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金美
長期以來,人們都認為冬季和春季是心腦血管疾病高發(fā)季節(jié),但近年來的臨床統(tǒng)計資料表明,每當進入夏季,醫(yī)院收治的心腦血管病人,比平時會增多20%左右。
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發(fā)現(xiàn),當氣溫超過33℃時,人體新陳代謝會顯著提高。氣溫升高,人體皮下血管擴張,皮膚血流量比平時增加3倍到5倍。這些都加重了心臟的工作量。同時,天熱,汗腺開張散熱,“汗為心之液”,汗出過多,血容量降低,黏稠度加大,心臟泵血時會更加吃力。心臟為了保證正常工作,需要足夠的氧氣、葡萄糖等能量物質。心臟本身所需的營養(yǎng),主要是通過左右兩側冠狀動脈來供應的。人在高溫狀態(tài)下,交感神經(jīng)興奮性增高,心率加快,冠狀動脈收縮,致使供應心臟本身的血流減少。夏季,心臟很勞累,本身的營養(yǎng)供應又相對較差,此時,如果人的冠狀動脈再發(fā)生粥樣硬化,管腔變窄或堵塞,心臟的血液供應量會減少,這時就會發(fā)生胸悶、憋氣、心慌、氣短、頭暈、心動過緩、心動過速,引起心絞痛、心肌梗死,甚至會心跳停止而猝死。
夏季雷雨前高溫、高濕的悶熱天氣里,正常人都會感到心悶、不適,更何況那些高血壓患者。機體20%的氧氣為大腦所用,心功能下降,腦供血供氧不足,就容易引起腦中風。人每天需要約750毫克的氧氣,當大自然氣壓下降時,大氣中的氧分壓、肺泡中的氧分壓,以及動脈血氧飽和度都會隨之下降。氧是心肌細胞活動必不可少的物質,心臟沒有“氧倉庫”,完全依賴心肌血供給,所以一旦動脈血氧飽和度下降,立刻會影響到心肌細胞的氧供應。缺氧的直接后果是心肌細胞有氧代謝減弱,產(chǎn)能減少,心臟活動時必需的能量供應不足,容易影響到心臟的收縮功能。
夏季是“天地氣交,萬物華實”的季節(jié),炎熱的夏季,以暑濕之氣為主,暑為陽邪,其性升散,易耗氣傷津,損傷人體的陽氣,因此養(yǎng)陽為夏季養(yǎng)生的關鍵;夏季與五臟的心相應,氣候炎熱,汗液外泄,易耗傷心氣,所以夏季要重視養(yǎng)心。中醫(yī)夏日養(yǎng)生,重在“精神調理”,即,以“心”養(yǎng)生。在夏季,要用“心”來“安神定志”,如此,才能較好地支配陽氣和血脈的正常運行。
夏主心,而熱、濕邪最宜傷及心脾,使心、小腸、脾、胃的功能失職,故夏季的按摩養(yǎng)生應以心、小腸、脾、胃經(jīng)上的穴位為主。可選用豐隆、三陰交、梁丘、足三里、百會、勞宮、合谷、天樞、膈俞、脾俞等穴進行按摩。另外,運動養(yǎng)生要順應夏季陽盛于外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適度運動、動靜相宜,動以養(yǎng)形,靜以養(yǎng)神,動靜合一,形神共養(yǎng)。鍛煉時間應選擇在清晨或傍晚天氣涼爽時進行,盡量避免在10時至15時紫外線最強的時候鍛煉,活動場地宜選擇在河、湖水邊、公園庭院等空氣新鮮的地方,有利于提高鍛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