言在不斷的豐富,她用更成熟的藝術語言來解決關于生命的問題,即用畫面闡釋每個有文化考量的人都不能回避的矛盾問題:古典與現代、東方與西方、內在與外在、收與放、抽象與具象、女性化與超性別、沉默的歷史與鮮活的人世,這些矛盾看似復雜,但從某一個角度來看,每一組矛盾其實都與每一個生命個體的存活意義息息相關。
除了畫面語言的漸趨成熟,在對于生命主題的探討上,謝愛也不斷地在進行擴散與系統(tǒng)化的整合,從最初簡單的對形象的討論,逐漸延伸至形象背后的精神與力量等層面。
多元構建對于“生命”的更具系統(tǒng)的主題表達,讓觀眾借由畫面,走入自己內心的某一維度,在生命的橫向維度與縱向長度之間感悟思考。(采訪/撰文:朱國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