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詩文中,草木含情,動物有意,齊梁文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物色》篇中曾經(jīng)說道:“歲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遷,辭以情發(fā)?!币荒晁募?,景物不同,人的情感也會隨景物的變化而變化,詩文等便是這種感情的符號再現(xiàn)。所以才會有“詩人感物,聯(lián)類不窮;流連萬象之際,沉吟視聽之區(qū)。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宛轉(zhuǎn);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這種因景生情、因情賦辭的傳統(tǒng)。總而言之,草木含情也好,動物有意也罷,其實是人的情感的投射,人的情感的外化。而這種情感經(jīng)過作家的如椽之筆勾勒描繪,經(jīng)過反復(fù)渲染推揚,逐漸成為一種民族文化的符號象征??吹仅H鵬與鴻鵠會想到崇高和偉大,見沙鷗則思高蹈隱逸,聞雞鳴則想田園詩意,觀鴛鴦則恩愛侶……從發(fā)生學(xué)的角度來說,先是有經(jīng)典賦意,然后是后世反復(fù)使用,“物—意”成為一種自然聯(lián)結(jié),動物在這里成為一種被賦予文化意義的符號。
鷹檜圖 147.3×96cm 元 張舜咨
“鯤鵬”一詞最早出自《莊子》,本來指兩種神物(大鳥、大魚),沒有具體的形貌。后世文人常吟詠這兩種動物,畫家也常以丹青描繪它們,“鯤鵬展翅”便是其中一種常見的繪畫題材。因為沒有本體形象,所以其中的鵬多借用鷹的形象。這是因為鷹同樣勇猛剛毅,而且喜歡翱翔高空,形象威武。及至后來,鯤鵬展翅題材的繪畫基本都只留下鷹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