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子
我們經??磿?,也經常寫信、寫微信或寫文章。對于書面語中用于斷詞斷句的句號、單條短線和破折號,我們再熟悉不過了。逗號、冒號、分號以及它們的“兄弟姐妹”是書寫中必要的組成部分,這些符號幫助我們分辨出句子的語法結構,并將書面文字轉換成口頭文字或大腦中的意象。沒有這些標點符號,我們便不知所措。不過早期看書和書寫的人在沒有標點的情況下依然可以看懂書面文字且能用書面文字正確表達。他們?yōu)槭裁锤淖兞酥饕忾_始使用標點符號呢?
公元前3世紀,在埃及的亞歷山大市,一位名叫阿里斯托芬尼斯的圖書館長實在受夠了文字的冗長而且沒有間隔。他擔任這座著名圖書館的員工主管,該圖書館藏書多達數(shù)十萬卷。這些書讀起來都相當費時,讓人倍感挫折。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希臘人的文字中字母都寫在一起,中間沒有字間隔,沒有標點符號,甚至沒有任何的大小寫區(qū)別。對于這些讓人頭疼的文字,讀者需要自己判斷,仔細分辨每個單詞或句子的開頭和結尾。
然而當時,人們并不覺得沒有標點符號和字間距是個大問題。在早期的一些民主國家,如希臘和羅馬,當選的官員通常參加辯論以宣傳自己的觀點,人們認為這些具有說服力且打動人心的演講比書面語言更為重要,且在公開演講之前,這些當選的官員必定會仔細斟酌其演講稿,只有這樣才能贏得民眾熱烈的掌聲。
阿里斯托芬尼斯的突破性舉措在于建議讀者對文章進行注釋,即用墨點在每一行的中間 (·)、底部 (.) 或頂部 (·) 作標記,使那些連在一起的文字不再顯得那么冗長不堪。他的點跟讀者在正式的語言單位之間需要插入的停頓(即逗號、冒號和句號)相對應。這還不是我們現(xiàn)在所知道的標點符號,因為阿里斯托芬尼斯的符號只是想要表示簡單的停頓而并非語法意義上的界限。不幸的是,不是每個人都信服這個新發(fā)明的價值。當羅馬人取代希臘人成為古代世界最卓越的帝國時,他們毫不猶豫地摒棄了阿里斯托芬尼斯的點號系統(tǒng)。
雖然羅馬人曾有一段時間嘗試使用點號分隔詞,但到公元2世紀時也放棄使用了。公眾對公開演講極其狂熱,所有的閱讀活動都大聲進行:大多數(shù)學者認為,當時的希臘人和羅馬人在沒有標點符號的情況下能夠看書寫字,就是因為他們看所有文字時都大聲朗讀出來。
一股完全不同的熱潮興起,使得阿里斯托芬尼斯對標點所作的改革得以復蘇。4世紀到5世紀,羅馬帝國逐漸崩潰。這個國家發(fā)現(xiàn),面對新興的基督教,自己正在打一場必敗之仗。異教徒的傳統(tǒng)和文化通常是口頭相傳。相比而言,基督教教徒則喜歡用書面文字抄錄下《圣經舊約》中的《詩篇》和福音書,以便更好地傳遞上帝的旨意。書成為基督教徒身份的一個必要組成部分。書中采用裝飾性文字和段落標記(Γ、?、7、? 和其他一些符號),許多書本還配以金葉和復雜的繪畫用以詮釋說明。
隨著基督教席卷歐洲,基督教徒完全擁護書面語以及讓語言煥發(fā)活力的標點符號。6 世紀,為保護作品的本意,基督教作家在讀者拿到作品之前就開始在文章中加注標點符號。后來到了7世紀,塞維利亞的伊西多爾在阿里斯托芬尼斯的點號系統(tǒng)的基礎上提出了新版本。他在點號系統(tǒng)中按照高度順序設置了高度不同的點號,分別表示短停頓 (.)、中停頓 (·) 和長停頓 (· )。
此外,伊西多爾首次對標點符號所表達的意思進行明確表述:下點號 (.) 不再標注一個簡單的停頓,而是一種語法意義上的停頓,而上點號 (·) 則代表一個句子的結束。此后不久,又出現(xiàn)了字間空格。字間空格是由愛爾蘭和蘇格蘭的僧侶所發(fā)明,他們這樣做是因為不想再浪費精力去分開陌生的拉丁文字。然后到8世紀末,在新興的德國,著名的查理曼大帝下令讓一位名叫阿爾昆的和尚設計一份全國所有人統(tǒng)一使用的字母表,從而也產生了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小寫字母。書面語言時代終于到來,而標點符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隨著阿里斯托芬尼斯的“小點號”廣泛為人使用,書面語言表達者開始在在此基礎上尋求擴展。一些人受格里高利圣歌的啟發(fā),借鑒五線譜發(fā)明了新的標點符號,如分號(中世紀用來終止一句話的符號)和顛倒分號(顛倒的‘;,后來演化成現(xiàn)代的冒號)。這兩種符號不僅表示語法意義上的變化,也表示語調上的變化。另一個新的符號,即問號的原型,在當時叫做疑問符號,它用于表示問句,同時表達語調上升。
結果,最初引出標點符號三個點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重創(chuàng)。在人們發(fā)明了其他更為具體的符號之后,下點號、中點號和上點號之間的區(qū)別也變得模糊起來。最后這些點號都演變成一個簡單的點,可以放在一行字中任何地方,表示不確定長度文字的停頓,成為逗號、冒號和句號的混合體。
這就是文藝復興高潮時期標點符號的狀況:古希臘點號,中世紀符號演變的冒號、問號和其他符號,以及斜線和破折號等一些后來符號,在一起混合使用。現(xiàn)在的作家們都很滿足現(xiàn)狀,這真的是幸運的,因為歐洲在15世紀50年代中期迎來了活字印刷術,我們發(fā)現(xiàn)標點符號竟成為時代的見證者。在之后的50年里,我們今天使用的大部分符號被定為主要符號,沒有再發(fā)生什么變化。
眾所周知,中國是發(fā)明文字最早的國家之一,但古時候寫文章也是沒有標點符號的,讀起來很吃力,甚至產生誤解。后來,我國最早就有人采用了“離經”的方法來加以改善?!半x經”,就是分析經書的章節(jié),讀斷文句,使句子之間斷開,其本身沒有特定的意義可言。到了漢朝,文人學士重視章法,才出現(xiàn)了“句讀”,即在語意未完而需停頓的地方打個點,在句終的地方劃個圈,這是我國標點符號的雛形,但還不是現(xiàn)在用的標點,它除了表示停頓之外,還無其他作用。到了明代,刊本小說出現(xiàn)之時,又增添了兩個專名號,即在人名右邊加上一條直線,在地名右邊加上兩條直線。
直到五四新文化運動,白話文興起,一些學者才系統(tǒng)主張和推行新標點的使用。1919年,國語統(tǒng)一籌圖備會在我國原有標點符號的基礎上,參考各國通用的標點符號,規(guī)定了12種符號,由當時教育部頒布全國。解放后,對原來和國際上通用的標點符號加以研究整理,中央人民政府于1961年9月公布了《標點符號使用法》,規(guī)定了14種,從此標點符號才有了統(tǒng)一的標準,賦予其特定的意義。1990年4月,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和新聞出版署修訂頒布了《標點符號用法》,對標點符號及其用法又作了新的規(guī)定和說明。
只有在時下,電腦遠比印刷機更為普及的時代,標點符號才又開始日漸豐富。15世紀的作家要識別電腦鍵盤上的符號基本沒有問題,但他們如果看到電腦屏幕上的情感符號和表情符號,可能會感到有些驚訝。所以,標點符號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不過是在等待下一次技術潮流以完成自身的飛躍。如今我們發(fā)現(xiàn),未來標點符號如何發(fā)展,還得取決于我們這些看書寫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