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月神是中國古代自然神靈中的重要成員,中國的月神是嫦娥,古人認為,“月”影響女性“月經(jīng)”周期變化,與女性健康有關(guān),月神崇拜是社會現(xiàn)實的產(chǎn)物,符合統(tǒng)治者臣服民心的政治需要;在上古時代,月神甚至被奉為月族的圖騰,被賦予不死,祈求豐收、生殖等寓意,因此,祭月儀式也成為月神崇拜的表現(xiàn)形式,不僅表達了對生命健康成長的祈愿,也是祈禱國家長治久安的一項重要活動。
關(guān)鍵詞:月神;祈愿;月神崇拜;祭月儀式
作者簡介:劉磊(1981-),女,湖北公安人,在長江大學文理學院組織與宣傳部從事新聞采編工作,研究方向:中國文化史。
[中圖分類號]:K8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05--02
一、月神崇拜的起源
(一)從造字結(jié)構(gòu)看“月”的藝術(shù)文化
1、從藝術(shù)圖畫視覺層面探析古人造“月”字的思維模式,可以得出“月”的起源意思始終與女人、健康息息相關(guān):
(1)“月”從“〇”,即用滿月形表示“月”字的藝術(shù)文化;
(2)“月”從“()”,即用“肟”之形來表示“月”字的藝術(shù)文化;
(3)“月”可以從“肉”字中取音,表意“月”與“胚、胎”文字的“血肉”關(guān)系文化;
(4)“月”可以通“夕”,通義,用為夜色來臨,晚餐將至;
(5)“月”影響女性“月經(jīng)”周期變化,與女性健康有關(guān);
(6)“月”影響潮汐漲落和海水的運動規(guī)律。
由于陰與日陽相對,女人陰性與男人陽性相對,“月”與“日”和合一周天是陰與陽的統(tǒng)一。“月”彎曲的形狀示“潤下”,表陰性,其表示時間方式反映了女人與“月經(jīng)”周期的關(guān)系。①因此,華夏先民對于“月”字的文化創(chuàng)造過程,演繹了“月”與“女人體”之間的奧秘。
(二)社會政治制度下的必然產(chǎn)物
統(tǒng)治者為了穩(wěn)固政權(quán),安定民心,往往借助神的力量來滿足統(tǒng)治需求。月神崇拜中,掌管天庭的玉皇大帝統(tǒng)治天庭所有王臣,長生不老,神威通天,正好與人間九五至尊天子的身份權(quán)威一致,為了神化個人的存在,穩(wěn)固統(tǒng)治與民心,統(tǒng)治者將自身與天上神仙視為一體,接受天下臣民頂禮膜拜。為了像玉帝一般成生不死,古代君王孜孜苦求靈丹妙藥,不惜誤食殞命,因此,月神崇拜是社會現(xiàn)實的產(chǎn)物,符合統(tǒng)治者臣服民心的政治需要。
二、形成月神崇拜的相關(guān)因素
(一)神話傳說中的不死觀念
中國的月神是嫦娥,在《淮南子·覽冥訓》中記載:“譬若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竊以奔月,倡然有喪,無以續(xù)之。何則?不知不死之藥所由生也。”高誘注:“姮娥,羿妻;羿請不死藥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姮娥盜食之,得仙,奔入月中為月精也?!?/p>
古籍闡明的意思是,后羿向西王母請不死之藥和嫦娥奔入月中成為月精,表達出古人渴求長生不老的祈愿和將月亮作為不老仙境的精神皈依所在。人們對月亮強大的生命力深信不疑,并將此種精神追求寄托于月神,或者上“天”。
近世學者多認為,在中國文字中,“天”這個名詞至少有五種含義:即“物質(zhì)之天”(天空)、“主宰之天”(天神)、“命運之天”(天命)、“自然之天”(天性)、“義理之天”(天理)。②這里所謂的“天”便是“主宰之天”的月神。延伸開去,古人對月亮的崇拜體現(xiàn)出一定的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思想“要溯源于中國原初生民時期產(chǎn)生的‘民神糅雜觀念,這是一種視萬物與人無別、人與天直接同一、一體的‘天人合一的朦朧意識?!雹谝虼耍湃藢⒆约合胂蟪娠w天奔月的嫦娥,在永恒的不老月宮寄托延續(xù)生命的精神信仰。
(二)月神形象具豐收和生殖的寓意
月神是中國古代自然神靈中的重要成員,古人認為,月是水的根源,月神是雨的主宰,在特定的日子祭月焚巫可以感動月神,為生民帶來充沛的雨水和吉運?!对姟り愶L·月出》一詩中,曾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活現(xiàn)出女巫月下祭月祈雨的場景。
實質(zhì)上,這是由于在原始社會落后的條件下,人們不能使用科學的方法來促進農(nóng)作物生產(chǎn),只能以祈求神靈保佑的方法來寄托心愿?!爱斎藗兎N植農(nóng)作物之后,自然會經(jīng)常觀察作物的生長。在空氣濕潤的地區(qū),晚上露水很大,各種植物的葉子上一般都有露水。原始時代的人們不明白露水的來源,以為是月亮柔和的光線帶來的露水。在干旱季節(jié),農(nóng)作物和牧草在烈日下被暴曬了一天之后,顯得疲憊不堪,但過了一個夜晚,又顯出生機勃勃的樣子。于是人們以為月亮有恢復生機和促進農(nóng)作物生長的神性。有些植物的葉子白天張開,晚上閉合,也被誤認為是月光照射的作用?!雹垡虼?,無論認識上的正確與否,其反映出在低下的生產(chǎn)力之下,人們渴望農(nóng)作物豐收的美好愿望。
在原始社會,生存狀態(tài)惡劣,醫(yī)療技術(shù)落后,人的存活率低下,因此,人們渴求通過上天的庇佑能讓其多子多福,人丁興旺,其往往將這種心愿寄托于遙不可及的神秘的上“天”,又因為在母系氏族社會,女性的社會地位高于男性,《呂覽·精通篇》:“月者,群陰之本也。”古人崇拜月亮祈求繁衍子嗣,必然是將月亮視為女性,將月亮與女性相聯(lián)系。④,而且,月亮圓缺周期的變化,容易讓人想起女性懷孕后漸起、分娩后重新平復的肚子,因此,大家將“主宰之天”喻為帶有女性意味的“月神”形象,希冀用崇拜祭祀月亮的方式將其神秘生殖力傳遞到自己身上。
(三)文人士子心中的“月亮”情結(jié)
在《淮南子·覽冥訓》、《山海經(jīng)》等古籍,以及李白、杜甫等各朝各代的文人詩賦中,“月亮”也成為思鄉(xiāng)、憶友、姻緣的象征。在杜甫《月夜憶舍第》“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薄⒅x莊《月賦》的“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白居易《八月十五夜禁中寓直寄元四稹》“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等詩句中,反映了古代文人士子將月亮視為家園的精神寄托的情懷,“月亮”是和諧溫馨的母性體現(xiàn),更是啟動鄉(xiāng)愁、寄托相思的載體。
三、月神崇拜導致祭月活動的興盛
在中國古代,奉日為太陽之神,奉月為太陰之精。一陰一陽謂之道,陰陽為萬物之本,月又主周天星宿,所以祭月也是祈禱國家長治久安的一項重要活動。⑤
在清代,凡國家諸祭祀,都由禮部牽頭,由太常寺和鴻臚寺三個衙門具體組織。清初定制祭祀有三等:大祀、中祀和群祀。祭月和祭日、歷代帝王廟、先農(nóng)壇一樣為中祀。祭月在每年秋分時節(jié)的酉時,祭月時在壇上設帳,正位供黃版素書的夜明神牌位,側(cè)位有綠版金書的北斗七星等星辰牌位,祭品有白玉、素帛和公牛。陪祀人員處指定的王公外,文官從尚書到郎中,武官從將軍到參領,最低在四品以上。
在全部祭祀過程中要“舞八”,“樂六奏八章”。樂章奏完,舞即結(jié)束,齊集燎爐,焚燒祭文。此一為整個月祭活動過程。因此,祭月儀式也成為月神崇拜的表現(xiàn)形式,興盛于中國古代民間,不僅表達了對生命健康成長的祈愿,也是祈禱國家長治久安的一項重要活動。
參考文獻:
[1]李遠寧,黃春榮 試論左江巖畫中月芒星、祭月、祀月與“月”字的起源【J】.學術(shù)論壇.2010.
[2]呂玉霞 荀子“天人合一”思想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08.
[3]田麗紅 月神及月崇拜探微【J】.新余學院學報,2011(4):72-74.
[4]徐倩,李靜 從“嫦娥奔月”神話看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的月神崇拜【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3.
[5]金誠 《月壇與皇家祭月》【J】神州感舊.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