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西洋》月刊網(wǎng)站5月4日文章,原題:冰箱為何在中國推廣得這么慢 “您沒想過買臺冰箱嗎?”一天,我在吃午飯時問我的阿姨。當(dāng)時,我住在山東省嘉祥縣。這位阿姨是我朋友的母親,她經(jīng)常叫我去她家吃午飯。
我注意到,當(dāng)?shù)卮蟛糠旨彝ザ紱]有冰箱。雖然那里電視和洗衣機等家電的普及率相當(dāng)高,但不知為什么,冰箱顯然沒有流行開來。“我想過。”阿姨說,“但我發(fā)現(xiàn)姐妹們買了冰箱卻不用。我大姐連電源插頭都拔掉了。”
為何阿姨和這么多嘉祥人即便有錢也不購買冰箱?經(jīng)過長期觀察阿姨如何做飯和打理廚房,我明白了。冰箱的使用和必要性取決于多個因素。首先,與在西方被同化的中餐相比,山東的飯菜更咸,且當(dāng)?shù)卮蠖鄶?shù)食材能在室溫下放置數(shù)天甚至數(shù)周。小袋裝的滅菌奶,而非美國超市內(nèi)常見的大罐牛奶,也契合這種缺乏冰箱的現(xiàn)狀。
在當(dāng)?shù)?,只有鮮肉和豆腐是難以在常溫下保存的食材。但在阿姨家附近,有一條擠滿數(shù)十個商販的街道。阿姨幾乎每天都到那里買菜。另外,當(dāng)?shù)氐奈绮褪侵鞑?,而晚餐主要由中午的剩飯組成,這可保證飯菜被放置最短的時間。
但一切都在變化?,F(xiàn)在,阿姨在上海生活以照顧小孫女。由于兒子和兒媳白天上班,如今他們家每天的主餐已從午餐變?yōu)橥聿?,這意味著剩菜將不得不被放入冰箱?!ㄗ髡哌~克爾·斯特里克蘭,王會聰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