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鄧薇(1980.8-),女,漢族,長春工程學(xué)院外語學(xué)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xué)。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36-0-01
美國是個多元文化的國家,除了占主導(dǎo)地位的盎格魯—撒克遜白人文化外還包含著各種不同的文化,如黑人文化、女性文化等。作為非主流的黑人文化對美國的主流文化有著非比尋常的影響。當(dāng)代美國黑人文壇群星中,當(dāng)屬非洲裔美國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為最耀眼的一位。
《最藍的眼睛》是莫里森的處女作。作品講述了20世紀40年代美國北方的一個黑人小女孩佩科拉·布萊德拉夫在文化沖突與認同中迷失自我、否定自我,最后自我毀滅的故事。
一、社會大環(huán)境下黑人的主體意識缺失
人屬于社會性動物,所以人的存在需要被社會接受和認可,這就是人在社會里身份和地位的存在。故事發(fā)生的年代,美國黑人作為真實人類存在,但卻被人忽視了其真實存在。在故事開頭,讀者從故事的一開始就領(lǐng)略了典型的西方觀念中理想的房子:“就是這幢房子,綠色和白色相間,門是紅色的。它很漂亮……”這個鋪墊展示了全家人在舒適的房子里和諧的生活畫面,這是白色主流文化的象征。相反,佩克拉一家居住在店鋪房里,家里僅有的擺設(shè)——一個帶裂縫的沙發(fā)椅和一個煤炭爐,環(huán)境惡劣,生活境遇艱苦,莫里森向我們展示了黑人在社會里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和卑下地位。
黑人群體作為社會的組成部分在社會上不被接受,尊重和認可,更談不上成為被關(guān)心的對象,相反他們時常受到白人的譏諷和嘲弄。文中處處滲透著“白人優(yōu)越”的意識,例如克勞迪婭得到白人洋娃娃;對秀蘭·鄧波的理想化;認為淺黑色皮膚的莫林優(yōu)于其他黑人女孩的看法;白人女性在電影里的完美化等情節(jié)。長期以來,黑人種族都一直處于夾縫中,陰霾的生存,受盡白人壓迫,卻無力反抗。在白人主流文化沖擊下,他們開始接受這種不公平的命運,并且開始擯棄自己的黑人文化價值觀。如此,黑人群體的社會主體意識逐漸喪失,這使他們逐步喪失社會地位,使整個黑人群體長期處于黑暗境遇的籠罩之下。
二、家庭環(huán)境造成佩科拉的悲劇
小說描寫了一個悲劇性的黑人家庭,佩科拉的父親查理是個令人同情的可悲角色。查理經(jīng)歷過真正的苦痛,他還在襁褓中時就被丟棄在垃圾堆上,由姨婆撫養(yǎng)大,可姨婆在他少年時便離世。長大后第一次做愛又遭受過白人男子的羞辱。他跑去找自己的父親,卻遭到父親的辱罵和冷落,遇到波琳時,查理已是一個狂放不羈,對生活早已失去興趣的人。父母的遺棄、白人的侮辱和尋父的痛苦使查理的內(nèi)心發(fā)生扭曲,他缺乏基本的家庭責(zé)任感和倫理道德觀,最后將罪惡之手伸向自己的女兒。同查理一樣,波琳也給女兒帶來極大的痛苦。莫里森再次塑造了一個可悲的人物,波琳所經(jīng)歷的羞辱不像查理那么明顯,她的跛足造成她的孤僻,而洛倫城婦女的勢利注定了她的孤獨寂寞。她一直沉迷在電影里,電影使她相信只有美麗的人才配有浪漫愛情,而她自己卻相貌丑陋,她甚至故意使丈夫?qū)λ┍┮詮娀约骸把吃嵴摺钡慕巧?。她覺得只有在白人家工作打掃房間時才最有生氣。她愛這個白人家卻鄙夷自己的家。
從小缺失父愛的查理無法給予佩科拉父愛,而波琳作為母親也沒有給予女兒應(yīng)有的愛。這個黑人家庭由于文化沖擊和長期壓抑而造成的家庭成員主體意識的喪失,導(dǎo)致了成員的責(zé)任感的喪失。家庭中的成員之間應(yīng)該相互關(guān)愛、信任和寬容,從而使家幸福和溫暖。相反,在布萊德拉夫(breedlove)這個家庭中,心理扭曲、不稱職、不盡責(zé)的父親和母親,他們之間沒有關(guān)愛,更無法給予女兒正常的愛,正是這個家庭帶給佩科拉不幸的所在。
三、白人文化沖擊下佩科拉自身主體意識的喪失
《最藍的眼睛》一書詳盡地描述了內(nèi)在化的白人審美觀對黑人女性的扭曲。佩科拉作為這個故事的女主角,一個沒有社會地位的11歲黑人小女孩,從小就知道自己典型的黑人特征是不符合這個世界的審美標(biāo)準(zhǔn)的,堅信自己是丑陋的,受白人審美觀最深影響的莫過于她。她把美麗和被愛聯(lián)系在一起,她深信如果自己能像期待中那樣被賦予一雙藍色的眼睛,別人眼中的她和她眼中的世界就都會變得不同,自己生活中的不幸就會被愛與尊重所代替。佩科拉對藍眼睛的渴望雖然不十分現(xiàn)實,但卻建立在對世界準(zhǔn)確的認識的基礎(chǔ)上,她所目睹與經(jīng)歷的不幸遭遇是同她外表聯(lián)系在一起的。
佩科拉寄居在麥克蒂爾家時,喜歡用印有秀蘭·鄧波的杯子喝牛奶。莫里森特意使用童星秀蘭·鄧波這一文化標(biāo)志以及流行于那個時代的洋娃娃的形象來說明大眾文化對黑人小女孩的影響。佩科拉崇拜秀蘭·鄧波,也喜歡洋娃娃。用印有秀蘭·鄧波的杯子不停地喝牛奶表現(xiàn)出她想將白人的價值觀內(nèi)在化的渴望。也預(yù)示她想要擁有藍眼睛的愿望。
佩科拉無助的渴望最終導(dǎo)致她走向瘋狂,達到白人審美標(biāo)準(zhǔn)的這個愿望的實現(xiàn)可能比這個愿望本身更具有悲劇性。她放棄了自身存在價值,而去迎合這個社會主導(dǎo)群體白人的口味。即使她放棄自身意識,但她依然無法選擇自己的膚色和眼睛的顏色。擯棄自身存在價值永遠也不會取得他人的認可,佩科拉心靈迷失,否定自己,最后等待她的只能是悲劇的結(jié)局。
綜上所述,白人文化的沖擊不僅造成了黑人群體對自身的否定,文化的迷失,也造成家庭成員關(guān)系之間精神的失落以及心靈的扭曲,佩科拉對自身存在價值的否定也最終導(dǎo)致了她精神分裂的悲劇。
參考文獻:
[1]Morrison, Toni. The Bluest Eye [M]. New York: Washington Square Press, 1970.
[2]王守仁、吳新云.性別·種族·文化[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