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馬修·阿諾德,維多利亞時期重要的詩人兼批評家。他的代表性作品《多佛海灘》,指出了阿諾德對于維多利亞時代信仰危機的擔憂。阿諾德用文化復興以拯救信仰危機的觀點也在當時的文藝界影響較大。他著名的批評功能論,以及他關于宗教和文化關系的看法都是學者們研究的話題。
關鍵詞:信仰危機;批評功能;文化;宗教
作者簡介:賀瑩瑩(1990-),女,山東聊城人,上海外國語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0-0-03
一
馬修·阿諾德作為維多利亞時期乃至整個文學評論史上最為重要的詩人兼批評家,其文學信仰思想和文學批評功能見解對后世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他“詩歌即人生批評”的論調也為他在文學界贏得了盛名。這位在英國文壇和思想界有顯赫的地位批評家雖詩作不多,但卻被后人推崇至與Alfred Tennyson和Robert Browning齊名。他的《多佛海灘》、《被遺棄的人魚》等重要的幾首詩都表現(xiàn)了他在當時所思考的信仰危機問題,比同時代其他作品更加深刻的關注了英國社會急劇變革下人們遭遇的信仰上的崩潰。
本文就他的《多佛海灘》中所表現(xiàn)出的他對于英國當時信仰危機的擔憂予以討論。
多佛海灘
馬修·阿諾德(1822-1888)
王道余 譯
今夜海面平靜。
潮水漲滿,明月高懸
海峽之上;對面法國海岸
燈光明滅;英格蘭絕壁聳立;
遠處的寧靜海灣,閃爍、無邊。
快來窗邊,夜晚空氣如蜜甜!
唯一的是,從那長長的海浪線,
從那大海和月光漂洗的土地交會之地,
聽??!你聽得見那嘎吱嘎吱的吶喊
那是海浪帶著卵石退去,又拋起,
再次回來時,將其送上高地,
一來,一去,周而復始,
有張有馳,不慌不急,帶來了
憂愁的永恒調子。
遠古的索福克勒斯
曾在愛琴海將它聽見,帶給
他腦子的是人類不幸之污濁的
落落起起;我們
在這聲音里也找到一個思想
當在這遙遠的北海岸邊將它聽見。
信仰之海
也曾一度漲滿,圍繞地球的海岸
如同一卷明麗的腰帶伸展。
但如今我只能聽見
它憂郁、綿長、退卻的吶喊,
在后撤,和著夜風的
呼吸,撤下這個世界碩大陰沉的邊緣
和赤裸的碎石灘。
啊,愛人,讓我們彼此
忠誠堅貞!因為這個世界,它
像夢幻之地在我們面前攤開,
如此多樣,如此美麗,如此嶄新,
其實沒有歡樂,沒有愛情,也沒有光明,
沒有確定,沒有平和,痛苦也沒有助援;
而我們在此也如同身處暗夜的平原,
響遍了抗爭斗殺的陣陣雜亂警鳴,
有如無知的隊伍趁夜交兵。
詩歌以大海暗喻英國社會。第一節(jié)以景物描寫為主,大海的漲潮退潮,寧靜中夾雜著不安。詩人用看似平常的自然現(xiàn)象來反映他內心的跌宕與不平靜,暗喻人類社會思想信仰的高漲與低沉。第二節(jié),詩人聯(lián)想到古希臘悲劇作家索??怂估?,也曾佇立在愛琴海邊思考人類命運,進而引發(fā)他對當代社會的沉思。第三節(jié)直指主題,將大海比作人類的信仰,雖然也曾“如同一卷明麗的腰帶”,指引人們的方向,現(xiàn)在卻是“撤下這個世界碩大陰沉的邊緣”。最后一節(jié)中,詩人指出信仰缺失的社會,只能是“暗夜的平原”,在痛苦和激蕩中,“無知的隊伍趁夜交兵”,人類社會混亂不堪。阿諾德以其細微獨到的觀察力,察覺到了崇尚物質和功利,充滿市儈氣息的社會中古代文明和宗教信仰面臨的危機。阿諾德認為,在維多利亞時期,沒有一個不被動搖的教條,沒有一個不被質疑的官方認可教義,沒有一個永不消逝的傳統(tǒng)。社會各個階層各個方面都面臨著長久以來精神上信仰的崩塌。
二
詩歌中反映出的信仰危機正是阿諾德試圖解決的問題。他將英國社會劃為三大階級。貴族階級野蠻人(barbarian),中產(chǎn)階級非利士人(philistine),勞工階級群氓(populace)。他認為既然中產(chǎn)階級取得了英國的統(tǒng)治權,那就應該重新塑造形象,從粗魯?shù)姆抢咳宿D為情感細膩的文化人。至此,他將解決信仰危機的希望寄托在了文化修養(yǎng)的提高上,將信仰復興與文化復興聯(lián)系在一起。
首先對于如何復興文化,他強調文學批評的功能。在《當代文學批評的功用》中,阿諾德指出,文學創(chuàng)作“需要兩種力同時出現(xiàn),個人能力(the power of the man)和時運之力(the power of the movement)”,即個人的創(chuàng)造力和社會環(huán)境提供的時機,但是“創(chuàng)造力指認了需要的因素,但這些因素卻不受創(chuàng)造力支配……卻容易受批評力支配。這就是批評力的功能……”。也就是說,要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首先要進行批評。批評為創(chuàng)作提供可靠的環(huán)境,創(chuàng)造力的運作要在理念元素即環(huán)境中激蕩,只有文人被這種環(huán)境所激發(fā),才能寫出優(yōu)秀作品。而只有批評能支配這環(huán)境?!啊罱K創(chuàng)建一種有利于創(chuàng)造力的思想文化形勢,他將確立一種思想理念秩序(an order of ideas)……”。由此可見,批評為創(chuàng)作做準備,為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提供展翅高飛的環(huán)境,而創(chuàng)作出的文學作品又要有批評功效,“文學批評,是了解世上的知識精粹和思想精華,反過來又使這些知識和思想為人所知,創(chuàng)造真實正確而新鮮的思想潮流。”這樣,批評就貫穿整個文學創(chuàng)作的過程,影響著整個文學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
三
由此,阿諾德又以詩歌為例展開分析了他的看法?!霸姡響攘私馊松c社會,爾后方能對二者進行處理……詩的創(chuàng)造……揭示了隱藏于生活和社會背后的批評力”。以此為據(jù),他品評了一些詩人的詩歌,“拜倫的題材那么空洞,雪萊缺乏一貫性,即使是華茲華斯的作品,誠然其詩如其人,如此深邃精湛,但在整一性和多樣化方面總是缺少什么”。這些品評雖有失偏頗,但據(jù)阿諾德的批評功效論來看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彼時英國詩歌 “沒有伊麗莎白時代曾有的民族生活,民族思想的云霞,也沒有德國治學和批評的文化與活力……詩的創(chuàng)造力缺少素材和基礎,因而不能獲得最高意義的成功”。即英國維多利亞時代少有的“思想元素”和批評力,使得“創(chuàng)造力對世界透徹詮釋的要求遭到了必然的拒絕”。這一因果關系也一致與阿諾德提到的批評功效,并且極具說服力。
而涉及到詩歌,他不僅要求其批評性質,還對詩歌題材做了要求,即詩歌內容和主題必須使人從中能到愉快。在《詩歌題材的選擇》中,他指出“悲痛的感情無法宣泄于行動中,精神的痛苦狀態(tài)持續(xù)不斷,沒有任何希望或反抗可使之緩解。這類情況,我認為就詩意而言是有缺陷的”。
但阿諾德僅僅將“詩意地享受”界定在“歡樂的情感”中,未免過于狹隘。與之相反,亞里士多德認為,在史詩、悲劇引發(fā)的凈化作用中,認知功用、道德功用和審美移情的快感融和一起,可以受理性與實踐智慧規(guī)約,這種審美的快感也屬于情感凈化,有陶冶情操的積極作用。他提出“凈化”說解釋悲劇的目的,可以說是以悲劇這一高級藝術為范式,肯定一切優(yōu)美的希臘藝術,在領悟人生哲理、陶冶道德情操等方面,皆有積極的作用。就這一點看,亞里士多德的觀點更加使人信服。作為有思維能力的人,不可避免的要經(jīng)歷情感,而作為反映人類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文學,不管什么類型,都不能也不應避開某種特定情感,不管是使人快樂至極的作品,還是讓人悲痛到無以復加,都給人帶來感同身受的體驗。經(jīng)歷到作為個體不能夠經(jīng)歷的情感,使人類的精神世界更充實,這也是文學的初衷。
四
在《文化與無政府狀態(tài)》中,阿諾德對什么是文化做了清晰的界定?!笆紫?,文化源于真誠的科學熱情,這種崇高的動機可以用“好奇”一詞描述”,“其次,文化源于對完美的追尋,其動力在于行善的道德的熱情和社會熱情”,“文化之信仰,是讓天道和神的意旨通行天下,是完美”,“文化所構想的完美不是只擁有,只原地踏步,而是不斷成長,不斷轉化,而這一點它也同宗教不謀而合?!庇纱?,阿諾德提出了以文化信仰代替宗教信仰的觀念[3]。
用文化代替宗教拯救信仰危機,阿諾德也提出了原因。“宗教與詩歌相比,宗教所體現(xiàn)的人性更重要,因為他所要達到的完美更寬泛,受宗教影響的人數(shù)也更多。詩歌主張美,主張人性在一切方面均應臻至完善;宗教的主旨是克服人身上顯而易見的動物性缺陷,使人性達到道德的完善。盡管詩歌的主張不如宗教那么有成效,但它是真切而寶貴的,詩歌的主張若與宗教觀[3]念中有虔敬之心的干勁活力相結合,就注定會改造并統(tǒng)制宗教的主張”。對于人類長久以來依靠宗教獲得精神救贖的狀況,他指出“依靠宗教,但是宗教組織本身并沒有,也不可能給我們以美,和諧和人性全面完善的思想”。所以我們如果完全依靠宗教,就犯了“過分注重手段和工具的通病”。他認為在維多利亞時代信仰危機下的英國,要勸服民眾只能靠文化,“只有文化的批評聲音他們才能聽得進去,而且只有當文化像詩歌一樣……意態(tài)堅決地以全面完美的人性的理想來衡量這些宗教組織時,批評的聲音方能聞達于世”。宗教在幫助我們克服明顯的動物性缺陷榮耀與世,但是文化人“關于美,關于美好和光明,以及人性全面臻至完美的理想,仍不失為完美之真確的理想”。宗教,以清教徒為例,所謂“力陳異見,固守新教”的完美主張是“狹隘的,有缺憾的”不可能引領人類走向真正完美[3]。
就這一觀點而言,首先,這里阿諾德過分強調了文化對于信仰危機時代的必要性,極力貶低了宗教本不容小覷的力量。文中,阿諾德僅就清教徒這一類宗教的“狹隘的”完美進行了批評,但是人類社會發(fā)展至今有林林種種的宗教和組織,這一說法顯然具有時代和地域局限性。鑒于宗教是跟隨人類社會歷史共同發(fā)展經(jīng)歷,已經(jīng)成為人類社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可能也不應該擯棄掉,況且宗教“不健全的理想仍表達了人類迄今為止追求完美境界的最廣泛的努力”。文化與宗教并不是完全相對,誠然,文化之中有宗教缺乏的方面,宗教中也有長于文化的地方,正像阿諾德提出的“詩歌的主張若與宗教觀念中有虔敬之心的干勁活力相結合”,這也在另一方面肯定了宗教觀念中的虔敬忠誠。再者,“完美”不可能有完全價值中立的界定?!巴昝雷罱K應是構成人性之美和價值的所有能力的和諧發(fā)展,這是文化以完全不帶偏見的態(tài)度研究人性和人類經(jīng)驗后所構思的完美。在這點上,文化超越了人們通常所認識的宗教”。雖然文化以“不帶偏見的態(tài)度”來評定“完美”,但這也僅是在文化范疇所理解的完美的定義,可見,文中完全徹底的完美的界定是靠文學價值觀來定義的,若用宗教價值觀定義完美,也許文學所追求的完美并不優(yōu)于甚至劣于宗教所崇尚的完美。并且“某一種能力過度發(fā)展,而其他能力則停滯不前的狀況”在文化中也是存在的,就像阿諾德隱約表達的文化內缺少的“宗教觀念中的虔敬之心”。
最后,他對宗教組織的質疑也僅來源于《不從國教者》等報紙所描述的內容。并且他對一家宗教報紙質疑赫胥黎教授的反問,“你那宗教團體的人生理想如此不招人喜愛,如此缺乏吸引力……這樣的團體的理想如何去戰(zhàn)勝和改造惡俗”也值得我們細細琢磨。首先,像他說的,該報紙“和《不從國教者》報一樣帶包了國內某一宗教組織”,所以這種觀點只能是針對當時某些個別宗教組織。再者,他對文化的過分推崇,好像將文化和宗教對立起來,“文化與之相對,能起到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作用,因為文化專注于看清事物本相,引導人類走向更全面,更和諧的完美”。當然,我們可以同意他將宗教從屬于文化之中,但是他是否忘記了,在“宗教組織控制下的社會生活現(xiàn)狀”,在整個宗教組織或是宗教思想的影響下,文化是極易受宗教的影響的,或者說文化是很難脫離宗教思想影響的。既然宗教的人生理想“如此不完善,如此狹隘”,在這種影響下,文化又怎么能“看清事物本相,引導人類走向更全面,更和諧的完美”? 這些問題無疑都值得我們深思。
五、結語
維多利亞時期是一個充滿樂觀主義和悲觀主義的矛盾統(tǒng)一體。政治,科學和社會的飛速發(fā)展,民族主義情緒的不斷高漲,工業(yè)文明不斷發(fā)展,宗教卻不斷世俗化,精神和信仰的寶塔在慢慢坍塌。在這種環(huán)境下,阿諾德提出的文化信仰概念無疑變成了那個時代的指明燈,在一片荒蕪迷茫中為人類的精神找到方向。他對文學作品以及文學批評的要求已然提高到了社會責任和道德要求的高度,他提出的文學信仰理念即使在現(xiàn)在的社會環(huán)境中都值得我們去深思。
參考文獻:
[1]劉峰.圣經(jīng)的文學性詮釋與希伯來精神的探求[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7: 79-140.
[2]呂佩愛.“信仰之?!背蓖说陌Ц琛x馬修·阿諾德的多佛海灘[J]. 江南大學學報,2006(2): 89-91.
[3]馬修·阿諾德.文化與無政府狀態(tài)[M].韓敏中譯. 北京:三聯(lián)書店, 2012: 87-132.
[4]馬修·阿諾德.“甘甜”與“光明”——馬修·阿諾德新譯8種及其他[M].賀淯濱譯/評. 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 13-24.
[5]浦立昕.詩歌是人生批評——重讀馬修·阿諾德的多佛海灘[J]. 文學研究, 2009(12): 115-117.
[6]徐重寧.時代的哀嘆——解讀馬修·阿諾德的多弗海灘[J].名作欣賞,2006(20): 23-25.
[7]楊冬,王秀梅.“詩歌是一種生活的批評”馬修·阿諾德的詩歌理論和批評方法[J].學習與探索,2010(6): 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