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歲數(shù)40朝上的,多半有過貼的經(jīng)歷。當子女有收入了,家長就會提出貼的要求。這往往由母親出面,父親是第一把手,一般不做這樣具體的工作。也有懂事的子女,在父母尚未開口前就會主動提出。當然也有不貼的,那是經(jīng)濟條件較好的家庭。
子女貼的形式有兩種:一種是拿出部分工資,比例由子女與父母商定,5%或10%。另一種就是工資全部上繳。需要子女貼補的,多是經(jīng)濟條件較差的。父母工資不高負擔重,有的甚至就靠父親一人的收入。所以,當子女能掙錢時,是希望得到子女的支撐的。有的雖無須子女貼補,但想通過這個形式讓子女得到一種教育。子女不管是貼出工資的部分還是全部,不少父母都會儲存起一些來,到兒女結(jié)婚時再完璧歸趙;其中還有利息和愛的增值。
家中的貼,基本都叫貼“飯錢”。當子女成家自立門戶后,貼就自動結(jié)束。也有不少子女因工作忙、烹飪技術(shù)差或是“白相”心思重等原因,搬出后仍在父母家搭伙而自己不開“火倉”,上海人把這稱為吃“老飯店”。
上海人的家中貼,并不是重金錢而冷親情,更無關(guān)于這個中國最大經(jīng)濟和商業(yè)城市的浸淫。其實是金錢外衣遮掩下脈脈深情的一種表達。首先,對子女來說,如果連這么一個“報得三春暉”的小事也不愿為的話,很難想象對社會、對非血緣關(guān)系的人還會滋生什么情感、愛心和公益心。貼是一個初級熏陶。其次是建立了責(zé)任感。對于養(yǎng)育你的父母、對于你生活的家庭的責(zé)任感,由此就建立在一個可觸摸的客觀實在上。
現(xiàn)在的家庭之貼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原先貼爺娘的現(xiàn)在自己做了爺娘,但他們的子女也不像他們這代多子女,而成了獨生子女;經(jīng)濟條件好了,貼就隨之消失。當然也沒有退出歷史舞臺,只不過是貼的方向發(fā)生了大逆轉(zhuǎn);原先是子女貼爺娘,現(xiàn)在是爺娘貼子女。有些子女成家后,因自己收入減少或是下崗等原因,造成的負擔要比老人來得重些。
這一切是上海人貼的方向之一:對內(nèi)的家中貼。
上海人貼的方向之二是家外貼。這家外貼,有的是非貼不可,有的則是出于自愿。
過去常見的家庭對外貼是貼“字”,是每家的小水表小火表(電表)每月貼給大水表和大火表的,一個“字”就是一度。家中的表是通過大水表和大火表(“大”不僅在容量,也是對總表的俗稱)的管線下來的。每戶的實際用數(shù)相加后與大水表大火表所用數(shù)的差額,就由各戶分攤貼“字”;倘若正好或超出,那就不貼,余錢供以后貼補。對于沒裝小水表和小火表的,計算就麻煩些。算法大多采用電按燈泡支光(W)、水按人頭。這些往往就是鄰里矛盾的多發(fā)地帶,因為你很難正確確定實際的用量;無論多還是少,都會造成不滿不快。
住老房子時,每家都要輪值做抄表、計算和收費工作。那時我讀中學(xué),運用學(xué)到的物理知識解決燈泡的用電計算:不但看燈泡的支光多少,還看一天使用的時間多少;然后按1度等于1000W、1000W用1小時為1度的原理運算,相對比較精確。可對用水按人如何計算精確卻無良策,一個人一天的用水量很難確定;還有合用衛(wèi)生間的抽水馬桶,又不能各家都接根管子進水箱。
隨著城市的發(fā)展,獨立的一表(水表電表)一戶在如今的上海已占相當?shù)谋壤?,但還有一些地方仍是一棟樓、一個路號甚至是一條弄堂合用一個大水表或大火表。
現(xiàn)在家庭的對外之貼,主要就是捐贈了。在上海的鬧市街頭,常見不少行人的身上包上貼著黃底紅字或白底紅字的心形粘紙,上有“愛心”兩字。有的是上下左右貼了好幾個。這是向慈善基金會捐贈過的標志。有媒體還發(fā)了這樣的報道:《從“精明”的“小算盤”到助人為樂的“公益”人》。
領(lǐng)導(dǎo)每年捐出自己一個月工資,單位里則是“一日捐”,但捐出都超過一日的工資。一年里還有其他的捐獻:對外有支援外省抗洪抗旱、老少邊窮和對口援助地區(qū);對內(nèi)有建造綠化、資助貧困生和特困家庭等。上海人的這個“貼”,成了生活新風(fēng)尚。
還有另類對外貼是不具普遍性的。在內(nèi)容上良莠錯雜,于形式上明暗交織。先說良的。有資助親戚中經(jīng)濟條件比較困難的,或錢或物,或定期或不定期。操作起來是明是暗,那要依據(jù)各家掏腰包貼的那位的實力,以及在家庭中的控制力。要說“莠”的,那基本是暗箱操作。因為貼的是“小蜜”、情人、上司和要打通的關(guān)節(jié),這些貼畢竟不能在陽光下曬。
不管是貼來貼去還是貼進貼出,上海人的貼是有原則的。誰也不會拿自己辛苦掙來的錢丟進黃浦江。原則之一就是合理。家里家外的貼,不僅要師出有名,而且要合情合理,絕對不能做“壽頭”和“阿曲死”。早先住老房子,每月要貼清掃費。由每家每戶出點錢,貼補給掃弄堂和掃樓梯樓道的阿姨。從起初的一角到后來的一塊。居民小組長來收錢,沒有哪家拒交的。
一個朋友所在的公司搞過一個捐助活動,說某同事妻子得了血液方面的病,醫(yī)療費負擔不小,每天打針要花二三百元。可這同事收入不低,經(jīng)濟條件不錯。大家一捐,反弄得很不好意思,拿到錢就請大家撮了一頓。這個貼,有點走味。
原則之二是正貼。正貼也就是合乎常理常規(guī)的貼補,反之,就是上海人平時講的“倒貼戶頭”。這個正貼和反貼,與乒乓球拍膠皮的貼法有點相像。正貼是膠皮有橡膠顆粒的一面朝上,反貼就是膠皮有顆粒的面貼在板上而光面向外;正貼和反貼所產(chǎn)生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上海人平常所說最多的倒貼有很多,比如:不是子女貼爺娘而是爺娘貼子女;不是拍頭頭馬屁得利而是馬屁拍到馬腳上;有包二奶養(yǎng)小蜜人財兩空的,如果貼出的是公家的錢,還要吃官司。因此,倒貼的同義語就有:吃力不討好阿汪炒年糕、熱面孔碰冷屁股、偷雞不成蝕把米等。
不倒貼,其實就是保護自己的利益,不被別人斬一刀。精明的人不要說白斬,而是根本不被斬。這個原則在上海人與外省人、外國人做生意上有著比較充分的展現(xiàn)。
原則之三是警惕。好些年前,某市重點中學(xué)初三(7)班同學(xué)集體捐款,每學(xué)期寄給云南某自治縣一個同學(xué)50元做學(xué)費,一寄就是兩年。這個受資助的同學(xué),是來校進修的當?shù)乩蠋熗扑]。后來發(fā)現(xiàn),受助同學(xué)來信的信封印有hello kitty圖案,信紙是印有中共云南某自治縣某鄉(xiāng)黨委的。同學(xué)們的心中頓生疑團,這多少是影響了貼的純潔和愛意。
(摘自“袁念琪新浪博客” 圖/黃煜博)